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黑洞照片、5G商用位居前二

2021-03-01 環球科學

2019年,我們經歷了多次第一: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發現月幔物質、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每個「第一次」,都意味著人類的認知範圍又擴大了一點。正是這些「第一次」,築成了人類文明一路前行的階梯。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科學家在2019年為我們搭建的「文明階梯」。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

圖片來源:EHT合作組/歐洲南方天文臺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團隊在全球六地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位於巨橢圓星系M87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這是人類首次目睹黑洞真容,這項成果不僅可以讓科學家在引力極強的極端環境中驗證廣義相對論,也有助於揭開宇宙學領域的更多未解謎團。接下來,科學家將進一步增加觀測望遠鏡的數量,希望拍出細節更豐富、角度更多樣的黑洞照片。

5G正式商用,5G元年到來

2019年6月6日,中國工信部正式發布5G商用牌照,電信運營商獲得牌照後,標誌著5G業務的正式商用和5G元年的到來。同時,中國也成為韓國、美國、瑞士、英國後,第五個正式實現5G商用的國家。中國發放5G牌照後,相關部署進展迅速——截至2019年11月,中國5G套餐籤約用戶數達87萬,開通5G基站11.3萬個。同時,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些事實意味著,中國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之後,在5G技術領域終於躋身全球第一梯隊。5G的廣泛應用也必然會像網際網路和4G網絡一樣,深度重塑人類社會。改變正在到來。

谷歌宣布實現「量子霸權」

2019年10月23日,《自然》雜誌發表了谷歌研究人員在量子計算領域的重要進展:谷歌研製的量子計算機首次實現「量子霸權」,這臺量子計算機用200秒就能解決的問題,當今最先進的經典計算機需要花費1萬年才能解決。在這篇論文中,谷歌量子計算機負責人約翰·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帶領的團隊構建了一個名為Sycamore的量子晶片,這個晶片由54個量子比特構成,在執行複雜任務時表現出了令人震驚的效率。但在論文發表後,IBM公司的研究人員對馬丁尼斯團隊的數據提出了質疑,認為採用先進算法的經典計算機在兩天內就能完成任務。儘管如此,谷歌的最新研究仍是量子計算領域的重大進展,顯示了量子計算機的巨大潛力。除了谷歌、IBM等國外企業,阿里、騰訊等中國科技公司也已布局量子計算,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真正通用的量子計算機。

「嫦娥」4號首次在月球背面

發現月幔物質

2019年5月16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探月團隊的重要論文:「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2019年1月3日,「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隕石坑著陸。然後,「玉兔」2號月球車便與「嫦娥」4號分離,先後前往著陸點南側與西北側的兩個探測點,獲取了這裡的光譜數據。探月團隊分析數據後發現,在上述兩處探測點,橄欖石的佔比分別為48%和55%,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找到高橄欖石含量的巖石樣本,這種礦物組成也意味著,它們很可能來自上月幔。這項發現讓人類得以透過月球表面窺視月球深處的物質組成,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死豬大腦恢復部分細胞功能

圖片來源:pixabay

2019年4月18日,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內納德·塞斯坦(Nenad Sestan)發表論文稱,利用全新的體外灌注系統——BrainEx,他和同事成功讓死豬的大腦恢復了部分細胞功能。在這項研究中,塞斯坦團隊利用特殊的管道,將豬的頸動脈和BrainEx相連,向豬腦灌注模擬血液。在持續灌注6小時後,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皮層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形態,並恢復了部分細胞功能。儘管在研究中沒有檢測到意識、感知等高階大腦活動,但這項研究仍然令人震撼,這也說明在適當的情況下,大型哺乳動物的大腦組織可以在死後維持更長時間並恢復部分功能,這也為嚴重的大腦創傷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亞馬孫森林大火

圖片來源:NASA

2019年8月,亞馬孫雨林再次發生嚴重火災,並持續了3周以上的時間,燒毀森林超過80萬公頃。亞馬孫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有著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生態系統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南美,為了開墾耕地,當地人經常砍伐森林,然後點燃倒下的樹木,把草木灰當作下一季耕作的肥料。由於這種耕作方式,亞馬孫雨林常年火災不斷,這座原始森林被一步步推向危險的邊緣:如果毀壞面積達到20%~25%,亞馬孫雨林可能就會進入衰退期,引發生態災難。而目前,已經有15%~17%的雨林被毀,危機已經不遠了——亞馬孫需求全球的幫助。

世界第二例愛滋病治癒病例

或已出現

2019年3月5日,《自然》雜誌的一篇報導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一名感染HIV的「倫敦病人」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病情得到了緩解。停止服用抗HIV藥物18個月後,這位病人體內仍然檢測不到HIV,他也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在他之前,「柏林病人」經歷了大劑量的放化療,完成了兩次移植後,最終擺脫了愛滋病。但至今,「柏林病人」的成功一直未被複製,這讓研究人員不禁懷疑「柏林病人」是否具有某種特殊性。而「倫敦病人」讓科學家們看到了希望,儘管目前還不能確定他是否被治癒,但他的出現讓科學家確信,愛滋病被治癒的理論依據是存在的,未來或許可以利用基因技術或抗體技術治癒愛滋病。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

2019年7月12日,在一篇發表於《科學·進展》的論文中,英國物理學家保羅-安託萬·莫羅(Paul-Antoine Moreau)展示了他和同事拍攝到的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人類終於親眼看見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如今的科學界已經普遍接受量子糾纏是存在的,不過始終沒人真正看到量子糾纏。在這項最新研究中,莫羅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系統,當兩個相互糾纏的光子通過分束器分開後,會沿著兩條光路傳播,其中一個光子被探測器檢測到之後,也會觸發另一條光路上的相機進行拍照,進而可以捕捉到糾纏量子的圖像。這項研究以直接的證據證明了量子糾纏是存在的,並且可能推動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催生新型成像技術和設備。

基因研究首次論證

現代人類確切起源地

2019年10月28日,澳大利亞科學家瓦妮莎·海斯(Vanessa Hayes)發表論文稱,通過對1217人進行血液採樣,分析一種名為「L0」的線粒體DNA,首次把現代人類的起源地指向20萬年前的馬卡迪卡迪溼地。這是首個論證現代人類起源的確切地點的研究,但也有不少科學家指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有待商榷,因為僅從線粒體DNA這一個層面來確定現代人的起源地並不可靠,而且此前通過研究Y染色體,科學家還得出過相反的結論——人類起源於非洲西部,而不是南部。但不管怎樣,海斯團隊至少為「我們來自何處」這一古老謎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和探索方向,也許未來的科學家會基於他們的研究找到可靠的答案。

馬德裡氣候大會未能取得重要成果

2019年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裡大會在延時兩天之後落下帷幕。這屆氣候大會被稱為「史上最長」,直到15日,締約各方才通過了《智利-馬德裡行動時刻》。而在本次氣候大會備受關注的《巴黎協定》第六條碳市場機制的探討上,各方未能取得共識,只能留待來年審議。從目前來看,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時間已經相當緊迫,而美國在2019年11月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更是給這一目標的達成蒙上一層陰影。好在,馬德裡氣候大會的與會各方在碳市場機制問題上持積極態度,中國也在持續推動相關各方早日達成共識——2020年的氣候大會上,我們也許能聽到好消息。要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內,只能依靠全球的共同努力。

在評選本年度「十大科學新聞」時,除了專家評審團的參與外,《環球科學》編輯部還得到了15家優秀學術自媒體的支持,他們是(按拼音順序排列):BioArt、高分子科學前沿、慧天地、機器之心、集智俱樂部、京師物理、納米人、PaperWeekly、全國地研聯、X-MOL、學術經緯、研之成理、營養發現、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科院物理所,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關於環球科學

《環球科學》獲《科學美國人》獨家授權,內容涉及生物、醫學、天文、物理、IT、環境、能源、經濟等各大領域,深度報導科學、技術、商業、政策等領域的最新發展狀況,前瞻全球科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它對人類社會現在和未來的深刻影響。

《環球科學》旗下公眾號:

環球科學

ID:huanqiukexue

科研圈

ID:keyanquan

相關焦點

  •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新冠疫情下依然精彩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新冠疫情下科學依然精彩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
  • 愛因斯坦黑洞理論飽受爭議,2019年的照片被質疑,黑洞不存在?
    愛因斯坦自從提黑洞理論後,轟動了整個科學界,目前人類仍然在探索愛因斯坦提到的黑洞理論,它在宇宙中似乎極為詭異,就連光速無法逃脫它的吸引。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還無法直接觀測到它的存在,黑洞理論提出後飽受質疑,他們認為黑洞理論只是一個猜想罷了,可是在2019年的時候,各國科學家聯手拍到黑洞照片,讓大家對黑洞有個新看法。黑洞並不存在?不過伴隨而來的是各種猜測,如何證明拍攝到的一定是黑洞呢?
  • 2019年12月下半月時政熱點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事件回顧美國《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例如:人類首次一窺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往昔歲月。
  • 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人類首次「看到」黑洞  數百名科研人員參與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於2019年4月10日在全球多地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他們拍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距離地球大約5500萬光年。
  • 趣說科學儀器行業 盤點2018年十大流行語(二)
    本篇將繼續以科學儀器行業的角度,來盤點「2018年十大流行語」當中的「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網絡熱詞能被解讀出哪些意思吧!2018年十大流行語有的媒體競相追逐熱點,發布希麼消息都喜歡帶上「官宣」二字,而有的媒體則指出,並不是什麼樣的消息都配得上「官宣」二字。那麼在今年的科學儀器行業,有什麼值得被「官宣」的新聞嗎?太多太多了。實際上,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無論是發布新品、獲得獎項,還是參加展會、舉辦活動,都值得拿出來「官宣」。現代科學儀器企業需要打破傳統思維,積極發布公司的相關消息,刷刷自己的「存在感」,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 Nature雜誌:2019年最佳科學圖片
    黑洞及其表面 Credit: ETH Collaboration2019年是科學家們捕獲黑洞影像的第一年,這一年裡,人們對地球上生活的最小的生物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看到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祥預兆,以下是Nature雜誌團隊推薦的科學和自然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照片。
  • 比黑洞更大的是腦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公布後,被網友玩壞
    根據資料顯示,黑洞照片的「衝洗」用了約兩年時間。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揭開了神秘面紗。今年3月,出席2019年美國「西南偏南」多元創新大會和藝術節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主任、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資深天文學家謝潑德·杜勒曼告訴新華社記者:「對這個項目的成功我們非常樂觀,實際上我們已經完成了幾乎所有工作。」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在內的一些國內機構參與了此次國際合作。
  • 美國《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
    美國《科學》雜誌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 2020 年 1 月 2 日,《科學》雜誌在盤點過去歷史瞬間的同時,對新一年科學研究及政策領域可能會成為頭條的事件進行了預測。 《科學》雜誌認為,新的一年,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持續不斷的政治動蕩,會使許多科研人員的工作更加複雜化。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出爐 可能就有你中過的套路!
    你的朋友圈裡是否有偽科學「潛水」?你是否遇到過科學選擇難題卻苦於無權威解答? 今天,「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曉。
  • 2020年,這十件科學新聞或令世界矚目
    不久前,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年伊始,《科學》又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E級超算和進行「基因剪刀」技術臨床試驗等入榜。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E級超算即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是國際上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競爭的制高點。美國、日本和歐盟均在推進各自的E級超算開發計劃。2019年6月1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一名參觀者在第34屆國際超級計算大會中科曙光展臺前參觀新一代矽立方高性能計算機。
  • 2019年《環球科學》最美科學閱讀-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結束21世紀10年代,進入20年代之際,《環球科學》也第六次發布了「最美科學閱讀」榜單。服用抗愛滋病藥物幾年後,希爾茨在1994年死於愛滋病併發症。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頂著巨大的壓力提出廣義相對論,才為這場持續數百年的追尋畫上句號。原來,祝融星根本不存在。在這場漫長的博弈中,理論和實踐的衝突被擺在讀者的眼前,科學家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也纖毫畢現。
  • 繼第一張照片後,黑洞「電影」上映—新聞—科學網
    一連串的短幀畫面顯示了黑洞周圍環境是如何隨著引力發生變化,將其周圍物質攪成漩渦的。 這些畫面顯示了一個不平衡的光團圍繞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為獲得這些畫面,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EHT)利用觀測網絡挖掘了黑洞的舊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基於第一張黑洞圖像的數學模型相結合,展示了8年來黑洞周圍環境是如何演變的。這項研究9月23日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 科學就是要勇於承認錯誤:十大錯誤科學結論盤點
    點擊查看 人們不會迷信權威,但是大部分會相信「科學」。如何科學地飲食?如何科學地工作?如何科學地休息?「科學」兩個字成了人們確認自己正確生活的最大保障。但如果「科學」不正確,那又會怎樣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自然》2019年度最佳科學圖片,哪一張是你心中的No.1?
    作者:Nisha Gaind,Ewen Callaway201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將因人類首次成功捕捉到黑洞的視覺圖像而被歷史銘記。這一年裡,科學家們還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有關地球上最小生物的新觀點,以及氣候變化的種種不祥預兆。
  • 2020年十大黑洞的發現
    據國外媒體報導,物理學家現在正處於了解黑洞的黃金時代。自2015年以來,研究人員已經能夠使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獲得黑洞合併產生的信號,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等望遠鏡拍攝了第一張黑洞陰影照片。2020年也不例外:一系列激動人心的獨特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黑洞的理解。
  • 【生命的故事】解讀2019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責編 ∣吉相佳1月10日,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7個知識創新類和3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圍最終名單。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名單1、破解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2、反芻動物基因組進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啟示3、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4、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效應及其優化解決方法5、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療效的新方案
  • 電影《星際穿越》中若干有趣的科學故事
    如果在 1976 年至 1977 年間發射一枚探測器,得益於此 176 年一遇的天文現象,它可以一次造訪這 4 顆行星,並享受多次引力彈弓效應的加速,將原本 30 年的旅程縮短為 12 年。NASA 抓住了這次機會。1977 年,旅行者 1 號和旅行者 2 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兩枚探測器如願造訪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它們的衛星,拍攝並傳回了大量珍貴的照片2。
  • 2020年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教師網上交流活動:科學探究紀錄片預熱...
    2020年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教師網上交流活動:科學探究紀錄片預熱課程資源 2020-05-30 0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
  • 黑洞終於成為趨勢——科學美國人
    1939年,愛因斯坦在《數學紀事》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質疑黑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現在,黑洞非常流行,以至於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三位研究黑洞的科學家。這讓我們當代人非常慶幸,哈佛黑洞計劃匯集了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他們都致力於研究黑洞。 卡爾·史瓦西會很高興參加我們的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