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關於全球癌症負擔的最新估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其中男性1006萬例,女性923萬例;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萬例,其中男性553萬例,女性443萬例。
報告稱,全世界有1/5的人在一生中罹患癌症,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死於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乳腺癌新增人數達226萬,肺癌為220萬。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
乳腺癌目前已經成為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在我國,乳腺癌的高發年齡是40~60歲。
乳腺癌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乳癌有如下高危因素:月經初潮年齡小於13歲、絕經年齡晚於55歲、行經時間長、未婚或婚後不孕、初產年齡大於35歲、育後不哺乳或很少哺乳、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房良性疾病史、過多食用高脂肪食物、有菸酒嗜好等。
乳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多數患者是發現乳房內有腫塊才來就診的,腫塊多發生在單側乳房,質地較硬,界限不清楚,生長較迅速,只有不足1/3的患者覺得有些不明顯的刺痛或鈍痛,腫塊不隨月經周期變化。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晚期乳癌可有「桔皮」樣改變。
患者越年輕存活希望越小?
有人提出:與其他癌症相比,乳腺癌並不是死亡率最高的,但葉凡年僅37歲就去世,同樣患乳腺癌的陳曉旭,去世時也不過38歲。難道越年輕,存活下來的希望越小?
是的,因為年輕人比老年人的新陳代謝更快、機體更活躍,同樣癌細胞接受到的刺激也更明顯,加快了其生長速度,促使其發生轉移。因此,即便是很小的腫瘤,年輕人在短時間內也會快速生長,並發生淋巴轉移。
保乳手術,為什麼還是沒有留住她的生命?
切除了腫瘤並非萬事大吉。手術後還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放化療、內分泌治療等。葉凡在短時間內病情惡化,很可能是因為她所患的乳腺癌惡性程度高,出現大面積淋巴轉移,或是存在多個癌變隱患等。所以,對付乳腺癌,別仗著年輕,別指望手術,得從早檢查、早發現入手。
何為保乳手術?
傳統的保乳手術由於切除了腫瘤及周圍部分組織,使乳房內部產生殘腔,術後會形成塌陷,破壞乳房外形。改良後的保乳手術是在傳統保乳手術的基礎上,擴大切除範圍,然後使用膠原蛋白填充手術產生的殘腔,避免手術後瘢痕牽拉變形,較好保持了乳房的外形,並且完全無異物殘留。但保乳手術只適用於早期乳腺癌患者。
應從什麼時候開始檢查?
乳腺癌是可以預防的,最為有效的預防措施是乳房檢查。
從20歲開始,女性就要關注和呵護自己的乳房,每月自查乳房一次,每3年到正規專業的檢查機構做一次乳房檢查;30歲至40歲,1~2年檢查一次;40歲以上一年查一次,有良性乳房疾病的人,則要每半年查一次。
乳腺癌最常規的篩查診斷方法有B超和X線。一般,不建議4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X線檢查,因為射線很可能促使正常的細胞發生癌變,特別是20歲以下的女性,乳腺還在發育中,射線會使細胞分裂,很可能埋下隱患,因此宜以B超檢查為主,B超對身體的損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X線更適合40歲以上女性,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的篩查,如高齡初產婦、乳腺既往有良性病變、長時間服用雌激素的人群。
怎樣自查?
最好在兩次月經的中期自查。此時乳房充血量少、柔軟,較容易摸到腫塊。
1、洗澡時,擦了肥皂後,用右手檢查(觸摸)左乳,注意有無局部增厚或腫塊,隨後,用左手檢查右乳。
2、選擇光線明亮的地方,脫去上衣和乳罩,面對鏡子。檢查時將兩上肢舉起,注意乳房有沒有局部隆起、凹陷以及乳頭有無改變,然後將兩手叉腰,用力撐在腰髖部,使胸肌緊張後檢查乳房有無變化。要特別注意兩側乳腺是否對稱,對於不對稱的改變,應高度重視。
3、躺下平臥,假如檢查右側乳房則在右側肩背部墊一個小薄枕頭,將右手枕在頭下,這樣可使乳腺組織比較均勻地暴露,便於檢查,然後左手四指靠攏,放平,輕輕觸按乳房,手指按一定方向,順序檢查,做圓周運動,注意有無腫塊。
乳腺癌患者如何進行體能鍛鍊?
據調查,每周走路3~5個小時的女性,死於乳腺癌的危險,比每周運動不到1個小時或完全不運動的女性低50%。
為避免粘連,乳癌術後當天可練習握拳動作,第2天開始鍛鍊前臂功能,10天後可進行肩關節外展訓練。有的患者因化療副作用,常常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道不良反應,不願意多運動。其實,運動能減輕患者的消化道不良症狀,刺激食慾。一般來說,散步、太極拳、慢跑等較為舒緩的運動,比較適合乳腺癌患者。
絕經後還要關注乳房嗎?
雌激素水平過高是乳腺癌發生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確很多女性是在卵巢功能相對旺盛、雌激素水平較高時發生乳腺癌,所以絕經的女性會認為,自己卵巢功能已開始衰退,雌激素水平已下降,乳腺已發生萎縮,不會得乳腺癌了。其實不然,有臨床資料表明,女性55~65歲這一階段是乳腺癌發生的第二個高峰期,70歲以上,乳腺癌的發生率才逐漸降低。因此,絕經女性同樣應該重視乳腺定期檢查,每年至少一次,力爭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