作者/ 林小野
這依然是經典花絮系列,關於《天使在人間》臺前幕後、周邊軼事,說點你不知道的。
有人說,許多年後的今天,將這部電影重新翻出來再看一遍,假如你不是十分貪財好色,是十分鐘都看不下去的。
哦原來這樣?怪不得堅持看完的人挺多的,譬如小編。
天使艾曼紐·貝阿
去年十月一,跟著一票朋友去內蒙古阿拉善,晚上在天鵝湖邊上宿營,當時並沒有看見一隻天鵝,於是大家捧臉看星星。說著說著,就扯到了《天使在人間》。
大傢伙意見比較一致——艾曼紐美,美到慘絕人寰!再有就是抱怨沒高清片源,想重溫一下天使出浴圖都木有機會。
八十年代我們管這種行為叫「扒眼犯」!
我坐在旁邊翻白著眼,糾結著,要不要告訴他們真相?
他們想要的高清、藍光、4K、8K都無從談起了,因為這家公司1987年拍完這部電影後狂賠六百萬,只好關張大吉,早已清潔溜溜。
想想夜空下的這票驢友如此可憐,木有天鵝,木有姑娘,木有WIFI,木有暖手寶,再木有天使,未免太過殘忍於是我就忍了。
這部電影的神奇之處在於,我居然一句臺詞都沒記住,而早在那十年前看過的《葉塞尼婭》,好歹還能記住一句「喂,當兵的」。
《天使在人間》演著演著《天仙配》變成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恩恩愛愛的兩個人非要有一個得癌,眼看著生離死別就在眼前觀眾把大手絹都掏出來了,突然天使運用畢生絕學回魂大法、藍光閃過之後瞬間化療男主,達到治癒出院標準。
最後,天使含情脈脈凝視著死而復生的男主,款款深情說出一句雷人的臺詞——「哦,吉姆,我餓極了,我們去吃點土豆條好嗎?」
對,你沒有聽錯,土豆條!土豆條!土豆條!
它就是土豆條!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每每稱譽上譯那批老人家配音經典,可是我們似乎忘記了文案好才是必要條件。
不過,當年那批坐在影院裡的觀眾似乎對土豆條並沒什麼意見,薯條不叫薯條,依然美味如故,誰又在乎它叫什麼名字呢?反正又沒吃過。
1994年瀋陽開了第一家肯德基,21歲筆者平生第一次吃了薯條,現在這種玩意兒在我眼裡大於等於卡路裡超標,早已沒了土豆條特定的語境和由此帶來的感動。
非常常規的三角戀故事
這部電影英文名《Date with an Angel》,直譯過來是《與天使約會》。
與中國觀眾一邊倒偏愛《天使》相比,外國觀眾的態度是毀譽參半,卻也不乏充滿浪漫主義情懷跟我們一樣懷舊的。
這其中不乏咬牙切齒派,替菲比·凱茨不值,譬如有偏執的影迷這樣說道——
《神探飛機頭》金·凱瑞 Jim Carrey
金·凱瑞的全盛時期是在九十年代初,1986年《天使在人間》建組時他還是小咖。
導演湯姆·麥克勞林曾計劃由金·凱瑞擔任男主角,他這一想法被製片人迪諾·德勞倫蒂斯否決。
迪諾認為金·凱瑞是個小丑,無法扛起一部愛情片。
這個決策現在看來相當愚蠢,一手葬送了自己,好在金·凱瑞也成功逃過一劫。
金·凱瑞與尼古拉斯·凱奇
而筆者很有些替製片人惋惜,覺著他莫名其妙,《天使在人間》開篇男主角吉姆坐在雨中,握著口琴,用哀樂的四四拍節奏吹起《婚禮進行曲》,這部電影的喜劇特徵已經很明顯了。
既然吉姆是個喜劇人設,為什麼不讓更為勝任的金·凱瑞來擔綱主角呢?
比較一下《天使》四人組,和金·凱瑞著名的搖頭三人組——
影片開始出現的De Laurentiis娛樂集團廠牌,是最後一次出現在電影院大銀幕上。
《天使在人間》投資總額800萬美元,票房不足200萬,是該公司最後一部製作發行的電影。
別了DEG,在此默哀三分鐘!
這部電影也同時毀了男主角麥可·E·奈特(Michael E. Knight)。
麥可·E·奈特(Michael E. Knight)
麥可·奈特身高1.85,有著威廉王子一般精緻的五官。他曾是衛斯理學院戲劇系的高材生(宋美齡亦就讀於此),年紀輕輕憑著電視劇《所有我的孩子》拿過兩個艾美獎,演藝前途光明燦爛,直到27歲出演《天使在人間》吉姆。
此後星途黯淡,永遠活在肥皂劇中,直到今天。
《飢餓年代》(Hungry Years)
麥可·奈特最近一部作品《飢餓年代》(Hungry Years),豆瓣沒有簡介、沒有評分,而且還是2009年的事。
關於此片導演湯姆·麥克勞林,發張圖大家體會體會——
湯姆·麥克洛克林(Tom McLoughlin)
誰能幫我看看,這是睜著眼呢,還是閉著眼?
在日常工作中,我一向不主張非線性思維的人主管一個項目,哪怕只是一部3分鐘企業宣傳片。
這部電影的導演就是個例子。
湯姆·麥克洛克林本人是個搖滾樂手,這還不算什麼,比較要命的是他還是本片編劇。
影片概念顯然是此君拍拍腦袋一時興起,一路荷爾蒙發酵。
樹懶樂隊The Sloths
不過,這位導演還算敬業,在片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全都被我們忽視了。
就是教堂這場戲裡,袖子著火這位仁兄。
筆者認為這片靈感來自《愛情故事》,導演立志要結尾死一口子的。
不信你可以聽下片中那部甲殼蟲汽車喇叭聲,就是《愛情故事》主題曲第一小節旋律——「where do i begin……
大概這是國人第一次看到甲殼蟲汽車
上一篇文章裡我跟讀者們介紹過,《愛情故事》是70年代初性價比最高的電影,不僅口碑票房雙贏,而且引發一系列跟風高仿作品,譬如我們看到的日本《生死戀》、《血疑》、巴基斯坦《永恆的愛情》、印度《奴裡》等等。
電影《愛情故事》劇照
但《天使在人間》所處的年代不同了,觀眾心智日趨成熟,缺乏專業技巧,僅憑一腔熱血是拍不好電影的。
影片編導專業知識欠缺到何等程度?舉個例子,直到這部105分鐘的電影演到85分鐘時,觀眾才知道男主角從事的是什麼職業?
當吉姆在森林裡掏出板磚錄音機,播放音樂,向女主角傾訴衷腸時,觀眾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人是個作曲家啊?
單卡板磚錄音機,這玩意兒還有誰家有?
這樣的編導是本反面教材,無道無術,止於YY。
先說說菲比·凱茨,這是中國觀眾的老熟人兒了。
正如本文開篇提到的那樣,吉姆居然不甩未婚妻,深深刺痛了菲比·凱茨粉絲們的心。
這也是扮演者麥可·E·奈特後來沒那麼好命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菲比·凱茨雖然此時只有24歲,卻在娛樂圈有著長達10年的工齡,受眾廣泛,粉絲基數龐大。
《天使》一片,菲比·凱茨居然淪落到一個一激動就打嗝的丑角女二號大家都挺想不開的。
別說美國,即使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國,影片尚未放映前,菲比·凱茨也是很受歡迎的。
這張照片上過《大眾電影》封底
那個年代,如果哪個男生穿條牛仔褲、腳蹬運動鞋、髮型奔騰,家裡牆上再貼著一張菲比·凱茨的照片,那才是學校裡數一數二的潮。
那時中國人就知道,菲比·凱茨有著八分之一的中國血統,媽媽出生在上海,比起波姬·小絲跟我們更親。
有位百老匯高管的父親,菲比·凱茨自然是皇帝女兒不愁嫁,愛情、婚姻幸福穩定。
菲比丈夫是誰,說出來大家也知道,就是電影《一條叫旺達的魚》凱文·克萊恩 Kevin Kline(港譯《靚女大賊神仙魚》)。
周星馳葉子媚的群賊大戲《情聖》是其高仿。
凱文·克萊恩 Kevin Kline
這部幾乎跟《天使在人間》同期拍攝的喜劇片獲得了巨大成功。
女主角傑米·柯蒂斯喜迎事業第二春(《真實的謊言》女主角),而男主角、菲比·凱茨的丈夫凱文·克萊恩憑藉此片奪得第61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那一屆的最佳男主角是達斯汀·霍夫曼(《雨人》)。
很般配的夫妻倆
有了這尊小金人兒,克萊恩算是夠格娶我們菲比了。
兩人自打1989年3月5日結婚到現在一直和和美美,育有一兒一女,在好萊塢是出了名的神仙眷侶。
菲比·凱茨的兒子歐文,更像中國人了
OK,再說說你另一個老婆——天使艾曼紐·貝阿。
艾曼紐·貝阿的美是壓倒一切的,根本無須導演、本子、故事、斯坦尼拉夫斯基理論烘託,哪怕這部電影拍成私人相冊,全世界觀眾一樣買帳。
歌德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女人是上帝的傑作!
估計他說的這人兒是艾曼紐·貝阿。
《天使在人間》的失敗,艾曼紐·貝阿毫髮無損,一整個九十年代,她都是法國迪奧化妝品形象代言。
說真的,九十年代中期我看《碟中諜》,是衝著艾曼紐面子去的。這片導演很是懂路,不僅艾曼紐第一個出場,而且讓湯姆·克魯斯略施小計,給她機會展示窈窕曼妙的身材,功德無量啊。
嚴肅點,搜身吶
《碟中諜》中,艾曼紐如同一朵邪惡的黑色罌粟,卻依然美得令人心碎,惹人同情。
艾曼紐·貝阿與菲比·凱茨同歲,但基本上晚婚晚育,個人情史十分複雜,甚至育有一名私生子(導演大衛·莫羅的)。
30歲那年她嫁給了大名鼎鼎的法國演員丹尼爾·奧圖。看過《瑪戈王后》的同學都知道他,亨利國王。
《天使在人間》之前,兩人合作過著名的《甘泉瑪儂》。
郎才女貌的一對兒
《瑪戈王后》裡的丹尼爾·奧圖
不過這段婚姻比較短命,僅僅維持了兩年(1993年9 月10日至1995年9月 21日),兩人婚前育有一女。
13年後,艾曼紐又嫁給了小自己七歲的麥可·科恩,一名法國演員和作家。
麥可·科恩Michaël Cohen
最近的行情是,2018年艾曼紐嫁給了小自己八歲的製片人弗雷德裡克,基本上籍籍無名。
艾曼紐個人瀟灑得很,根本不甩好萊塢的風言風語,從小被詩人父親散養在法國鄉下的她,對大城市的浮華有著本能的排斥。
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在沒有電影、戲劇或音樂的情況下長大。我只知道大自然、山丘和樹木。當我進入片場時,並沒有被星光震撼,因為我知道什麼是星星。」
片中的特技是一大看點,翅膀道具製作得也十分逼真,看上去賞心悅目。
對,你沒猜錯,這對翅膀製作原理,基本是個鉸接式機翼。
這部電影的道具師傅十分稱職,這對完美的翅膀在所有場景中都收放自如,視覺逼真,沒有一處穿幫,甚至是天使月夜中沐浴山泉那幅經典畫面……
好,今天的經典花絮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突然感覺肚子很餓,拿起手機,撩開藍色小e,點份炸雞塊土豆條吃下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