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持樁而達於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髮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奮也,非局部方法之謂。昔日我曾有一首題為《舞相》的詩:
身動揮浪舞,意力水面行;遊龍白鶴戲,迂迴似蛇驚。
肌肉含勁力,神存骨起稜;風雲吐華月,豪氣貫長虹。
詩中所說揮浪、遊龍、白鶴、驚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謂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時代,健舞甚盛,為當時之養生術與技擊之法。不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學士亦多習之,後多失傳。近世拳學家黃慕樵先生本多年參拳之體會,並揣敦煌唐人壁畫中之人物與陶俑之舞姿,始將健舞之幾個姿勢仿出。北伐之際,我南遊至淮南,得遇黃慕樵先生,遂得其傳,乃約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傳於從我習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僅十餘人耳。
習健舞之先決條件則須達於四如境界,即能體整如鑄、身如灌鉛、肌肉如一、毛髮如戟。否則,難出舞相。舞起來豈不是搖擺四肢而已。我過去嘗謂:勁營自體內,力奮形骸外。持樁而達於四如境界則內勁具矣。然如何將此種內勁爆發出來而成外力,以收技擊之效應,四形則為最適當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係依形曲力直之法則。習時須永設一假想之敵,對之蓄勢搏鬥,手指腕擰,指彎爪攝,不論手起舞或單或雙,指端永遠指向對方口鼻,須用最大能力控制對方之中線,給敵造成威脅。控制對方中線亦即保持住己方之中線不受侵犯矣。不僅掌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皆指敵,既拇指亦須彎曲蓄勢與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種掌法與所謂內功拳如太極拳,外功拳如小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攝之意也。欲手指爪攝則腕不許上拱,不許下塌,不拱不塌,故運行時必擰腕,始能圓活制敵。具有鉤、錯、斂、抗之妙。十指不許僵直,皆須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運行時指端可有透電之感,此即指彎腕擰之妙也。兩臂運行時永不許失去裹、卷、撐、抱之力,樁內蚊蠅不落。雙足進退永不許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讓。肩要撐、肘要橫、兩臂始有裹、卷、撐、抱之力。襠要坐,膝要縱,坐襠縱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與對方交接,我無執,令彼亦無執,其訣竅要在肩胯之扭錯。而肩胯之靈活扭錯又須以腰脊為動力,故習時腰脊須搖旋如軸,如是始能以無執而破有執也。雙足運行覺如在泥雪中求動,兩足重量三七互換。腳無定位,身無定勢,或以後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後步,前後交替,虛實互演,以步法奪敵之位置。運行起來自隨意走,手底留痕,覺全身如與物遇,三尖協調,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許飄浮,若慢,慢不許呆相。
力之爆發皆在一瞬間。此時如襟人,心毒為上策,力由意發之故也。手狠方克敵,或隨意從之故也。故習時每一動作皆需假借,無假借之動作身體力不篤。習時周身永不許失去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髮如戟之感。所謂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來始有奇趣橫生之境界。生理作用於心理,此即健舞之養生意義也。由此看來,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動中得來,須於不動中求之。故曰: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動也。
練習四形是對內勁的一種定向訓練,使之能隨時隨地爆發為外力以及技擊應付效用,故習時只求舒適與否,不求姿勢好壞美觀與否。但姿勢確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勢正確,即不違反生理運動力學之規律也。若動則能循力學之規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動正確,小動亦正確,否則均不正確。
習時還須善於運用人體外力與內勁之間的對立統一規律。人體外力有四種:人體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動能之轉化,此即所謂之「與地心爭力」;地面支撐與支撐反作用力,此我所說「拔地欲飛」;空氣阻力,此我所謂之「與大氣呼應」;技擊時對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謂之「假借之力」。這些力,我總名之曰「宇宙爭力」。人體內力即是處於四如狀態之整體肌肉拉力,此即我所謂之「渾圓爭力」。膈膜動力,此我所謂之「呼吸彈力」,亦為人體內勁之一種。欲收技擊之真實效用,須使渾圓爭力與宇宙力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於呼吸彈力也。故曰:吐納靈源合宇宙,喊聲叱吒走風雲。因此時只要橫膈膜一發緊即是錯誤,故學者宜慎之。
現再將四形分項加以說明
一、 揮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體則為運用伸、縮、抑、揚、沉、託、提縱之力。蓋人體站立時,兩足不動,而軀體與兩臂同時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狀運動。即雙臂同時向上揚提,而軀體卻往下沉坐,雙臂向下抑按而軀體卻向上伸長,亦即上下對拔拉長,此時人體重位能即轉化為重力動能,全身即有一種波浪力,謂之重力波。此種重力波正是技擊之所需也。同時上下對拔拉長蕩起縱波力,借雙臂左右圓撐之勢,使縱波之中夾帶橫波,如是始有揮浪之舞姿。運行進,雙臂一前一後。若左手在前,則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則出右足。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伸縮抑揚對拔拉長,雙手走一橢圓形軌道。左右進退互換無窮。此式之形象猶如龜之遊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時沉時浮而挾浪揚波於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龜出水。
二、 遊龍
此式仍須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體則系運用提、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此式之運行,與揮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發提、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對拔拉長。所不同者在於雙臂在軀體之兩前側以提按開合之勢走橢圓形軌道。須以縱波出提按之力,以橫波出開合之勢。縱波高低進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龍遊蒼海,龍即是浪,浪即是龍,龍行浪動,引動龍行。
揮浪、遊龍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擊之效應。故用時需掌握力波之鬆緊。松以蓄勁,緊以發力,鬆緊緊松無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彈力,此種彈力遇物即須爆發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彈驚炸也。
習揮浪遊龍二式,又須有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之身,對方高來我則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對方低來我則低以行之,使有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則揚其身,低則縮其身之法也。
三、 白鶴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體則系運用摟、劈、鑽、刺、翻、揚、裹、擰之力。蓋我之整體任一曲蓄部位,當其作用於敵體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當敵體之某一部位作用於此處,即將發生變形時,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產生一種阻力,阻止變形之彈性力,即爆發之為炸力。此種爆發之炸力正是技擊之所需,此即我所謂之蓄彈驚炸。必須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縮自如之限度內,彈性力與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縮量)成正比。故練習此形時,兩臂運行之幅度應大些,以增強爆發力之直射強度。
運行時,兩臂交替自外向內畫弧。若高,指端不過頂;若低,指端不過臍,設左臂先起則出左足,右臂先起則出右足。劃弧時,兩手臂須有摟、劈、鑽、刺、翻、揚、裹、擰之力,習時需根據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產生之彈性力或翻揚、或裹擰、或摟劈、或拉鑽刺,爆發為炸力。此式之妙還在於起腳制敵。若左臂先起的則左腳用勁橫起橫落。起須不高於自己實腳之膝,落時不超於敵胸,提膝、腳落勁發於手,力出應為一聲。此種落腳之勢並非踢、蹬、踹、踩,實為頓也。只運用爆發力,兩臂交替連用,雙足一齊互用,其形象頗似白鶴突圍拔地欲飛也。意拳之三拳一腳即從此式化出。
四、 驚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體則運用起、頓、吞、吐、撐、抱、悠、揚之力。此式之運行與白鶴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彈性力而發起、頓、吞、吐、撐、抱、悠、揚之力。運行時若出左足則起左臂,自內向外劃弧,同時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內劃弧。進右足,右臂向外劃弧,同時左臂在右臂下劃弧。運行時根據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彈性力可以起、頓、吞、吐之形式爆發為炸力,亦為撐、抱、悠、揚之形式爆發為炸力。前後左右互換無窮,其形象宛似驚蛇乍走,左右迂迴刀光閃。所謂三拳(鑽、裹、踐)、三棍(肩頭棍、胸前棍、腦後棍)皆從此式中化出,厲害無比也。
白鶴、驚蛇二式皆系利用彈性以得技擊之效應。故習時需掌握回縮量與伸展量,回以蓄勁,伸以發力。將欲伸之,則必回之;將欲回之,則必伸之;回伸須致用,遍體似彈簧。此種彈力遇物即須爆發為炸力。故白鶴、驚蛇二式亦系蓄彈驚炸之運用也。
習白鶴、驚蛇二式又須知白鶴能制橫,驚蛇可夾縱。對方齊出,我則裹其力,使之旋轉而拔根;對方獨進,我則放其勢,令彼力盡而前俯。此即橫則裹其力,縱則放其勢之法也。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您的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