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赤碩,短頸闊胸,腿不長卻行走如飛。他率領的驢友隊十幾年來幾乎走遍戈壁大漠、雪山草原,他們徒步、野營、爬山、探險、穿越、遠足;被擁為驢頭,因為他善良而豪爽,因為他能吃苦更能吃虧;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件能凝聚各路豪俠的寶物:陶壎。老魏年輕時是一家基層劇團的樂手。劇團小而精幹,人手都是一專多能,老魏能演奏小號、薩克斯、雙簧管、笛子、洞簫、二胡,他身材五短,卻中西樂器皆長。九十年代初,因為一部著名的小說,他痴迷了陶壎。他考察朋友制壎,淘遍了三秦大地上的各色泥土。幾個驢友也隨他學壎,跟著他去看朋友砌爐起火,去看電爐燒制,牛頭形,葫蘆形、鴨梨形,是朋友手制的各種陶壎;但他隨身攜帶的卻是一尊兵俑形的黑色陶壎。驢友說這是他們的守護神,是曾經徵戰六國的秦皇忠勇。那是在一座大森林裡露營,趁著搭蓋帳篷的間隙,他留些時間給攝影的、寫生、練功的各從其藝;偏就出發時,探路者失聯了,甚至指北針也失靈了;一時人心慌亂,隊伍面臨炸營危險。這時的老魏,迅速爬上一棵大樹,對著千山萬豁,吹起他的兵俑陶壎,其聲一時嘹亮,一時深沉;瞬間山鳴谷應、禽獸奔突;驢友們巡聲而聚,最後成功穿越。因為兵俑壎的是役之功,在驢友隊高享至尊。在太白極頂,在草原深處,驢友們安置妥當了,便是老魏與大自然交流的時間。幽幽壎樂,或《風竹》,或《如蓮》,或《渭水情》,這尊兩千年的兵俑,發六千年的聲音,直把一個關中漢子的豪情播向邊關遠境,一時就召來許多遊人,他就一遍遍地講解半坡壎、半坡人、六千年前的華夏初民,延及關中風習、漢族文化,歷史、音樂、藝術……在騰格里沙漠夜宿,萬籟俱寂,唯星星和月亮是他的聽眾;他的壎樂穿過戈壁礫石傳向遠方;他的旋律止風沉沙月印萬川;壎的訴說柔如春雨,甚至溫潤了枯黃的駱駝草……在塔裡木河岸的死胡楊林裡,面對倒伏不屈的剛毅和崢嶸,老魏不悲涼,他用昂揚的旋律讚頌這些堅強的生命;他的兵俑壎是通人性的,面對一群淺薄的紅男綠女,而回擊嘲諷的方式,唯使壎聲更為強悍!驢友說:老魏是用陶壎與天地對話,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外人不解是外人的無知,我們卻因驢頭的倔強和深情而高雅!這幾年老魏老了,徒步遠足於他不相宜了。他的驢友隊演變成了壎樂的集體。他們在聾啞學校獻愛心,為敬老院的老人送音樂,為貧困山區的孤獨人不只送米麵油,精神扶貧更是他們的踐行。在興慶宮,在書院門,他們義演的樂聲連結著歐美亞非拉。有人說這是西安的風景,有人說這是古城的文化,六千年貫穿的旋律給這座旅遊城市鋪滿了溫情,秦人文化的味道深植在遊客的心裡。法國的BE姑娘,因為迷上了老魏和他的壎樂,寧願捨棄蘇杭的遊學項目而佇留一周;美國一中學樂團的長笛樂手,因壎樂的深沉纏綿而拜師老魏甚至連他的母親也吸引了過來;加拿大那位女郎,每天清晨都發來問候,時差的遲滯使睡夢中的老魏如飲甜醪;日本的、印度的、肯亞的、奧地利的、義大利的,老魏都能用他們國家的民族樂曲為旅遊團助興,《友誼地久天長》是老魏奏得最多的,也是國際遊人最喜歡合唱著與他合影。還有《我的太陽》,這首著名的歌,常常以他的壎樂為引導而唱響,各色皮膚的手臂揮舞著,各種語言合唱著;音樂無國界,那裡有共鳴那裡就成為風景。不少人是由驢友而壎友,老魏也由山水音樂家變成街頭音樂家,如今大家稱他為國際音樂家;他收那麼多的外國弟子,一不磕頭,二不收禮,微信上的遠程教學使他延伸了音樂的翅膀,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審美如春雨潤物舒服著地球村的人們。一個女孩帶著他的團隊來到書院門,他們沒有找到老魏,人說他失蹤了,女孩就對著城牆哭喊:「驢頭老魏,你在哪裡?」孫見喜,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原太白文藝出版社編審,西安工業大學及鹹陽師範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評論家協會理事,陝西國學研究會副主席,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國學院院長,陝西孔子學會顧問,陝西真元文學社顧問,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藝術總監。出版有各類著作十幾部,代表作品:長篇紀實文學《賈平凹之謎》,長篇小說《山匪》,小說集《望月婆羅門》,散文集《小河漲水》《潯陽夜月》《孫見喜散文精選》,評論集《<浮躁>評點本》《孫見喜評論集》,三卷本傳記《賈平凹前傳》等。《山匪》榮獲2009年陝西省首屆「柳青文學獎」。
曬丹鳳,你也可以秀
文學顧問:孫見喜 木南 東籬 丹竹
誦讀顧問:海俊
主編:丹鳳曬曬
責編:方子蝶 張芬哲 白月光 曹萇茳
校對:鄰家小妹 七月未箋
自媒體支持:紀錄商洛 大乾州
無言年華 松風閣語
溫暖相見 家在商洛
陝西文譚 往事餘味
投稿:3071085012@ 或者15591980848
稿費:即讚賞(10元以下不予發放)
作者往期作品閱讀:
孫見喜‖種山藥
孫見喜‖家傳碑帖記
孫見喜‖廬山簫事
孫見喜先生所題牌匾一輯
孫見喜‖阿勒泰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