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是一座山,代表一方地區,更是一個符號。
她代表著海上仙山的萬千景象,代表著自然條件優越、人民豐衣足食的生活,也代表著青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
「嶗山」之名,幾經變換。
早在秦朝之時便有「勞山」之名,唐代玄宗皇帝派道士前往煉丹,又更名為「輔唐山」;全真道掌教丘處機又易名為「鰲山」... 從嶗山之名的變換中便可得知嶗山歷史之渾厚,源遠流長。
多少多少年前,嶗山曾是汪洋大海,後來,地殼運動撞擊,嶗山才漸漸崛起。
這種地緣,於海濱城市是一種莫大的恩賜,所以嶗山與大海靈氣相通融合的特質,也被一代代的青島人認為是莫大的福分。但凡邂逅嶗山,很難有人不被它有力炫美的光芒所打動,哪怕只是浮光掠影。
山海奇駿,最美嶗山
大自然的偉大造化,讓嶗山可以根據不同特色劃分為不同的遊覽區域,每個遊覽區之間相輔相成又獨一無二,真正達到了「春賞百花秋望月,夏戲流水冬觀雪」的境界。
巨峰遊覽區
太清遊覽區
華嚴遊覽區
仰口遊覽區
九水遊覽區
悠悠古今,人文嶗山
嶗山不僅歷史悠久,其景色也讓人賞心悅目,歷代文人大儒對嶗山從來都是不惜筆墨。
詩仙李白說:「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長春真人丘處機說:「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冠九州。」;學者顧炎武在《勞山歌》中寫道:「嶗山拔地九千丈,崔巍勢壓齊之東。下視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氣色鴻蒙。」.....
圖片@ 李白詩刻
圖片@ 丘處機詩刻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嶗山道士》、《香玉》讓嶗山之名廣為傳播;近代文人中,康有為、蔡元培、聞一多、沈從文、鬱達夫、賀敬之等先後來過嶗山,留下了大量佳話名作。
圖片@ 蒲松齡雕像
圖片@ 康有為詩刻
山海之道,寶地嶗山
嶗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也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太清宮,便坐落在此。
攝影@ 煙雨斜陽
從春秋時期至今,嶗山聖境吸引了諸多道家方士前來拜訪,為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人文聖跡,凡是到訪之人無不印象深刻。
攝影@ 段芮
作為宗教名山,嶗山遵循陰陽易理,大道無形的智慧,在不斷的前進發展中一直與自然和諧共榮。自漢代至清末,嶗山道觀廟宇遍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攝影@ 段芮
在嶗山,許多地方都能見到道家智慧的表現。
九水遊覽區的每一水的名字取自老子《道德經》;仰口遊覽區太平宮又被稱作「海上宮殿」,猶龍洞、獅子峰等景點也曾是道士修煉之處。
來源:悅行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