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外企財務工作將近6年,2020年初跳槽到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繼續財務信息化及財務BP工作,工作9年了。
性格活潑,喜歡和人打交道,會粗心。
從入會計行業到工作的第5年,一直認為自己不適合做財務,業餘時間(基本是周末)嘗試過各種兼職,酒吧調酒,咖啡店小妹,英語俱樂部運營,英文字幕翻譯……幸運的是,我幾份工作老闆對我都很好,在工作中和他們隨時的溝通,讓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1.我不適合做核算會計。但是我是個好財務。
2.我不善於數字,但是我善於和人溝通,適合做財務BP,且項目管理能力佳。
3.相對於其他同事,我性格更加跳脫,容易感覺無聊,但卻很善於組織,容易取得別人信任。
現在的我依然做著財務工作,偏業務,做財務BP和財務信息化建設。
大部分時間我不是面對數字,而是面對各業務部門同事,幫助他們解決財務相關的問題。現在的工作對我來說,雖然談不上多麼多麼喜歡,但是我可以很好地接受,並且感覺是有意義的。
所以,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財務工作有很多種,不要輕易放棄,找一下自己的長處和定位。
目前的我在業餘時間發展自己的副業
(繪本閱讀指導師,目前還特別的菜),投入了一定的精力。
做這件事情之前我考過了CMA,雖然相對於CPA,ACCA大神來說,這個真的完全不算什麼。但對我自己來說,這是個交代。以目前積累的財務經驗,可能它不能支持我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可以保證我可以養活自己。
BP一定程度突破了職能崗位的限制,可以了解業務,業務才是公司盈利的重點。
了解項目運作的整體,知道指標的實際意義。就是說,傳統的會計對指標的認識過於理論,以為某個指標不好改進就行,其實在實際推進當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有的指標財務分析幾天,其實業務早就知道。
這個最直觀的就是你去找個業務聊一聊,問問他們近期的難點是什麼,對於克服難點做了哪些工作,為什麼還是沒有克服。聊完之後收穫會很大。
而BP會更加了解業務,找到真實業務需求。一般會計的「用戶」是經理、稅務局、公司高管、審計等等審核人員,用戶量少;而如果接觸業務,面對的用戶就是市場,用戶量自然更多,潛在價值自然更大。
也因為懂業務,你才能有資格去向CFO邁進。
但如果和比如運營之類的業務崗位比,它的發展空間不算大,而且職位需求少(看地區),難跳槽。
只換行業不換崗位的話,主要問題還是職位需求少。換行業肯定會有限制,畢竟一個行業一種玩法,但是也有共性的地方。
轉會計人上崗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