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開始,至今黃飛鴻系列電影共有102部。要說中國電影史上的大IP,「黃飛鴻」肯定能夠入選其中。
一招佛山無影腳、一首男兒當自強、時髦靚麗的十三姨、懸壺濟世的寶芝林,還有鬼腳七、林世榮、梁寬....光想到這些和黃飛鴻有關的形象都讓人熱血沸騰。
黃飛鴻
黃飛鴻出生於佛山,由於當時廣州佛山一帶商品經濟的發達,亂世之中,一技傍身,進可御官匪保家產,退可找工作做保鏢。因此,那時的廣佛一帶,會拳腳的武師一抓一大把。
與很多「武林宗師」一樣,黃飛鴻的成長史也如武俠小說中的模板一樣:少年時代起,家境貧寒,在廣州一帶開設醫館。父親黃麒英不贊同其習武,反而希望考取功名。偶然間,黃麒英發現他兒子無心學習,相反學武的天分很高,很多招式往往學一遍就會了。到了黃飛鴻七八歲的時候,他正式開始跟隨父親闖蕩江湖,靠賣藝行醫為生。
寶芝林的廣告宣傳單
黃飛鴻生前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武師,而這個人物逐漸被世人知曉是在他死後八年,他的徒孫,林世榮的徒弟朱愚齋在香港《工商晚報》上連載的《黃飛鴻別傳》小說中。
到了1944年,黃飛鴻正式進入了粵劇,《黃飛鴻正傳》出世,一共三集。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柬埔寨的金邊以及美國的舊金山等多個城市巡迴演出時,受到當地華人以及僑胞的歡迎。
1949年,「黃飛鴻」正式進軍電影行業,由藝名「新靚就」的粵劇演員關德興扮演黃飛鴻。
兩年後,廣播劇「黃飛鴻」在電臺中播出,一時之間,節目開場白「話說黃飛鴻」成了當時的流行語。
關德興《黃飛鴻》系列
事實上最早寫黃飛鴻故事的朱愚齋也說過掏心窩子的話:「「粵派武術高出於飛鴻者豈無其人乎?但其人一逝,聲譽技術,即隨之湮沒。而飛鴻雖作古已久,其聲譽猶掛人齒頰,其故何在?文字宣揚亦其一端也。」
言外之意,比黃飛鴻武藝高超的比比皆是,但多虧了像自己這樣的人寫文章宣傳,才讓他能夠聲名顯赫。
而,即使是死忠粉朱愚齋所作的《黃飛鴻別傳》也記述:黃飛鴻有一次在香港被三十多名地痞流氓圍攻,結果寡不敵眾。
但在後來的黃飛鴻敘事中,加工者都認為,黃飛鴻打不過流氓,有損一代宗師形象,於是改成了「黃飛鴻一人擊退數十個持械的惡棍,從此被人稱為真英雄」。
而後世對於黃飛鴻事跡的記載,大多是民間傳說,有史料記載的事實很少。也正因為如此,在07年,「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巡禮圖片展覽」,黃飛鴻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而其徒弟林世榮 (綽號「豬肉榮」) 則入選。
十三姨的原型:莫桂蘭
中華武術中認為,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雖然黃飛鴻,並非如電影小說中一般,武藝高強,但其人物形象卻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剛柔並濟,內外兼修,其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在那樣的時代中所湧現出的無數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