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津玄師追求的「普遍的音樂」是什麼?
「覺得不能害怕表達』我愛你』」
米津玄師於10月7日發行了第三張專輯『Bremen』。可以說這張專輯是不斷追求語言與樂音變化的米津,繼『diorama』及『YANKEE』之後的集大成之作。它以獨特的節奏•節拍感為基調,對樂音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處理,歌詞也描繪著更為大膽、具體的故事。我們就這張登上了10月19日公布的公信榜周榜首位以及iTunes專輯周榜首位(2015年10月5日〜10月11日)的專輯,對米津本人進行了採訪。聽他細細道來,他傾注於『Bremen』的主題與思考,以及他對表現 「以普遍性為目標」的樂音與語言的想法。
——10月7日發表的第三張專輯登上了10月19日公布的公信榜周榜首位以及iTunes專輯周榜首位(2015年10月5日〜10月11日)啊。
米津:很開心,也感覺鬆了一口氣。這次的作品,和之前發表過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程度的轉變,所以會擔心能不能被大眾接受。
——也就是說,這次的作品既有改變的部分,也有未曾改變的部分吧。在我看來,這次的作品,將米津さん不同的側面都濃縮在一個概念之中,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縱觀迄今的作品,這次的作品,在米津さん心中是怎樣一個位置呢。
米津:現在來看『diorama』的時候,自己只是帶著「我覺得很美妙」這樣狹隘的視角在做音樂。這樣的做法,使得我在完成『diorama』的瞬間就想放棄音樂。想著之後要做什麼就有了『YANKEE』。取名為『YANKEE』,也是為了從VOCALOID的世界向ROCK,J-POP遷徙。
——您也曾說過『YANKEE』是「移民」的意思吧。
米津:現在回過頭來看的話,這或許就是一種必然吧,感覺像是「一半一半」吧。就是說,在做『diorama』時候滋生發芽的、只屬於自己的做法,和追尋普通的語句及旋律做音樂的做法,各佔了一半。而這次的專輯,是有意識地使用很普通的語言和樂音而完成的。
——米津さん說的「普遍的語言和樂音」指的是?
米津:我覺得單用人盡皆知的東西就能做出音樂,是很厲害的一件事情。我只是將心思集中在這件事情上,最後做出來的,就是這張專輯。……我自己的邏輯,我覺得好的東西,迄今為止我看到的、聽到的,並不一定是所有人都體驗過的。對我來說理所應當的事情,對其他人來說並不盡然。要是像以前一樣只是關注自己的狀態的話,感覺就會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腦袋最後只剩關於死的東西了。所以,為了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活著,我不得不選擇這條路吧。
——為了做出這樣具有普遍性的東西,米津さん在語言和樂音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吧。那首先能說說在樂音上,普遍性是怎樣體現的嗎?
米津:我在niconico上宣傳自己的曲子的時候,完全沒去看外部是怎樣的。就是說,只是著眼於在niconico這個「巨大的島」上怎麼表現自己。就算是普遍性,也只是局限在那一片領域。之後感覺繼續那麼做也無濟於事。而促使我這麼想的,是我對吉卜力電影的喜愛。
「吉卜力電影」是很具普遍性的作品,不僅爺爺奶奶,對幼兒園的小孩子來說,也很容易理解,這一點我覺得很偉大。單就電影來說,在我看來,沒有比吉卜力電影更具力量的表現形式了。小孩子也能懂的娛樂作品,有邏輯,在此基礎上又考慮到各種因素,這樣呈現的作品真的很棒。受其影響,我也想做出這樣的作品,這是我的原點。這樣想的時候,明白自己做的VOCALOID音樂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開心,覺得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出路。
——比如說,「あたしはゆうれい」的前奏部分,印象中就是能讓誰都高興起來的效果音和節奏。這是指要做讓小孩子聽到都會自然地隨之搖擺的音樂嗎?
米津:嗯。吉卜力的電影也是如此。說起來「吉卜力」的「畫」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作為動漫的力量很強大嘛。因此,無論故事的展開如何,單單看這些動起來的「畫」就會覺得很開心。實際上就算不能理解《哈爾的移動城堡》在講什麼,也會被其吸引。因此就算看完之後不知道故事情節,也能因此一掃陰霾吧。在這點,真的很厲害。
放到音樂上來說,用與節奏和旋律相對的填詞節點,毫無疑問能表現出氛圍的高揚感。但要怎麼表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原來如此。填詞節點的重要性啊。在這點上,專輯放在前面的「アンビリーバーズ」,包括填詞節點在內的編曲,是不是就是在尋求新的事物呢?
米津:以前沒有嘗試過做這樣的曲子,所以也是苦惱了一陣子。9成編曲都已經完成的時候,開始覺得那樣弄會不會更好,結果怎麼都沒辦法邁出到達10成完成的最後一步。可能其中9成實際上都已經做好了,最後的1成還是交給了蔦谷好位置。也想通過這件事告訴自己,「這樣就已經很好啦」。
——結果這首「アンビリーバーズ」成為了決定性的曲子,把它放在第一位也是因為它很重要吧。
米津:沒有用吉他,在這點上,是我實驗性的作品,所以在敲定曲子的順序的時候,沒多做考慮就把它放在了第一位。
——給我一種在提高每一首曲子完成度的同時,還一直在考慮整張專輯的結構的感覺啊。明快,抑或是陰暗的曲子都很好地安排在了一起。
米津:重要的是調和,必須要保持好平衡。那首曲子歌詞經過細細斟酌,也有很好的旋律,但如果維持不了平衡的話,一切都將失去意義。對於專輯,並沒有這樣不可或缺的考慮,或者說明確的想法,但在我看來,我的音樂,從客觀上來看每一曲都有「強度」。可能看起來像是自吹自擂哈,要表現有「強度」曲子的特點的話,將其以專輯的方式發表出來更好一些。比起分開聽,以專輯這種「束」的形式來聽,更能凸顯其特徵。
——接下來,來聊聊歌詞吧。米津さん對語言的使用方法很明確,此次作品沒有好的意義上的「曖昧感」。讀了歌詞,很容易就能理解歌詞內容。
米津:雖說能好好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我們會不會害怕將可以意會的東西訴諸言表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アイネクライネ」(『YANKEE』收錄)是一首以男女戀愛為主題的歌,怎麼樣不用「我愛你」,「委婉地」體現愛情呢。而這次則向前衝了一步,必須要用「我愛你」這個詞,覺得不能害怕去表達吧。
我寫歌向來都會用修辭手法,也有想委婉表達的原因在吧。但基於自身的邏輯和知識與他人的不同,覺得這次不能再這樣做了。「我愛你」這樣的詞,必須要說出來。
——標題的「Bremen」是對不萊梅樂隊的想像,能說說這個標題的來源嗎?
米津:契機是在寫「ウィルオウィスプ」的時候,曾經想過把不萊梅樂隊的故事加到其中。最開始想做這張專輯的時候,想像著的是,在已經成為廢墟的城市的高速公路上,各種生物將深處亮著的城市燈光拋在背後,向著黑暗前進的情景。這個場景感覺和不萊梅樂隊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聯繫。
——正像不萊梅樂隊的故事中,動物們最後沒到達不萊梅一樣,專輯中的「ホープランド」的設定也是架空的理想世界,誰都無法到達。感覺就像是想要逃離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但最終都無法逃脫,是不是這樣呢?
米津:因為理想世界實際並不存在吧。人活著,就必然會和各種事物產生聯繫。根本不會存在100%能遵從自身意志與理想的世界。覺得必須保持著妥協之中儘可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平衡活著吧。
「ホープランド」裡有一句「來這裡嘛」,這樣很直白的歌詞,其實我自己也會追問自己「這裡」到底是哪裡。作為心靈歸所,精神依託的「這裡」自然存在,但現實世界上並不存在,也當然無法給予尋求救贖的人們食物。所以在寫「ホープランド」這首歌的時候,會想聽這首歌的人會不會將自己關進精神小屋裡呢,這種擔心在考慮曲順的時候也浮現在腦海。於是覺得「ホープランド」之後一定還要有一首歌,最後寫出來的就是「Blue Jasmine」。
——「Blue Jasmine」也是剛剛我們說過的有直抒「我愛你」一句的曲子啊。
米津:必須要以一首表達100%愛自己半徑5米之內的東西,主動去付出的感覺的歌來結尾。
——專輯的畫作也是與這個主題相關嗎?
米津:專輯完成了,那就開始畫封面吧,開了專輯全曲循環,塗塗畫畫著,就弄成現在這幅樣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意圖,感覺這張專輯是對自己內在的整理吧。但是很難用語言去詮釋。
——感覺畫作像是把專輯中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混雜在了一起,專輯以光的部分和影的部分的對立結束,而畫作將其再次升華了。
米津:「是光」抑或是「是影」並沒有很明確的分界線。是不是人本身就在孕育這樣矛盾的要素呢。也正因為光明的部分與黑暗的部分能在心中並存,所以即使對某一事物發表過這樣的觀點,又能在另外一邊心平氣和地說著完全相反的話,這便是人吧。覺得這不一定是壞事,就是這麼一回事兒吧。活著但感覺毫無矛盾,就和保持沉默別無二致了。
專輯的曲子,也像黑暗面與光明面一樣相互對立,就是說,這邊的曲子是這樣說的,另一首曲子裡又反其道而行,我想看看這樣安排,最後剩下的會是什麼。最後發現,這種相互對立的東西其實並不能被明確地區分開。
——2016年就要開始全國「米津玄師 2016 TOUR / 音楽隊」oneman巡演了,巡演的動機是什麼呢?
米津:比起以前,有幹勁了吧。以前覺得沒必要開live,也沒想過自己的音樂活動還要包括live。以前是這麼想的,但是最近開始想辦live了,開始覺得「live很開心」。關於下一次的巡演的話,感覺就是在和人討論,同時反省自己只是單純在贊同別人的意見的過程中,漸漸地就開始對live有了熱情。
——這是不是也和能與粉絲直接接觸有關係呢?
米津:聽著我的音樂的人,就在我的面前,能看到那個人的表情,對我來說是很有力量感的世界。也是因為如此,我對於音樂的想法才會發生改變吧。
取材:神谷弘一
翻譯:cacti
編輯:Genko
校對:畫筆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