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去匆匆地「告」別孩子,不要不告而別,更不要用欺騙去代替告別

2020-12-23 肖姐育嬰

首先,我有個大學好友,她和我說她就是小時候養在外婆家,到了五六歲才回自己家,一輩子都感覺和父母親近不起來,相反她姐姐一直養在父母身邊,和父母關係特別好。而我這朋友一直覺得自己是外人,從小不會對著父母撒嬌,長大後對男友都撒嬌不了。如有條件,就算苦點,還是從小放在自己身邊吧,不然親子關係一旦錯過關鍵時候以後再也無法彌補了。

我家孩子一直晚上自己帶,白天我也很忙,但是下班周末都自己帶,他愛撒嬌愛笑活潑開朗自信,性格培養習慣養成前幾年真的很關鍵。做好每一次告別,曾經有人說:「告別是一件多麼需要學習的事情。」確實。對我來說,我就很認真地去對待每一次跟孩子告別的時刻。因為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已經理解了告別,習慣了告別。

哪怕是短暫的一次告別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隔離與分別。而告別最重要的是一個「告」字。別去匆匆地「告」別孩子,也不要不告而別,更不要用欺騙去代替告別。這裡特地註明,因為太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了。就拿我舉例,如果要走了,我會提前兩個小時之前就會跟孩子說好,當然孩子通常都是不情願的,所以我並不會著急,我會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慢慢地去做孩子的心理工作。

比如告訴孩子,媽媽明天要去做些什麼呀,什麼時候就再回來呀,每一天我們還是準時聯繫呀,等等。也會陪她做一些事情呀,比如講講故事,看看卡通片,玩玩遊戲等等。然後慢慢地,這種互動多了,我們之間就會有一個告別儀式,比如一個goodnightkiss,或者一個搞怪的手勢。孩子會慢慢學習告別,大人也是。

相關焦點

  • 所有的不告而別,都不值得原諒
    既然當初選擇不告而別就應該想到你已不值得原諒1早兩天,一同事突然離職了,工作沒有做任何的交接,說走就走。那天,上司很生氣也很痛心,他一直把這位同事當作重點培養對象,私下裡感情也特別好,同事離職那天,他本想著挽留,卻不料被同事的家人數落了一頓,叫他不要再繼續打擾,同事已經決意去幫親戚工作了。原來,最難測真的是人心。上司不過是想和他好好道個別,不過是想讓他把工作交接一下,沒想到卻被以為是拉著他不肯走,他還把所有決定權交給家人,連好好和上司告別都沒有。
  • 可以不愛我,但不要不告而別
    我甚至覺得,黃秋生尋找的已經不單單是自己的父親,而是那個在無數次自己快要被擊垮的時候,支撐著自己的那個執念。那個在他4歲時轉身離開的父親,那個從來沒有出現在他人生軌跡上的父親,那個有著血緣關係卻素未謀面的父親不告而別了,卻在黃秋生的心中,留下了一根拔不掉的刺。
  • 你就是不可以不告而別
    很多年前,有個朋友說,男朋友忽然間人間蒸發了,因為是異國戀,她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那個人,忽然間從她生活裡徹底消失了,之前,他們連吵架都沒有,最後一通電話裡,還在互述相思。也有不是完全不告而別的,只是最後一刻被通知。女朋友晚上還手託著手跟男友去吃飯,第二天,她,連同她的33個大箱子被清理出了他的房子。「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女朋友時隔多年之後依然感到疑惑。
  • 「我們相處很好,ta卻突然消失」:為什麼有人熱衷於不告而別
    已經覆水難收的我,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可選項」吧,喜歡就更進一步,不喜歡就突然與你劃清界限,甚至連一字告別都沒有。 成年人的離開都這麼悄無聲息嗎,連說停止的勇氣都沒有嗎,曾經的一切又都是我自作多情嗎?
  • 覺得告別儀式還挺多的,但不告而別的離開,被留下的人要怎麼辦
    因為這一次的告別也不知道是何時才能再相見。在快開學的那段時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抖音上看到過這樣的視頻。家裡有兩個人孩子,一個是要外出去上學的,但是另一個呢還小只能呆在家裡,兩個孩子在暑假裡兩個月的相處已經很要好了,形影不離,但是接近上學的日子慢慢的到來終歸是要分開的,你就會看到另一個孩子拉著行李箱不鬆手,不願意讓她離開。
  • 你我都是俗人,卻總有人不告而別
    從小學到高中,每一次說再見都很鄭重其事,同學錄提前幾個月就開始寫了,一張張畢業合照都好像在說:「別忘了我,十年後再聚首。」可後來,我們漸漸長大,才明白「離開」的真正含義,是一個人不說再見,走的悄無聲息,不給你任何挽留的機會。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永遠不要說「感同身受」這四個字,這種安慰的話聽起來真的很沒有誠意。
  • 不告而別,才是真正的離開,真正的離開,永遠不必說再見
    幸福不是你刻意的去追逐的,只要你對生活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很多讓你感到幸福的瞬間。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等,但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麼,就是想再等等張愛玲說過一句話:「牽手是一個很傷感的過程,因為牽手過後,是放手。」就像感到幸福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會馬上歸於平淡,不再感到幸福。
  • 【不告而別】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
    張國榮穿睡衣登臺,梅豔芳比基尼謝幕,Beyond街角擊鼓,旁若無人,黃霑能倒彈宮商角徵羽,譜下《笑傲江湖》,然後傳真給徐克,附言「愛要不要」。 《笑傲江湖》在臺上映時,《滄海一聲笑》曾連播五次。 每次完場,劇院都變身KTV,全場觀眾不約而同,起立、合唱。
  • 不告而別的前任,你會等TA多久?
    世界上有千萬種分手的方式,和平分手也好、「被前任」也罷,最終都抵不上不告而別來的殘忍。
  • 張雨生,你不告而別,我後知後覺
    火車站來來往往的人群與我們無關,那是對青春盛大的告別,如同揮劍斬斷一段歲月,一段攙和著血和淚水的記憶。而時隔多年回望,那樣的告別是真的告別,即使多年之後同學可以輕易相逢,青春卻再也不會重見。終將逝去的必然逝去,永不再來。
  • 你選擇不告而別,我選擇……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曾經以為會相處一生的朋友,承諾過會攜手白頭的戀人,在某一天就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你無數次去尋找,卻依然沒有任何結果。就好像散場之前我們還相約相伴一生,可他走後,卻再也沒有回來過。曉寧和他男友最後一次見面就是這樣的後知後覺。
  • 宸汐緣:九宸選擇不告而別虐慘林默,原因有3點
    《宸汐緣》的名場面很多,但九宸不告而別,林默千裡尋夫病倒驛站,絕對是名場面中的高虐橋段。原因在於九宸毫無徵兆地突然就消失了。突然出現,林默消化適應了很久才接受九宸。突然不告而別,沒有九宸,林默整個人空了。滿腔的疑惑,滿心的擔憂,失去,訣別,思念,疼痛,不知所措,擊倒了堅毅的林默。聾啞苦命女林默的真實來歷,是由九宸半身骨血塑造而成的下凡歷劫去除魔印的靈汐第二世。
  • 41歲的劉威愛上了18歲的楊若兮戀愛九年後,劉威不告而別去了美國
    1998年,41歲的劉威愛上了18歲的楊若兮,戀愛9年後,劉威突然不告而別去了美國。楊若兮哭著說:「希望他能給我一個交代。」沒想到,劉威在美國娶了小13歲的化妝師,還生了一個兒子。楊若兮倍受打擊,暴瘦20斤。認識楊若兮時,劉威已經41歲了,卻沒有結婚,公開的戀情也只有何晴一個女友。1989年,在拍《女子別動隊》時劉威認識了何晴,因戲生情。
  • 愛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對,用此辦法,哭聲立馬告退,孩子還很勇敢
    請跟隨我的筆觸往下看:孩子睡醒後一直哭,會有什麼影響?一般是孩子睡午覺醒來,大人沒有陪伴在身邊,他們自己爬下了床,踉蹌地走出來。剛開始,大人看孩子的狀態還是好好。當孩子看到大人之後,他們就嚎啕大哭起來,哭個不停,根本停不下來啊。
  • 告 別 秋 風(組詩)•瞭然•
    •詩歌專輯•  告 別 秋 風       •了 然•青風布野 看蜀山擁盡古道秋色虎踞龍盤鎖鑰在千古興亡一瞥悲風落木 亂峰重疊鴟梟嗚咽絕!柳戲彎月不與鉤天地江山一望收落日蒹葭逐天旋成熟菊酒漫牆頭青鸞杳 殘紅留杜鵑啼月淚空流楚雨飄零蜀山杳一枕黃粱念紅樓……
  • 我們與香港電影終於不告而別
    張國榮穿睡衣登臺,梅豔芳比基尼謝幕,Beyond街角擊鼓,旁若無人,黃霑能倒彈宮商角徵羽,譜下《笑傲江湖》,然後傳真給徐克,附言「愛要不要」。 《笑傲江湖》在臺上映時,《滄海一聲笑》曾連播五次。 每次完場,劇院都變身KTV,全場觀眾不約而同,起立、合唱。
  • 老公通姦璩美鳳,告,還是不告?
    估計,這位初次捧讀「私人日記」的「男主」的太太,還想不到,自己的老公竟然是璩美鳳腳下的一條船,更不會料到,自己的丈夫會把自己的命運,與這位近在寶島卻遙不可及的名美人,扯到一起。一個星期後,第二份八卦雜誌把她和璩美鳳,結結實實地綁到一起,指名道姓地說,她老公和璩美鳳偷歡,有性愛光碟為證。我們不知道,看到新聞報導,她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驚訝?痛苦?相信?不相信?
  • 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
    張國榮穿睡衣登臺,梅豔芳比基尼謝幕,Beyond街角擊鼓,旁若無人,黃霑能倒彈宮商角徵羽,譜下《笑傲江湖》,然後傳真給徐克,附言「愛要不要」。《笑傲江湖》在臺上映時,《滄海一聲笑》曾連播五次。每次完場,劇院都變身KTV,全場觀眾不約而同,起立、合唱。那個放肆的香港,給所有的想像都打上港味的標籤。
  • 音樂|告別?不要告別.
    +告別》,齊豫曾在「民歌四十」演唱會上獻唱,紀念臺灣新民歌永遠的老師——李泰祥      本周五齊豫老師就要在《歌手》舞臺上帶來恩師李泰祥先生的兩首作品《不要告別》與《告別》。記得年前的時候小徐同學在臺灣旅行,在朋友圈上傳了夏宇的詩集,我說關於詩人夏宇,我更熟悉她的另一個名字——李格弟。為自己取這一個新的名字,正是因為夏宇受李泰祥先生之邀,為其由於版權糾紛而難以發行的作品《不要告別》重新填詞;夏宇可能是認為給流行音樂填詞和寫詩不一樣,所以重新取了筆名,也就是「李格弟」了。      不過,那的確是李格弟第一次填詞,她的文字和旋律實在難以契合。
  • 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追憶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
    香港作為「東方好萊塢」曾締造了諸多文娛界的傳奇人物/資料圖片偶然讀到《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不禁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