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之二十九:不二觀音

2021-02-19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不二觀音是三十三觀音相之一,表示三十三身中之執金剛身。凡有眾生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執金剛身為其說法。此執金剛神為佛之守護神,以系跡身故,依本跡不二之義,稱為不二觀音。其像為兩手相叉、足踏荷葉之立像。

不二之意,意即「沒有第二個」之義。亦即萬物同一之意,諸多神佛之間的關係,皆堅守此一原則。例如觀音內院二千八百六十尊神佛菩薩,皆統稱為觀世音。而顯現於外者,大部為外院之菩薩。亦同以「觀音」名號示現,這就是不二尊稱。或認其為執金剛神身,是諸佛護法神。此系跡身故,系本跡不二之義,而稱不二觀音。

故事:

《佛祖統記》載:「梁釋道融。獨宿旅舍,彼時,天落大雪,其凍無比,至半夜方才睏倦入眠。剛欲合上雙眼,忽見有無數鬼卒,出現榻前。中有一鬼將,身披盔甲,腰佩寶刀,身形高大雄偉,走到床前,粗暴地厲聲說道:「君為何方鬼神,見著本將軍,何不參拜?」言畢,急令鬼卒拖曳釋道融下地。諸鬼卒即將動手,他趕忙虔誦「觀世音」聖號,初誦一句,即見所住床後有一天將,身高丈餘,身穿黃色戰袍,手執金剛杵,撲向鬼將。眾鬼大吃一驚,急作鳥獸散,鬼將避之不及,身被金剛杵擊中,甲冑為之碎裂,化作灰塵。眨眼間,執金剛神即消逝無蹤。」

又據《天竺志》云:「宋太宗雍熙三年〈西元九八六年〉五月。大將曹彬有歧溝之敗,見辱於契丹。帝以兵敗寇迫,形勢險惡。內心深感煩憂。於是,派遣內使,赴上天竺。虔誦祈禱觀音菩薩,請求解救,不久之後,派齊賢途有代州之捷。是時諸將夜戰,遙見火光中有金甲大將,高數丈許,立於雲端。持赤幟指揮,軍心為之大振,虜騎望之。俱時膽顫心驚,爭相奔逃,以致潰不成軍,國土方得轉危為安。」

詩讚:

圓融不二觀世音

普救眾生施無畏

金剛教化覺岸回

無上妙淨蓮池會

願力:


不二觀音護佑:悟智解惑,福智圓滿。

歡迎您關注加入我們,共同學佛

       

       

閱讀本號更多精彩佛學文章,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或添加公眾微信號:guanshiyin0919

↓↓↓

相關焦點

  • 佛教:楊柳觀音,為觀音三十三應化身之首,可消除一切災厄和病痛
    在佛學的歷史傳承中,楊柳觀音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首尊。〝應身相〞為楊柳觀音的〝化身相〞既是〝佛身〞!「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另外異有所載,佛陀向數千比丘與菩薩介紹西方三聖,談到觀世音菩薩時曾說:「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觀世音菩薩。」
  • 莆仙話《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故事》之五:遊戲觀音
    〝遊戲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五。〝應身相〞為遊戲觀音的〝化身相〞既是〝帝釋身〞!此尊之形象,著天衣,佩帶瓔珞,頭戴寶冠,冠上化佛,乘坐彩雲,左膝曲立,左手安放於左膝上,右手下垂,作垂地印。全身有光輪。
  • 連載 | 三十三觀音相:14.青頸觀音
    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
  • 觀世音菩薩法力並不是最高,為何卻在漢化佛教中最受歡迎?
    觀世音菩薩,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薩,「觀世音」為梵文的意譯,也有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又因在唐代避諱唐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而略稱「觀音」,故「觀世音菩薩」又常常被人簡稱為「觀音菩薩」。菩薩,在佛教中是僅次於佛一等的,據說釋迦牟尼未成佛時,就曾以菩薩為稱號的。
  • 三十三觀音像翡翠掛件寓意詳解(珍藏版)
    觀世音的應身有三十二數及三十三數之說。貼近民間的說法為三十三觀音化身,玉雕觀音也多以此三十三應身為造像基準。此三十三應身為:一、楊柳觀音:又稱聖觀音,右手持楊柳,左手持淨瓶,踞坐巖上。相傳中州民風淪喪,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
  • 農曆二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日,祈願大眾吉祥安康!
    本篇文章,小編就帶領大家走近「觀世音菩薩」,感受菩薩的慈悲加持力。「觀音菩薩」本名「觀世音」,唐朝玄奘法師在《心經》中也將其翻譯為「觀自在菩薩」。觀世間貧苦聲音,得世間吉祥音,故名「觀世音」;觀空苦無常,放下解脫,得究竟自在,故名「觀自在」。觀音菩薩的形象有很多,有三十三化身,比如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等等。
  • 白玉觀音設計稿——1
    觀世音的應身有三十二數及三十三數之說。貼近民間的說法為三十三觀音化身,玉雕觀音也多以此三十三應身為造像基準。
  • 觀世音菩薩普門(合掌觀音)
    〝合掌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九尊。〝應身相〞為合掌觀音的〝化身相〞是〝婆羅門身和阿修羅身〞的示現。《普門品》曰:「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此菩薩為立像,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
  • 傳說誦念「觀世音菩薩」很靈驗,是真的嗎?
    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那麼多名稱呢?
  • 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
    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是困惑著很多人的問題,在現在的佛教文化中,觀音大多以女性形象現身,比如我們常見的送子觀音、楊柳觀音、白衣觀音等,同時老話說「男戴觀音女戴佛」也是覺得觀音多是陰柔的女性形象剛好可以火氣大的男性互補。因此在大多數人的眼裡觀音都是女性,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究竟這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一起來看。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
  • 各種觀音形態真身,難得一見!!
    三十三觀音之一。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其形像有多種。傳說此觀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經,三藏經歷饑渴、刀兵、牢獄、情愛、鬼怪九九八十一難之後仍信念不滅,誓取真經。誠心終感動菩薩,使之修性成佛,得成正果。不二觀音
  • 認捐佛像▕ 四面千手觀音
    法興寺觀音殿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供奉四面千手觀音佛像及三十三應化身佛像。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四面千手觀音:「四面」代表東南西北;「千手千眼」:眼表見性,手錶妙用。「千眼遙觀,千手接應」。
  • 觀音三十三法相,六時合掌觀音一如灑水觀音持蓮觀音
    這時觀音菩薩現出合掌法相,教化人們和衷共濟,和諧相處。一如觀音 其像坐於雲中蓮座上,立左膝,作乘雲飛行之狀。《三藏法術四》:"不二不已,名曰一如。"《教行信證四》:"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使一如。"故一如觀音,亦是修養達到最高境界之法相。 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八上):'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
  • 觀世音菩薩畫作並釋文
    老僧說:「這裡的眾生,與觀世音菩薩夙有因緣,你可以把菩薩的來歷事跡,傳播流行於世,凡是供養、讀誦的人,福德無量。」於是詳盡地宣說了其中妙理,老僧說完,隱身而去。《觀音本行經序》譯文:民間不少人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女的。
  • 佛學:如意輪觀音菩薩、千手觀音菩薩,化身千百億,能斷眾生苦
    在佛教諸多代表人物之中,觀世音菩薩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一直都是最為被民間熟知,最被世人推崇的。在佛學之中,觀世音的化身有許多不同形象,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如意輪觀音菩薩、千手觀音菩薩,化身千百億,能斷眾生苦:如意輪觀音菩薩如意輪觀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變化身之一,主破天道三障,屬六觀音中的救度天道眾生,列於蓮花部。
  • 觀音畫像藝術之發展
    唐末以後,隨著觀世音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門藝術逐漸興盛起來。姿容溫婉、體態秀研的女相觀音逐漸取代了威武有須的男相觀音。這跟《普門品》中說觀音有三十三應化身,可變幻居士婦女、比丘尼、童女、仙女、優婆夷、婆羅門婦女等女相教義有關,而且陰柔的女性比陽剛的男性更容易發揮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精神的這了特質。南宋張勝溫的《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代表了觀音畫像早期的面貌。早期的佛畫乃至人物畫皆採用「左圖右史」的構圖觀念,主尊觀音居正中,半跏趺坐於蓮座上。
  • 三十三觀音像,觀世音菩薩轉世妙善公主的故事
    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菩薩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誰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表示眾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同時也能影響周身的人們。
  • 三十三觀音像雕件寓意詳解(珍藏版)
    觀世音的應身有三十二數及三十三數之說。貼近民間的說法為三十三觀音化身,玉雕觀音也多以此三十三應身為造像基準。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為小孩坐在村口的城隍廟中,當怪獸來到城隍廟時,見是一胖大的男娃,喜形於色,正準備下口之時,觀音菩薩現出身後烈焰圓光的寶像,將怪獸降伏。圓光觀音護佑:子女平安,健康成長。
  • 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這2個字,增福無量!
    提起「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著名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又稱「妙吉祥」、「慈航大士」等。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象徵,他早在過去無量劫因地修行時就已經修成佛果,但又念眾生還身在苦海當中,不忍眾生受苦,故而倒駕慈航,降格為「菩薩」,普渡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