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說說禮聖、亞聖、文聖三人到底誰才是教育達人!

2020-12-24 觀文說意

古之學者必有師。法財侶地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資源,而首當其衝的「法」就更是重中之重。法,指修行之法,也可以將它理解作傳承,師承也好、師門也罷,總之修行的路子不會憑空出現,就算是萬年前推翻天庭的三教祖師、兵祖、陳清都等遠古大能,其所修之法多少都有著神靈的影子。優秀的傳承能夠讓修行者事半功倍,平庸的傳承則很可能讓天才隕落,迅速崛起的陳平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陋巷貧瘠出身的陳平安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裡取得如斯成就,與他的頂級師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師兄齊靜春代師收徒,更是將陳平安推薦給持劍者,自此便開啟他逆轉人生之路;師兄崔瀺兩設問心局指點、考較小師弟,其爺爺崔誠更可謂是陳平安武道的奠基人;師兄左右在劍氣長城上用劍教道理、教劍術,為小師弟指清前路;再加上作為先生的文聖本人,藕花福地、劍氣長城等地布局培養關門弟子,如此種種方才成就了一位不惑之年的山巔之人的誕生,師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陳平安當然是幸運的,他遇上了文聖這樣優秀的先生,無論人品、學問還是育人、育德都份屬浩然天下最頂級的大能,畢竟雖只有寥寥五位親傳弟子,但兩個有望立教稱祖、一個隨時可破境的飛升境劍修、一個戰力強悍的遠古神道倖存者,最後一個就是陳平安,雖年紀輕輕但已盡顯崢嶸,短短時間裡便創下了這樣一個強大的傳承,足可見文聖育人之能。唯一可惜的是文聖一脈崛起時間太短又遭逢大變,致使門下弟子過於稀疏,好在如今苦盡甘來,未來還會迎來一個飛速發展期。

說了文聖,就不得不提一下曾經在「三四之爭」中勝過他、且文廟尊奉排第三位的亞聖了。與文聖一脈的精英路線相比,亞聖一脈的教育方式堪稱廣撒網,就像陳淳安說的那樣,亞聖一脈陪祀聖賢數量最多、香火也最鼎盛,還出了阿良、陳淳安這樣不次於文聖一脈弟子的精英人才,那是不是說亞聖的教育方式就要強過文聖呢?其實不然,亞聖一脈香火雖鼎盛,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良人不少、渣滓同樣不少。

上至鎮守桐葉洲的七十二位陪祀聖賢之一,故意放杜懋入寶瓶洲殺陳平安,這份歹毒心思實在有愧陪祀聖賢的身份、也有愧於他那一手道德文章;下到這一次攻訐陳淳安的亞聖一脈內部弟子,為了聲名昧著良心地抹黑自家人,實在讓人噁心,就更別提蔣龍驤之流的牆頭草了。由此可見人多了未必是好事,但這並不意味著亞聖的教育之法就一定比文聖差,這是一個概率學的問題,而且文聖門下不也出了馬瞻這樣一個犯過錯的記名弟子嗎?畢竟是生出、養出阿良這樣的奇葩之奇男子,亞聖必定腹藏乾坤!

至於說剩下兩位文廟尊奉的聖人,至聖先師超然物外故而撇開不談,但排在第二位的禮聖是有著直系傳承存世的。禮聖一脈的弟子不如文聖一脈出彩、也不如亞聖一脈興盛,但勝在兩個字,穩健。按照時間推論,禮聖一脈有可能已經傳承了近萬年,甚至是儒家內部傳承最久遠的文脈,論地位之尊崇、底蘊之雄厚,浩然天下也許無出其右,就更別提自家還有個浩然天下第二能打的先生禮聖了。

但就目前出場的幾位禮聖一脈高層來說,坐鎮南婆娑洲的天幕聖人也好、禮記學宮大祭酒也罷、還有戰死於劍氣長城的坐鎮聖人,絲毫看不出他們身上有倨傲孤清的表現,更別說像亞聖一脈那般咄咄逼人。落一葉而知秋,連續三位高層都是如此秉性做派,禮聖一脈的教育之法必然有獨到之處,唯一可惜的是,禮聖一脈目前尚沒發現有類似齊靜春、阿良之類的頂尖人物出現。

所以說,禮聖、亞聖、文聖三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達人,門下皆是精英輩出,只是各有側重,很難說誰高誰低,畢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禮聖一脈最得心意,畢竟穩中求勝風險小;文聖次之,畢竟規模稍小,但求新求變在這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很有必要;亞聖最後,實在是敗類有些多。不過新的時代馬上就要降臨,亂世出英豪,三位聖人門下的弟子又迎來了新的挑戰,也許在時代激蕩下所有人都會變得更好,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s. 以上觀點皆屬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是關注作者,大家一同討論。

劍來:禮聖犯的錯很嚴重嗎?陳平安當引以為戒!

劍來:左右長劍出鞘為儒家改錯,飛升境大能也有老糊塗!

劍來:落魄山優秀門風再現,陳平安應該拉柳赤誠入夥!

劍來:陳平安放浪形骸心思重,違背本心實屬無奈!

相關焦點

  • 《劍來》:文聖和亞聖等人在歷史上都有原型,禮聖的原型是誰呢
    《劍來》之中的很多人在歷史上都能夠找到他們的原型,這是烽火戲諸侯的個人情懷,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在這個角度來看,烽火戲諸侯做得確實很棒。亞聖在書中是阿良的父親,當阿良被困在託月山的時候,前者直接出現去接應自己的兒子,在亞聖的心中,儘管兒子一直在外面遊蕩而沒有選擇接受自己的思想,但畢竟還是自己的孩子,當年也是很好的讀書人嘛。文聖的原型是荀子。荀子和不同於亞聖,他覺得人性本惡,因此需要進行後期的很多疏導和教誨。
  • 鬥膽寫寫文聖一脈1--文聖、繡虎與左右
    老秀才學問有多大,不用懷疑,舊魚鳧書院山長周密(不是那個賈生哈)說過「和文聖講道理?一般的山長估計要馬上該換門庭」,所以別看老秀才整天不著邊際,最不像儒家聖人,但是參加過兩次三教辯論還贏了,一句「請道祖、佛祖落座」就能請來人間三祖其中兩位落座辯論,學問真的不可能低。老秀才學問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兩個:1 對應禮聖提出的秩序學說,老秀才提出順序學說。
  • 《劍來》:重返劍氣長城,淺析
    最新章「重返劍氣長城」,竟然猜錯了,年老讀書人是老秀才,之前猜測是亞聖。可是這不符合邏輯啊,老秀才從大酈京城返回文廟,按照說法,他趕路也是需要時間的。同時,阿良在蠻荒天下出事,應該是亞聖出面才對。不過總管這麼安排,且這麼看吧。
  • 劍來,禮聖與陳平安講道理,顧清崧向陳平安請教特殊學問
    第八百零七章 木人啞語導讀:一、禮聖與陳平安講道理二、陳平安與山海宗三人瞎聊臨行前,陳平安拜訪劉叉三、李槐回鄉,嫩道人得半部煉山訣,白玉京,陸沉與餘鬥打機鋒四、顧清崧向陳平安請教追女學問,拜訪夜航船,提議陳平安接任靈犀城城主,城主李先生將與天地告別詳述:一、文聖以「好聚好散就很善」的理由,請求禮聖送陳平安回到夜航船。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劍來#《劍來》之中最為關鍵的一些人就是儒釋道三教的高層領導。01 禮聖的核心思想按照書中的描述,禮聖希望天地萬物,一切有靈眾生,用一種相對最小的代價,在浩然天下生存,繁衍生息,追求自由,修行登高,亞聖想讓這些內心善良的人能夠更好地存在,畢竟人本身就是具備善意的。自然也就無需通過刻意的法律來約束他們。
  • 《劍來》:練不出本命字,文聖為何嘆息?禮聖想讓陳平安做什麼?
    《劍來》,禮聖將陳平安「一分為三」,來驗證陳平安是否真的再無可能進行陰神遠遊、是否真的再無陽神身外身,以及是否真的再也練不出本命字。結果正如所料。另外,禮聖如此勘驗陳平安,原本是準備讓陳平安做什麼嗎?不然,白澤那一句「百智唯熙」豈不是成了無的放矢?本命字,是儒家鍊氣士的獨有手段,雖然至今都未解釋本命字究竟是什麼、要如何練出、以及具體有什麼功用,但顯然本命字的選擇,直接影響著儒家鍊氣士的大道成就,並且往後的大道修行都會圍繞對本命字的闡釋來展開。
  • 劍來:禮聖如今脾氣不太好,這會促使文廟採納崔瀺的學說嗎?
    即便是當初指責禮聖外儒內法的那位諸子百家老祖也只是教育了一番,事後還是禮聖親自出手幫其補足了自身大道,這要是換了託月山大祖或者道老二,恐怕不僅這個人要死,他所在的流派估計也是要走到頭了。而這些事情對於山巔強者來說不是秘密,可對於有些人來說根本就不在乎,甚至還覺得這是他們理所應當的,誰讓文廟是老大呢。攝取利益的時候總想著一馬當先,到了要履行責任的時候卻想著隱身人後,這真的不是一個笑話嗎?可這些人偏偏想要將這個笑話活成現實,甚至還為此自鳴得意,所以他們成功惹怒了文廟,也成功惹怒了脾氣本就不太好的浩然天下目前的主事人禮聖。
  • 《劍來844》「人和螞蚱」的比喻,禮聖是幾個意思
    禮聖問陳平安,如果導致寧姚父母辭世的那場劍氣長城「十三之爭」,確實是陰陽家陸氏包藏禍心,你會怎麼做?再簡單的問題,如果是禮聖在問,就需要好好斟酌。陳平安選擇實話實說,陸家會是下一個「正陽山」,甚至還會更慘。這麼直接的回答,別人還是替陳平安捏了一把汗。禮聖看出了大家的緊張,他說「山上恩怨我還是見過一些的」。老秀才也補了一句,「不也沒管」。
  • 劍來:禮聖約談寧姚事關新登天之戰,劍修還會衝在第一線嗎?
    都說人比人得死,這話形容陳平安還真是貼切,別看他九死一生下終於取得些成就,不僅劍、武皆至較高水準,還坐擁一座落魄山,可要和他那準媳婦寧姚一比,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不說寧姚如今已是放眼五座天下都少有的飛升境劍修,更是被人視作五彩天下第一人,甚至因此還有了和禮聖平等對話的資格!而且這一次對話的地點還選在了中土文廟功德林,足見文廟對其的重視。
  • 劍來:沒了三教祖師,以賈生為首的新五大至高神靈由誰抵擋?
    如果劍來世界有熱搜,三教祖師散道絕對穩排第一,即便是阿良和左右共斬蠻荒一事論熱度恐怕也有所不及。而且這件事來得太突然,雖然早知道崔瀺有拉三教祖師下水的準備,可沒成想竟是直接把人埋了,這種變故著實有些出人意料。而更重要的是,他們三人的離去也許會給人間帶來大麻煩!
  • 《劍來》最新章節796章(不浩然)之胡解亂析
    因為對於蔣龍驤這種站在道德至高點的「偽聖」,不明白的以為他就是「正義」,而明白人,都不好動手。(這裡對應當初崔東山所言「一座山門必要的組成」,要有會讀書的,會打架的,會講理的,也要有這種不講理的。)而會有蔣龍驤以及五個山主這種出現,就在禮聖承認自己的那個錯:只以山下人看山巔人-只重論跡未論心,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忘本」的山巔修士。
  • 劍來:禮聖一言剔除五位山長,威勢遠盛隱官陳平安!
    可以說除開合道天地、至今鮮少露面的至聖先師外,禮聖就是目前浩然天下第一人,同時也是它的守護神。而禮聖能夠做到這些的關鍵我想還是在於他本身有著強大無匹的戰力,作為參加過萬年前第一次河畔會議的強者,禮聖在遠古之時就已經是整個人間最頂尖的高手之一。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
  • 《劍來844》遭人煩、討人厭、被人罵,卻又捅破天的道理
    禮聖對曹晴朗說,「難得」,儘管有言外之意,暗指文聖一脈的不正之風,可畢竟是笑著說的。禮聖對裴錢說,「看一看無妨」,允許裴錢看他心境,其實偷窺別人心境,是失禮的行為。對曹晴朗和裴錢,禮聖表現的和藹和豁達。但這都是假象,更凸顯他對寧姚的嚴肅。禮聖對寧姚說,你是「五彩天下」第一人,你在「五彩天下」做什麼?
  • 劍來:禮聖犯的錯很嚴重嗎?陳平安當引以為戒!
    禮聖,一個提著腦袋血戰為人族贏回自由、一個用生命守護浩然天下近萬載的讀書人,在穗山之巔作揖認錯,向至聖先師、更是向天下人,因為他覺得是自己犯下了大錯才讓浩然天下蒙受如此大難,可敬可嘆!那禮聖真的錯了嗎?錯在了那裡?又是否能夠及時改正呢?問題不算複雜,但答案恐怕就沒有那麼簡單了!禮聖錯了嗎?當然了,他錯就錯在太忽視人心的力量,特別是消極的一面。
  • 《劍來》:仁義禮智,人不立
    《劍來》是一部借鑑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小說,其中,儒家思想展現了極多,以浩然天下作為主場景,文廟影響無孔不入。在我國儒家文化中,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而這,在《劍來》中,除「信」外,比比皆是。
  • 劍來:十五位現存的十四境修士,陳平安險些擊敗一位!
    再者萬年來無論多麼精彩絕豔的大修士也都因各方面原因止步十四境絕巔,比如禮聖明明可以破境卻始終沒有行動,故而十五境疑似存在某種限制,所以目前來看十四境可以算是大道巔峰。接下來我們就按照六大陣營的劃分來看一看這十四位十四境存在都是誰!
  • 劍來:阿良的本命神通太狂暴,陳平安敢加入戰場的底氣何來?
    至於說為什麼左右可以前來助拳,那是因為後者的境界和劍術都足夠高,可以規避誤傷,所以才有資格加入戰場。這一點很像早先扶搖州圍殺白也一戰,當時的於玄便可以用玄妙至極的道法在不影響白也出劍的同時將他揮斬出的劍氣避開,甚至同時還可以纏住王座大妖白瑩,為白也提供助力。
  • 「劍來」禮聖飲酒說真言,十五境的禁忌之路
    禮聖喝了酒,文聖都沒轍。作為儒家的第二把交椅,除至聖先師外戰力最高之人,如果說至聖先師代表著整座浩然天下的人心道義,那麼制定禮儀規矩的禮聖就是浩然天下那些落在人們心中的規矩的化身。文聖拉著禮聖來關照小輩,禮聖於情於理不好拒絕,於是既然來了,那就一點都不含糊。禮聖打過招呼之後便直入主題,先是告訴寧姚了寧姚要注意的一些事情,大致意思就是出劍別太過火就成,然後幫陳平安勘驗了一番光陰長河,順帶給陳平安透露了些內幕情況,比如中土陸氏的尷尬以及浩然天下與蠻荒天下互相的算計。
  • 劍來:我是禮聖,讀書多年
    怕他不夠格總管把劍靈姐姐叫來撐場子,有沒有熱血沸騰?反正這章是燃爆了……這章一開始就給了陳平安在這場儀式中存在的合理性,交代了打這場戰的必要性。他就是禮聖希望來說「打就打」的人,必須是陳平安這樣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