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中山的變遷,你會談論什麼?
我經常會聽到阿媽驕傲的說:「我年輕的時候,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漂亮,用褪色的照片記錄,用陳舊的服裝記錄。照片是一瞬,衣物的記錄卻是穿著它的每分每秒。
服裝仿佛能觸摸光景,讓記憶跳動在那些流光溢彩的韶華、夢回縈繞的光景、辭去的故人。這種承載記憶的物料,壓在箱底,無聲無息地隨著光陰,記錄時代變遷。
那些年輕的打扮,演變成時代精神、如今中山的模樣。
革命時代,衣服、政治不分家。一件衣服全是補丁,直到不能再補才穿上兄長的舊杉。衣服是清一色的藍、灰、黑。到處灰濛濛一片,不分晝夜的勞動,過著艱苦樸素的日子,無怨無悔的奉獻;激情燃燒的年代,單調的顏色代表著勞動人民始終保持的勞動本色,也為「中山人」這三個字加上勤勞務實的標籤,成為革命時期中山精神的樸素基礎色。
「不愛紅裝愛武裝」,是女同胞們的服裝個性。只要穿起列寧裝,那是百分百的回頭率,如果你還是短髮姑娘,恭喜你!公認最時髦打扮就非你莫屬了。
圖:黃老太伉儷年輕的歲月
草綠色的軍裝像一首經久不衰的流行金曲,一唱便是十幾年。上山下鄉的知青,一腔熱血澆灌荒蕪土地,1978的改革政策,思潮的解放讓沉寂已久的愛美之心在服裝上首先得到解放。「的確良」出現在中山街頭,款式百樣,身穿的確良的年輕人成群結隊,臉上儘是青春氣息,彰顯朝氣。
圖:黃家四兄弟和他們的家人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
傳統石岐街充滿繁華活力,商業與廣州、港澳、西洋緊緊相貼。中山,領風氣之先,服飾中出現「奇裝異服」「流氓服」,開放、創新的思潮蔚然成風,成為大陸地區「第一批穿上喇叭褲的潮人」。
而最時髦的街區——孫文西路上,照相館、西餐館、理髮店、冰室集中於此,每逢華燈初上,霓虹斑斕,牛仔褲、大耳環、蛤蟆墨鏡、蝙蝠衫的年輕潮人四處走動,成為一景。
圖:許氏夫婦
曾有個故事:有人走到岐江橋邊想要偷渡到港澳,有人看見橋對岸燈火輝煌,聲色犬馬,以為是澳門。當時石岐一般在12點關橋,趁橋關閉之時,偷渡者即刻跳到河裡。可見,當時中山的經濟有了驚人的騰飛,市民對服裝的觀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拋開舊觀念,追求前衛、大膽的著裝。街頭巷角三姑六婆談論的是:「牌子嘢」「名牌貨」「鬼佬貨」,衣櫃裡松糕鞋、露臍裝、吊帶衫、粗跟鞋、超短裙等款式一件也不能少,款式可謂眼花繚亂,多如星鬥。
圖:岑姐的年輕時期
此時的中山服裝千姿百態,而一場「儀裳文化」在中山生根發芽,悄悄地影響著中山市民的服裝。復興中山漢服文化,不是潮流趨同,是一種對中山「慢生活」的表現,更是一種時代對傳統的呼喚。
「我喜歡中山,喜歡她的溫婉、她的安靜、她的人文關懷。我願和漢服文化一起在中山生根發芽,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