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是要勇於承認錯誤:十大錯誤科學結論盤點

2020-11-19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人們不會迷信權威,但是大部分會相信「科學」。

如何科學地飲食?如何科學地工作?如何科學地休息?「科學」兩個字成了人們確認自己正確生活的最大保障。但如果「科學」不正確,那又會怎樣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科學家也是人,怎麼可能保證完全不出錯。實際上,「犯錯」在科學道路上並不少見,錯誤的實驗可能會激發進一步的實驗,而這些實驗,不僅可以糾正原始的錯誤,還可以識別以前從未懷疑過的「事實」。

接下來,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那些在最終反駁之前引起了很多關注的十大錯誤科學結論。

十、一種基於砷的生命形式


2010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聲稱,一種奇怪的極端微生物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組分中摻入了砷來代替磷。這個結論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論文乍一看似乎還不錯,實際上作者並無更多的細緻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要知道,基於砷的生命形式從未進入過教科書。
上世紀  60 年代,蘇聯科學家聲稱,他們創造了一種新形式的水。通過細管衝洗使得普通的水變得越來越濃,得到的水能夠在比正常溫度(理論上開水沸騰是 100 攝氏度)更高的溫度下煮沸,在比平常溫度(在常溫常壓下,水的凝固點是零攝氏度)低得多的溫度下才凍結。

這樣看來,水分子必須已經以某種方式凝結才能產生「多元水」(「polywater」)。到 1960 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化學家都開始大力開展多元水實驗。不久,這些實驗表明,多元水的性質實際上源於水中雜質的存在。

八、比光速更快的中微子


中微子是一種質量極小,又不帶電的中性基本微粒,它能以近光速進行直線傳播。

2011 年,有科學家對「中微子從日內瓦附近的 CERN 原子粉碎機飛到義大利的探測器需要多長時間」進行了實驗。初步報告發現,中微子比光束快 60 納秒。「比光速快的中微子」在一些頭條新聞上引起熱議。

但是在 2012 年,「比光速更快的飛行傳奇」如大多物理學家預料地快速被終結了。研究團隊意識到一根鬆散的電纜使得實驗的時鐘並不同步,從而導致了錯誤。
圖 | 2008 年北京奧運會 100m決賽,博爾特在競爭中遙遙領先
在 138 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後,物理學家認為宇宙是由暴脹子及暴脹場所主導。暴脹子經歷了特殊性質的波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振蕩(inflation),它預測了宇宙最早出現的原始引力波引起的微波輻射中的斑點。
2014 年,有科學家報告稱,他們精確地發現了預期的震蕩信號,這同時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引力波的存在。然而,令人懷疑的是,對比大多數版本的震蕩理論,該報告的信號在引力波的寬頻譜中表現為一個更強於預期的峰值。
可以肯定的是,該研究團隊的分析沒有適當考慮到導致數據傾斜的太空塵埃。原始引力波仍未被人發現,但與之相近的災難性事件,如黑洞碰撞產生,已經在最近幾年多次檢測到。
圖 | 科學家現已收集了50組LIGO和處女座的引力波引起的時空震顫
如今的天文學家知道,銀河系雖然巨大,但僅僅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就像太陽只是銀河系中旋轉的大約 1000 億顆恆星中的一顆一樣,銀河系也只是千千萬萬個這樣的星系中的一員。
但是在 1920 年,傳統的天文學觀點認為,「銀河系是孤獨的,銀河系是唯一合法的宇宙」。直到 1980 年 4 月 26 日,當時的科學界上演了大辯論,美國天文學家哈洛・沙普利和希伯・柯蒂斯就宇宙的範圍表達了對於傳統觀點的反對意見。
圖 | 1920 年 4 月 26 日,天文學家Harlow Shapley(左)和Heber Curtis(右)發表了他們對宇宙範圍的看法。


1987 年,超大新星出現在大麥哲倫星雲(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中,這是幾個世紀以來最接近地球的恆星爆炸。天文學家們欣喜若狂,尋求來自脈衝星的信號。脈衝星是一個旋轉的中子星,該星應位於某些類型的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碎片中間。
但是直到 1989 年 1 月,潛在的脈衝星仍然沒有被發現。當時的無線電信號表明,超新星遺留下來的超旋子每秒發出近 2,000 次的蜂鳴聲,比人們所預期的快得多。但是經過一夜穩定的搏動後,脈衝星便消失了。
理論家們爭先恐後地設計巧妙的理論來解釋離奇的脈衝星事件。然而在 1990 年初,在一名望遠鏡操作員將一臺電視攝像機重新開啟後,信號又出現了…… 所以所謂的信號實際上只是相機電子裝置中的怪聲,並非來自太空的消息。

四、短暫「脫單」的恆星


1991 年,天文學家報告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圍繞太陽存在的恆星是存在行星的!

在這個情況下,「恆星」是脈衝星,是一個距地球約 10,000 光年的旋轉中子星。脈衝星的無線電脈衝的時間變化表明其存在一個伴星,每六個月繞行其母脈衝星一次。

不過,很快,天文學家意識到他們對脈衝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使用了不精確的值,使得信號發生異常。而脈衝星的無線電脈衝時間變化不是由所謂的「行星」引起的,而是由地球繞太陽運動引起的。

三、地球的年齡之謎


對於地球存在時間的討論開始於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喬治·路易·勒克萊爾(Georges-Louis Leclerc)認為地球年齡約為 75,000 年,甚至可能更長。

19 世紀的地質學家認為,地球的年齡比人們假設的大得多,可能達到幾億年甚至更長。1860 年以後,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提出的新的進化論也揭示了一個地球的古老性,為物種多樣性的進化提供了時間。
對這樣一個古老地球的「年齡」的明確猜測來自一位物理學家,他計算出原本熔融的行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冷卻。他採用了大約1億年的年齡限制,後來又提出實際年齡甚至可能比這個年齡小得多。但是,他的計算有誤。

地球中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為混合物增加了很多熱量,從而延長了其冷卻時間。最終,根據放射性衰變速率(尤其是與地球同時形成的隕石),對地球年齡進行了估算,從而得出了正確的地球年齡為 45 億年左右。

二、迷惑的宇宙年齡


1920 年代末,當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正在膨脹時,首當其衝的疑惑就是——宇宙到底已經擴張了多久?通過測量當前的膨脹率並向後推算,他們發現宇宙的年齡小於 20 億年。然而,放射性測量已經確定了地球的年齡(45 億年)宇宙比地球更年輕?這不僅是讓人迷惑,已經達到了荒謬的程度。

然而,那些關於宇宙膨脹的早期計算是基於依靠造父變星的距離測量得出的。天文學家根據造父變星的亮度波動速度來計算其距離,這又取決於它們的固有亮度。將固有亮度與視在亮度進行比較即可得出造父變星的距離。

因為造父變星不止一種,所以誤導了當時膨脹率的計算。如今,新的方法得出宇宙的壽命達到了 138 億年,地球實際上是宇宙的一個相對較新的事物。

一、名人也會受挫的「地心論」


地心論的忠實支持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託勒密 、哥白尼。這些名字是不是都很如雷貫耳。地心說的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學派形成初步理念,後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經亞里斯多德完善,又讓託勒密進一步發展成為「地心說」。在 16 世紀「日心說」創立之前的 1300 年中,「地心說」一直佔統治地位。

然後在 1610 年,伽利略(Galileo)觀察到金星經歷了完整的階段,就像月球一樣。這項觀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觀察,因為它提供了第一個結論性的觀察證據支持「日心說」。
像一句俗話所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整個科學史表明,即使是科學,即使是科學家,錯誤實際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科學道路上的錯誤一個共同之處,即它們都列在現在「已知為錯誤的錯誤列表」中。「科學」從不害怕犯錯,「科學」從來都是勇於糾正錯誤。這使得錯誤變為「教訓」,這也是人們願意尊重科學、相信科學的原因。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science-top-10-erroneous-results-mistak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NA#/media/File:DNA_chemical_structure.sv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ain_Bolt#/media/File:Usain_Bolt_winning-cropped.jp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5%BF%83%E8%AF%B4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astronomy-great-debate-island-universe-milky-way
http://www2.nau.edu/~gaud/bio301/content/phvn.htm

#脈衝星,引力波,中微子,科學,宇宙,年齡,信號#

相關焦點

  • 盤點被證實是錯誤的8個科學理論!
    人們喜歡關注偉大的科學理論。的確,正是這些偉大的理論使我們對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但並非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確的。雖然許多理論在當時很流行,但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然而,它們仍然是科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最後麥可遜-莫利用實驗最終證明了光以太理論是錯誤的理論。顱相學理論在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主人公研究了她未來對愛情的興趣,發現「與善良相比,她更喜歡代表智慧的大腦部分」。像19世紀的許多學者一樣,勃朗特對顱相學非常著迷。顱相學是通過頭骨的形狀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 明顯的結論就是對的嗎?面對科學家和科學,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什麼是明顯的結論?太陽從東升起,在西邊落下,地球不是圓的,達爾文的進化論……聽起來很像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且不再有疑慮的結論,可這些結論就是真的嗎?它會不會騙人?其實,真正能弄懂那些高深科學理論的人,百中無一,大多數人還是人云亦云,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懷疑的並不是科學,只是「專家」本人,懷疑他的誠信,懷疑他的資質,懷疑有關他的一切。
  • 趣說科學儀器行業 盤點2018年十大流行語(二)
    本篇將繼續以科學儀器行業的角度,來盤點「2018年十大流行語」當中的「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網絡熱詞能被解讀出哪些意思吧!2018年十大流行語這一現象在科學儀器行業也廣泛存在,尤其是在儀器招標採購的過程中,各家儀器廠商的產品價格和指標非常不透明。某些人便藉此在招標中進行「暗箱操作」,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而對於用戶而言,消息的不對稱也增加了購買到劣質產品的可能性。打破科學儀器行業的信息壁壘,還需要各大企業的共同配合。@小編有話說:「確認過眼神,信息要對稱!」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
  • 電影《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常識錯誤你知道嗎?
    科幻電影來源於想像加上一定的科學常識和推理。好的科幻一般需要在科學事實和幻想中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如果嚴重脫離科學事實,那就是魔幻小說了。如果只是冰冷的科學事實,沒有藝術的想像和加工,也會索然無味。我個人的感受是一般讀者能夠接受1-2個大的突破科學常識的假設和幻想。如果違背科學基本原理的場面實在太多了。就是爛片一部。
  • [名人故事]勇於承認錯誤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
  • 《舌尖 3》中出現了哪些食品科學錯誤?
    題圖:《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舌尖 3》中出現了哪些食品科學錯誤?春節期間,收到了很多留言,想讓我們集中吐槽一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但是這裡有一個科學錯誤:糊化過程中,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都參與了糊化,並沒有像節目說的「一種專門溶於開水,一種專門糊化成凝膠」。
  • 多少父母延續了上代的錯誤教育,而「學習型父母」會這樣科學改正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過程,活到老學到了,即便是已經為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其實也是要不斷去進行學習和進步的,在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上都要與時俱進,不要再拘泥於過去的經驗總結,不要再延續上一代的錯誤教育,而是應該做一個"學習型父母",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 孩子不敢承認錯誤,打罵不能解決問題,正確引導讓孩子敢作敢當
    文/赫媽育兒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糾錯的過程。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勇於改正錯誤,才可以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正如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一帆風順,家長給孩子糾錯的過程,也充滿了坎坷曲折。在上個周末,同事小程一家人聚在一起給爺爺過生日。過生日,當然少不了生日蛋糕,於是小程就提前準備了生日蛋糕。
  • 7大科學「懲罰」方法,讓孩子改正錯誤又不傷自尊.
    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懲罰不當,不僅起不到警示作用,還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破壞親子感情。所以,家長懲罰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人格,用科學的方法懲罰孩子,讓孩子在不傷自尊的前提下改正錯誤。 下面推薦幾種科學的懲罰方法,給孩子立規矩改錯誤,不傷自尊,還能提升能力,家長們趕緊收藏起來吧!
  • 52種常見的思維錯誤(超全)
    這種思維錯誤又名「史學家錯誤」。 要判斷決定的好壞,必須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之中,過濾掉我們事後知道的一切信息。 結論:請你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結果差並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做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這樣做決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或者為一個也許是純屬偶然地獲得成功的決定感到慶幸。
  • 錯誤,只是「錯誤」嗎?該如何界定呢?
    錯誤是人類社會最常見的現象,繞不開,必須正視,不該遮遮掩掩。但是,出問題了,指出有錯誤就行了嗎?小問題背後的小錯,可以,因為錯在哪裡很明顯。影響大的錯誤,就不可以簡單籠統地用「錯誤」二字來描述了。需要像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那樣,科學地認識和解讀,以正視聽,防止誤讀,並有效糾錯,才能給後來的成功一個「媽」。否則,簡單籠統地指責錯誤,可能因小失大。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什麼意思?
    比如有一個歐洲古代學者觀察發現,他見過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凡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就是歸納法,這個歸納法他是只能證偽,不能證明的。然後又過了幾天這個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隻黑天鵝,「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句話就被證偽了。但你在發現黑天鵝之前無法再邏輯上推斷出「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句話的正確或者是錯誤。
  • 魅力科學秀、科學小實驗、航模飛機……清溪這場科技嘉年華活動...
    為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入推進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12月17日,我鎮舉行科技節系列活動暨清溪中學科技嘉年華活動開幕式。鎮委委員梁偉光、清溪鎮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及清溪中學師生參加開幕式。
  • 「聖經」拒絕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主導經文:使徒行傳第5/7章主題重點今天的主題,重點講述的是一群順服自己的私慾,拒絕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埋葬你丈夫的人腳已到門口,他們也要把你抬出去。」撒非喇就撲倒在了使徒彼得的腳前,斷了氣。那些埋葬她丈夫的少年人,就把她埋葬在了她丈夫的旁邊。主借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很多神跡,許多人從耶路撒冷四周的城池而來,也都得到了醫治。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看見人們都如同當初跟隨耶穌一樣,跟隨使徒而去,就心懷嫉妒與仇恨。
  • 深度丨用「5W1H」方法端正做事態度,防止犯點小錯誤就被開除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什麼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只要是在職場,就難免有犯錯的時候,愛因斯坦是偉人,而你不是,人家偉人都犯了那麼多的錯誤,何況是我們這樣的平常人。所以,犯錯是正常的大家都知道,犯錯也不是恥辱這個大家也都知道,可以真正到了職場上,犯了錯了,怎麼還有很很多人不敢勇於承認和改正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態度問題」。以前有個同事小徐,是生產車間的一名員工。
  • 2018 七大錯誤科學信息
    棉花糖測試今年 5 月,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Science)」的一篇研究,讓學術界不得不重新審視社會科學領域其中一項經典實驗:棉花糖測試(Marshmallow test)。在上個世紀,心理學家透過所謂的棉花糖測試,對 5 歲左右的幼童進行自制力評估。
  • 科學小製作 太空儀手工
    生活處處是科學,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雙發現科學的眼睛,激發孩子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鏡湖區圖書館光華星城分館於12月13日開展了手工製作太空儀活動。活動開始,老師首先簡單的示範太空儀是如何安裝製作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最顯著者為各單位的本位主義和科學工作人員的「為科學而科學」的錯誤見解。在我國科學界中本位主義的存在甚為普遍。過去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之所以不能分工合作,即是一例。科學工作人員由於過去訓練,多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的個人主義。以為科學家的本分在於尋求真理,只要本其所學,自由的選擇一個題目,竭其能力來研究,便是盡了責任。
  • 人生準則: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任,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做到這樣?
    一個人偶爾犯了錯誤那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態度上便可看清一個人。我們都喜歡和欣賞那些勇於承認錯誤並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對於一犯錯誤就辯解開脫的人只會引起我們的反感和厭惡。有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工程師,有學識、有經驗,但犯錯誤後總是自我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