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聖喝了酒,文聖都沒轍。
作為儒家的第二把交椅,除至聖先師外戰力最高之人,如果說至聖先師代表著整座浩然天下的人心道義,那麼制定禮儀規矩的禮聖就是浩然天下那些落在人們心中的規矩的化身。
文聖拉著禮聖來關照小輩,禮聖於情於理不好拒絕,於是既然來了,那就一點都不含糊。禮聖打過招呼之後便直入主題,先是告訴寧姚了寧姚要注意的一些事情,大致意思就是出劍別太過火就成,然後幫陳平安勘驗了一番光陰長河,順帶給陳平安透露了些內幕情況,比如中土陸氏的尷尬以及浩然天下與蠻荒天下互相的算計。
等禮聖喝了酒,口出真言,堪稱驚天動地。想要躋身十五境,就需要徹底超脫一切因文字而起的大牢籠。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語出淮南子。意思是倉頡創造了文字,天降米粟就像下雨,遊魂野鬼在夜裡哭泣。伯益創造了挖井的方法,龍登雲而去,天神回了崑崙山。智能涉及的領域越多,德行的影響就越小。所以周朝的鼎上記錄的巧匠,含著自己的手指,正是為了表明對於自然的奧秘人是不可以有野心的。
筆者以為,這番出自古人的話語可謂振聾發聵,後半段的結論更是幾乎可以視作對現代社會的警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因此筆者一直覺得說得通的解法都是好解釋。道德經開篇十二字,除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字還有另一種解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易經六十四卦,經後世演化出八陣圖,再簡化便成了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太極分陰陽,陰陽轉換,生生不息。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道可,就是道展現在人們眼中的部分,道非則是只可意會的部分,二者結合,就是道的存在模式。名可,名非,常名同理。
光陰河畔的大考才結束沒多久,禮聖飲酒之後這番並未遮掩的言語毫無疑問代表了儒家的某種態度,即儒家是支持人間再出現一個十五境的。文字大牢籠,顯然是指千百年甚至更久的本性傳承發展的認知,這些都屬於道可的那一面,而若要形成所謂的陰陽魚,就必須以同等分量,甚至更重的道非去支撐道可,使之達成運轉的可能性。十五境之所以能合道整座天地,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十五境的禁忌之路,期待陳平安未來將會如何站住腳跟。
開卷總是有益,歡迎評論交流。
關注一燈亭,好書且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