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充滿宗教信仰的社會,無論平時或過節,佛道教的廟宇未曾打烊。除夕夜開始,臺灣人吃過團圓飯、領(發)過紅包後,「越夜越美麗」的民眾會啟程前往家裡附近的大型宮廟上香祈福。
有些廟宇會將廟門暫時關閉。工作人員會以紅紙封貼主爐,當向神明請示子時(23點至凌晨1點)的吉刻屆臨,才將廟門開啟。原本等待在廟門外的香客便蜂擁而上,搶奪插上第一炷香。此炷香被稱為「搶頭香」。
除了搶頭香,篤信命理的臺灣人更會照自己的生肖,初一在廟宇點太歲燈。
在臺灣的信仰中,凡是坐太歲或衝太歲者,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長輩通常會告知:「行事低調小心,出門注意安全」。這一年,通常會以靜守為主,以靜制動,靜待天時。
每年的大年初一,臺灣各大知名百貨公司、商場都把「抽福袋」作為促銷的「必殺技」。這些商場無不以汽車、現金、禮券、珠寶、3C產品等大獎吸引人潮,且還標榜「限量」,很難不挑起民眾的搶奪欲。
坦白說,「抽福袋」其實是一場耐力和賭性的拉力賽。有些體力過人的年輕人在搶完頭香後,就直接拉起板凳,甚至搭起帳篷,在大門閉鎖的百貨公司門口,漏夜邊夜排隊、邊守歲,只為抽個福袋好過年。
除夕、大年夜。 (分配不能平均,一直打到要過年的除夕夜。形容做事不公,會引起紛爭。)
除夕,臺灣叫 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 「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 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除夕夜,吃團圓飯,就是圍爐。這天,祭拜完畢,一家大小,圍坐一桌,桌下會放一個烘爐。火光熊熊,表示一家興旺,而爐畔環錢,象徵萬事如意,吃完年夜飯,那些錢成了過年錢,就是小孩最高興拿到的壓歲錢。 「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宋代《東京夢華錄》有載。清代的臺灣志書文獻也普遍有記錄。《彰化縣誌》:「…是日,祀祖先,祀外神,爆竹辭歲。張燈結彩,圍爐飲酒。」《澎湖縣誌》也提到:「除夕,…祀祖祭畢,合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置火於席下,圍住飲酒,謂之圍爐。」 「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而圍爐桌上的菜色也各有含意,如以芥菜煮成,可以放到隔天的來年菜,又名長年菜。音似彩頭的菜頭也少不了。蚶(蛤)則以它的繁殖力強大,有蚶子蚶孫之意而上桌。桌上各式丸子,魚丸、蝦丸、肉丸,丸音似元,順理成章象徵三元及第,當然丸子也有團圓之意。而一年難得一次全家圍爐吃的團圓飯,要吃得越慢越好,如此才能讓這個家長長久久。臺灣農村一些地方在圍爐後還有「跳火囤」之俗。將稻草、蔗葉點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員面向正廳,依長幼次序跳過火盆,取「興旺如火」的吉意。跳時口中還要念些討吉利的順口溜,如「公擔金,婆擔銀,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的大灶裡,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元宵節之夜,臺灣10萬民眾齊聚苗慄市河濱公園,參加這裡傳統的「炸龍」民俗舞龍活動。只見10幾個舞龍隊在鞭炮炸響中穿行舞動,猶如一條條閃光的彩龍在遊動。「炸龍」是臺灣苗慄傳統的慶典習俗,誰的龍被炸得通紅透亮誰的生意就會火紅,就會平安吉祥。
「恭喜發財」是新年期間人人嘴裡最常聽、最常說的吉祥話,年節之際家家戶戶就期待迎財神。財神是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新年時家家戶戶都會祭祀財神,希望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 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是「正財神」趙公明,財神還有文武之分,文財神是比幹、範蠡,武財神是關羽,偏財神則是利市仙官。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趙公明的生日,臺灣人迎財神,通常在這一天,商家一般多會依照吉時拜拜,將供桌移到厝外,準備鮮花素果:一般是香蕉、水梨和菠蘿(旺來),表示「招你來」,招財神來)、三牲、水、酒一瓶、清潔毛巾及一臉盆清水,求正財祈願生意興隆,用補正財庫發財金一份;求偏財祈願中獎、好賭運,用補偏財庫發財金一份,金紙數量依個人決定,在虔誠祭拜之後,燒化財神金,燃放鞭炮,滿地紅,以示財運一路長紅。
臺東的炮炸寒單爺,是臺灣元宵節慶中相當具特色的活動。寒單爺的的傳說有數種版本,有人認為寒單爺是武財神趙公明、也有認為是玄壇元帥、更有認為是地方惡霸、是溫神,發展出來的炮炸寒單爺民俗,有除瘟作用及意味著炸走貧窮和孤寒,地方民眾相信鞭炮炸得愈多,來年運勢也會愈旺。因此才有元宵炸寒單習俗。 炮炸寒單爺早期在臺灣許多城鎮都有,但以臺東炸寒單最知名,每年元宵節當天下午起,僅穿著紅色短褲、手持樹枝的肉身寒單爺,由八名裸露上半身(也有全副武裝者)抬轎遶臺東市各街道遊行,並接受爆竹的轟炸,以驅瘟疫迎財神。炮炸寒單爺是臺東縣內元宵節的重要民俗活動,其中真人扮演寒單爺是由肉身接受炮炸,驚險刺激,已與臺北縣平溪放天燈、臺南鹽水蜂炮齊名。
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立春」,即指春天從此開始,古人重視立春日,俗諺云:「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即有「打春牛」以示勸農之俗。古時候春牛身上還必須塗上顏色,以歲幹色為頭,支色為身,納音色為腹,立春日幹色為角、耳、尾,支色為脛,納音色為蹄;現今臺灣民間仍可見的春牛圖,仍依此一原則上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