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楊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楊毅,字濟中,號尚義軒主人,1975年出生,山西稷山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會員;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三晉英才拔尖骨幹人才;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剪紙高級創作研究員;山西黃河剪紙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山西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運城剪紙協會常務副會長。
每到逢年過節的喜慶節日,大家都會熱熱鬧鬧的在窗戶貼上紅豔豔的窗花,窗花的樣式千變萬化,內容古樸風趣,每一個都是剪紙藝人智慧的結晶,表達了人們對到來的節日充滿的美好期待之情。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
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不僅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還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剪紙藝術在北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距今已經擁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一項中華古老藝術的傳承,流傳至現在,已經衍生出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技藝手法,作為一名優秀的剪紙手工藝匠人楊毅,將帶你領略剪紙那不一樣的風採。
「剪紙是一門技術活,看似簡單,似乎只要一張紙、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整個作品的創作。實則不然,要真正剪刻出一件藝術品,不僅需要各種刻刀的相互配合,還需要匠人的精巧構思,在剪刻過程中,需靜氣凝神,做到眼到、心到、意到、刀到,眼隨手動,手隨心動,刀隨氣動,紙隨刀動。而且對於線條的把握,也需要剪紙藝人的格外留心,有的地方細如絲線,有的地方粗如鋼絲,一分一毫,均不可有一釐之差。」楊毅老師說道。
他自幼跟隨母親學習剪紙藝術,自得其樂。軍旅十載時光,曾成功舉辦了個人的民俗剪紙展。他的剪紙作品不僅有北方剪紙的雄渾大氣,細微之處又不失精細華麗之美感。他立足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淳樸的民風民俗,進行了藝術的提煉和升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多維視角,誇張變形,講究精心設計和布局,又注重細節的表現,嘗試黑、白、紅的巧襯色,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風格!
楊毅是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鳳凰」金獎獲得者,曾蟬聯中國剪紙藝術節和國際剪紙藝術節金獎五連冠,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在2012年創建了尚義軒剪紙藝術中心,主要深入挖掘、研究、整理河東民間民俗剪紙和刺繡藝術,遍訪河東大地剪紙老藝人,收藏各種民俗剪紙和刺繡藝術品萬餘件,創作了以河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百米剪紙長卷《關帝百龍圖》、《河東婚俗》、《河東年俗》、《河東古信俗》、《稷王文化剪紙》和《龍門文化剪紙》等20多個系列上萬副作品。
在2018年獲得全省職工手工藝大賽特等獎;2018年4月獲得運城市「河東工匠」榮譽稱號;2018年5月獲得市級「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獲得全國「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2019年入選2018年度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幹人才……
剪紙上的年味兒是人們心中永恆的美好記憶,作為一名優秀的剪紙手藝人,楊毅會堅定不移地從事剪紙技藝創作,將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帶往世界各地,為中國非遺文化的發展貢獻屬於他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