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法財侶地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資源,而首當其衝的「法」就更是重中之重。法,指修行之法,也可以將它理解作傳承,師承也好、師門也罷,總之修行的路子不會憑空出現,就算是萬年前推翻天庭的三教祖師、兵祖、陳清都等遠古大能,其所修之法多少都有著神靈的影子。優秀的傳承能夠讓修行者事半功倍,平庸的傳承則很可能讓天才隕落,迅速崛起的陳平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陋巷貧瘠出身的陳平安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裡取得如斯成就,與他的頂級師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師兄齊靜春代師收徒,更是將陳平安推薦給持劍者,自此便開啟他逆轉人生之路;師兄崔瀺兩設問心局指點、考較小師弟,其爺爺崔誠更可謂是陳平安武道的奠基人;師兄左右在劍氣長城上用劍教道理、教劍術,為小師弟指清前路;再加上作為先生的文聖本人,藕花福地、劍氣長城等地布局培養關門弟子,如此種種方才成就了一位不惑之年的山巔之人的誕生,師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陳平安當然是幸運的,他遇上了文聖這樣優秀的先生,無論人品、學問還是育人、育德都份屬浩然天下最頂級的大能,畢竟雖只有寥寥五位親傳弟子,但兩個有望立教稱祖、一個隨時可破境的飛升境劍修、一個戰力強悍的遠古神道倖存者,最後一個就是陳平安,雖年紀輕輕但已盡顯崢嶸,短短時間裡便創下了這樣一個強大的傳承,足可見文聖育人之能。唯一可惜的是文聖一脈崛起時間太短又遭逢大變,致使門下弟子過於稀疏,好在如今苦盡甘來,未來還會迎來一個飛速發展期。
說了文聖,就不得不提一下曾經在「三四之爭」中勝過他、且文廟尊奉排第三位的亞聖了。與文聖一脈的精英路線相比,亞聖一脈的教育方式堪稱廣撒網,就像陳淳安說的那樣,亞聖一脈陪祀聖賢數量最多、香火也最鼎盛,還出了阿良、陳淳安這樣不次於文聖一脈弟子的精英人才,那是不是說亞聖的教育方式就要強過文聖呢?其實不然,亞聖一脈香火雖鼎盛,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良人不少、渣滓同樣不少。
上至鎮守桐葉洲的七十二位陪祀聖賢之一,故意放杜懋入寶瓶洲殺陳平安,這份歹毒心思實在有愧陪祀聖賢的身份、也有愧於他那一手道德文章;下到這一次攻訐陳淳安的亞聖一脈內部弟子,為了聲名昧著良心地抹黑自家人,實在讓人噁心,就更別提蔣龍驤之流的牆頭草了。由此可見人多了未必是好事,但這並不意味著亞聖的教育之法就一定比文聖差,這是一個概率學的問題,而且文聖門下不也出了馬瞻這樣一個犯過錯的記名弟子嗎?畢竟是生出、養出阿良這樣的奇葩之奇男子,亞聖必定腹藏乾坤!
至於說剩下兩位文廟尊奉的聖人,至聖先師超然物外故而撇開不談,但排在第二位的禮聖是有著直系傳承存世的。禮聖一脈的弟子不如文聖一脈出彩、也不如亞聖一脈興盛,但勝在兩個字,穩健。按照時間推論,禮聖一脈有可能已經傳承了近萬年,甚至是儒家內部傳承最久遠的文脈,論地位之尊崇、底蘊之雄厚,浩然天下也許無出其右,就更別提自家還有個浩然天下第二能打的先生禮聖了。
但就目前出場的幾位禮聖一脈高層來說,坐鎮南婆娑洲的天幕聖人也好、禮記學宮大祭酒也罷、還有戰死於劍氣長城的坐鎮聖人,絲毫看不出他們身上有倨傲孤清的表現,更別說像亞聖一脈那般咄咄逼人。落一葉而知秋,連續三位高層都是如此秉性做派,禮聖一脈的教育之法必然有獨到之處,唯一可惜的是,禮聖一脈目前尚沒發現有類似齊靜春、阿良之類的頂尖人物出現。
所以說,禮聖、亞聖、文聖三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達人,門下皆是精英輩出,只是各有側重,很難說誰高誰低,畢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禮聖一脈最得心意,畢竟穩中求勝風險小;文聖次之,畢竟規模稍小,但求新求變在這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很有必要;亞聖最後,實在是敗類有些多。不過新的時代馬上就要降臨,亂世出英豪,三位聖人門下的弟子又迎來了新的挑戰,也許在時代激蕩下所有人都會變得更好,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s. 以上觀點皆屬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是關注作者,大家一同討論。
劍來:禮聖犯的錯很嚴重嗎?陳平安當引以為戒!
劍來:左右長劍出鞘為儒家改錯,飛升境大能也有老糊塗!
劍來:落魄山優秀門風再現,陳平安應該拉柳赤誠入夥!
劍來:陳平安放浪形骸心思重,違背本心實屬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