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目前廣受歡迎的虛擬偶像,洛天依剛剛又完成一次「出圈」。5月18日,她在廣州的荔枝聲音節上,以全息表演的方式一口氣獻唱5首歌,成為當晚的壓軸大戲。
在各種聲音黑科技、場景化聲音體驗以及聲音偶像的實力加持下,荔枝聲音節這一場「造節」營銷戰役受到「聲控黨」的實力圈粉。
至此,僅舉辦兩屆的荔枝聲音節已經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品牌符號,即聲控圈專屬的狂歡節,而為聲控「站臺」並首次正式為這一人群進行定義,也讓荔枝聲音節達到了聲量的最大化。
借著荔枝聲音節,洛天依這位號稱「世界首位中文V家虛擬歌手」的熱度一下子增加了不少,甚至還在圈內引起了一場與初音未來的「第一虛擬歌手之爭」。不少騎士團(洛天依鐵桿粉絲的暱稱)對初音未來的第一虛擬歌手的地位表示不服,認為其「已過氣」,而洛天依才是「實至名歸」的。
不管誰是第一,一個事實是,虛擬歌手這個行業離主流和大眾文化越來越近。統計顯示,2016年至2018年,國內虛擬偶像及組合的數量超過30位。在不斷有新玩家加入的虛擬歌手這一「風口」上,更多的「洛天依」正在冉冉升起。
■徐紹娜/文
洛天依憑什麼第一? 虛擬歌手「C位」之爭
荔枝聲音節當晚的演出過程中,從浙江趕赴廣州、觀看洛天依演出的「95後」肖晶晶(化名)告訴記者,同樣作為V家成員,洛天依目前炙手可熱,初音未來的發展則相對平緩,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miku黨(初音未來鐵桿粉絲的暱稱)略有失落。
對那些在現場揮起螢光棒的騎士團成員來說,這次演出更像是一次充分的熱身。「荔枝App裡也有很多洛天依的死忠粉,這次聲音節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騎士團的力量真的很強大。」現場一位騎士團這樣說。
作為第一代虛擬偶像的代表,2007年誕生於日本的初音未來,可謂「出道即巔峰」。這個基於日本山葉公司開發的音樂製作軟體VOCALOID創造而來的「16歲少女」,誕生之初曾為製作公司帶來近6千萬日元的盈利。2012年出道的首位中文虛擬偶像洛天依,同樣來自VOCALOID,以一個「綠瞳少女」的形象示人。
在雙方各自的鐵粉看來,這是十分微妙的時刻:回顧短暫的發展史,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可算是有且僅有的兩位頭部虛擬偶像,在二次元圈內頗有「瑜亮之爭」的味道,但一直以來,在B站、微博、貼吧等二次元匯聚的平臺上,關於誰是「瑜」、誰是「亮」的爭論從未停止。
從時間縱向看,洛天依是初音未來的後輩,但從空間橫向看,她已是國內頭部的虛擬偶像:從2016年參加湖南衛視小年夜演出、成為首位登上主流電視的虛擬偶像,到2017年第一次正式演唱會、3分鐘內售完500張SVIP門票,再到2018年由粉絲斥資送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逐漸突破「次元壁」的洛天依,已擁有類似於當紅明星一呼百應的地位。近兩年先後在電子、快消等消費領域與數十家機構達成的商業合作,也印證著洛天依的主流化成果。
同樣坐擁百萬甚至千萬粉絲,洛天依和初音未來已不僅是95後、00後的流行偶像,而是逐漸走入主流文化視野,真正成為一個時代的註腳。
風口已至,盈利才是正經事
自2016年開始,虛擬偶像風潮開始泛起,至2018年,虛擬偶像及組合的數量超過30位。以資本和迭代的名義,更多新生代的虛擬偶像正在虎視眈眈、蠢蠢欲動。誰也不敢保證,最終的勝利會屬於自己。初音未來如此,洛天依亦是如此。
速途研究院數據顯示,期間國內泛二次元用戶近乎翻倍增長,同時,以騰訊、網易、B站等企業為引領,海量資本開始注入這一領域,「虛擬偶像元年」成為普遍共識。
虛擬偶像是指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而是以語音合成、調音軟體和全息投影為技術基礎,藉助繪畫、動畫、CG等形式創造的的人物形象,目前多以VR、3D全息投影的形式進行演出。
類似於公眾熟知的「小花旦」「小鮮肉」等真人偶像,虛擬偶像同樣有固定的人設,比如初音未來是「永遠16歲的萌妹子」,洛天依則因為一首歌詞寫滿美食的《千年食譜頌》,被定義為 「世界第一吃貨殿下」。
只是,虛擬偶像不會有緋聞、婚變等負面行為,人設從不崩塌,此外還能在演出時藉助技術手段,隨意變幻身姿和外形,達到真人偶像所無法企及的音色、聲部和語速,從視覺和聽覺上提供前所未見的突破。洛天依在荔枝聲音節上唱的《權御天下》,即是突破極限的代表作。
但風口並不完全等於機遇,同樣有殘酷的一面。根據媒體報導,截至目前洛天依仍是國內唯一實現盈利的虛擬偶像。這一領域雖然不斷有新玩家入場,但受制於運營成本、內容生產、盈利模式的全方位挑戰,最終能搶到足夠資源並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註定是少數。
這次由荔枝聲音節而「意外」帶出來的「C位之爭」,或許只是一個殘酷競爭的註腳。
評論區
@我是郭傑瑞:在中國最火的是洛天依吧!
@光源氏計畫:中國第一也還是初音好不?洛天依頂天算第二。
@初戀リグレット:吵什麼吵,都是我老婆!
@活著不:每次出現都會引發兩者粉絲間的爭吵,很煩!
@Bukuman:圈內也有各種鄙視鏈,莫名的優越感。
@哎呀嘛呀:平心而論,洛天依比起初音,商業化方面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