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丨207
編輯丨阿Po
由海波編劇、嘉娜·沙哈提執導的大型革命題材電視劇《共產黨人劉少奇》日前已圓滿收官。3月19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播以來,該劇收視口碑節節攀升,創下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佳績。
劇中,80後演員趙波獨挑大梁,從24歲演到63歲,將劉少奇同志在時光中或青春熱血、或沉穩睿智的不同面貌悉數呈現,用真摯的表演還原了偉人光環背後的個性與情感。
趙波畢業於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01級表演系,2004年出演電視劇《大唐芙蓉園》出道,塑造過許多年代、身份、性格各異的角色,如《神探狄仁傑前傳》中才華橫溢、命途多舛的太子李賢,《三八線》中直爽堅毅的六班長武黑子,《于成龍》裡清正廉明的官員章吉仁。
從藝多年,不管角色大小,趙波從未鬆懈,「就想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培養你的人,對得起觀眾」。劇集的熱播,觀眾的認可,正是對這位敬業演員最好的褒獎。
一根煙爭取到《劉少奇》
在2013年的電視劇《毛澤東》中,趙波首次出演劉少奇同志,與偉人結緣。戲份雖然不多,但是給導演嘉娜·沙哈提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再次合作的契機之一。在這期間,他還在另外兩部戲中客串了劉少奇一角。
「前三次出演,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讓我提前了解了少奇同志,我買了一套《劉少奇傳》,看完之後感觸很深。」
深入了解少奇同志生平,讓趙波對出演這個角色更加審慎。趙波推掉了一些只要求外形相似、但沒有更多塑造空間的邀約,直到聽說《共產黨人劉少奇》項目啟動。
「一個導演朋友跟我說,你要考慮好要不要去,」趙波回憶道,「要是演好了,你很容易被人定型成特型演員,以後就只能演這個。要是演不好,這麼大的戲砸在你手裡,你演他幹嘛呢?」
然而,再三考慮過後,他依然願意一試,「一是我對那段歷史、對這個人,都有很濃厚的興趣。那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本身就是一個大IP。而且以前拍的戲展現少奇同志的太少了,我想去演。」
「定型可能是困擾所有演員的一個問題,劉佩琦老師、陳寶國老師他們都遇到過,所以我覺得這其實不是我應該考慮的,作為演員我只能管好我自己,先把現在這部戲演好再說。」
做了這個決定之後,趙波就沒有再接其他戲,買回了市面上能買到的所有關於少奇同志的書,開始閉關為角色做準備。「準備了一個多月的時候,突然出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有三位人選,編劇老師說另一位比我要像。他寫了二十年的劉少奇,在這方面是很有權威性的。」
這個消息當時對趙波是一個不小的衝擊,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在家裡幹坐著,等著人家來選。於是他把對少奇同志的理解,以及可能的演繹方式寫到了一封長信裡,想要寄給劉家,又想到劉源將軍(註:少奇同志之子)很忙,未必有時間看,就口述下來,錄成視頻請劇組轉交,「到時候真的不用我,我也不留遺憾。」
過了半個月,劇組通知所有備選演員帶妝去跟家屬見面,一起吃頓飯再定。「席間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表達自己,我又不確定我的視頻,人家看到沒有。眼看飯局都要結束了,我心裡一直想著,怎麼樣才能把自己這麼長時間的準備,讓人家看到呢?這時我恰巧看到桌角有個菸灰缸,一下子急中生智,我說,我能吸根煙嗎?」
趙波之前淘到了兩副少奇同志的偉人撲克牌,兩副牌,就是108張照片。這是他所能找到的最全的少奇同志照片集。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少奇同志拿煙的手勢跟常人不同,就把這一點記在了心裡,沒想到關鍵時刻真的派上了用場。
「劉源將軍的夫人坐在我斜對面,她說,你看,這個抽菸的動作跟我們家老爺子特別像。我們老爺子抽菸是很有特點的」,趙波笑道,「後來我們戲開播,慶功會上出品人跟我說,你知道嗎?當初那根煙幫了你好多。」
衣帶漸寬終不悔
《共產黨人劉少奇》是國內首部全景展現劉少奇人生歷程的影視作品,總共46集,輾轉多個省市,拍攝周期133天。對於趙波來說,可謂體力與腦力的雙重考驗。
為了從外形上貼合人物,趙波忍痛減掉了多年練出來的肌肉。作為男一號的他,ABC三個組連軸轉,平均每天拍攝十六七個小時,只能在轉場和化妝的時候抽空休息一會兒。睡眠不足加上身體和心理上的壓力,導致他那段時間免疫力下降很嚴重,一個月連續感冒了四回。
為了準確塑造人物,趙波做了大量功課,要搞清楚1906到1949年這一整段歷史,搞清楚少奇同志近乎一生的人物發展線。
據了解,少奇同志當時走過了22個省市。「要清楚他什麼時候去了什麼地方,在這些地方做了些什麼事情,遇到了哪些人。我們的劇本當中有300多位真實歷史人物,直接或間接跟少奇同志發生聯繫的至少有200多位。那麼,這些人都是誰,他們的年齡大小,職務高低,跟少奇同志的親疏遠近等等都要清楚。」
「還有,少奇同志經常生病。我們的戲裡也有很具體的表現。那麼,哪一段時間,他生了什麼樣的病,病到什麼程度,也都要搞清楚。因為有好多觀眾是了解這段歷史的,還有些觀眾是會查著資料看戲的。不能亂演,要經得起推敲。」
在臺詞處理上,趙波高標準嚴要求,大段大段的長臺詞,經常語速很快地一口氣說下來。「當時我跟導演說,我的一個小目標就是將來戲播出了,在少奇同志開會演講的時候,希望觀眾朋友們也能坐得住,不上廁所不換臺。」
在他看來,那個年代的人說話就應該是很有感染力的,「那些我們看起來很晦澀的臺詞,在那代人心目當中是信仰。我們看聖經也很迷糊,看兩分鐘可能就犯困,但一個傳教士給你講的話,他會眉飛色舞的,勾勒出一個很美好的世界。」
除了革命激情,這部戲還詳細描寫了少奇同志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特別是他的家庭。「有一場夜戲,少奇的六哥把葆華送到延安之後,兄弟倆在院子裡回憶起對家裡人的虧欠。」
「其實講的就是『自古忠孝難兩全』。聽上去很好理解,但對於少奇同志、對於一個革命者來講,那絕不是簡單的一個詞,一句話。對家人的每一份虧欠,都是一道深深的刀疤,刻在他心上!對母親、對妻子、對孩子……偉人也是人,面對這種妻離子散,他們也會難受,但與我們普通人不同的是,在面對個人與民族、小家與國家要進行取捨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把全天下的人當成自己的娘,把整個國家當成自己的家,而捨棄自己小家。那場戲拍到凌晨,拍完之後,我明顯感覺心臟,很疼!」
可能正是這一點,令這部央視劇分外引人共鳴,許多年輕觀眾可能是無意間跟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看了兩眼,也被劇情所吸引,加入到追劇行列當中。「好多六七十歲的叔叔阿姨,他們為了這部戲第一次註冊微博,給我們寫下留言或長信。這些支持和鼓勵讓我很感動」。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也有90後、00後的網友帶著表情包過來討論,告訴他這部劇令他們對那段歷史產生了興趣。
「年輕人,是我們這部戲最想影響的一批人,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只有讓他們了解到我們的歷史曾經多麼輝煌,了解到我們的老祖宗有多麼的令人驕傲。將來他們才會更自信的往前走!少年強,則國強!」
「主旋律不是沒有人看,拍得好一定會有人看」,趙波拿韓國電影《鳴梁海戰》《暗殺》,以及前幾年中國的《紅海行動》《戰狼》舉例,「影視人應該有種責任感。」
珍惜現在,腳踏實地
隨著劇集熱播,趙波塑造的劉少奇得到了觀眾和家屬的一致認可,至於之後是否還會出演這位偉人,趙波說,要看劇本。
作為演員,他不願意重複自己,而是想儘量挑戰不同類型的角色,他其實挺想嘗試生活中的小人物,發揮一下東北人幽默的天性,或者演現代的特種兵、刑警,滿足自己的英雄情結。
在他看來,三十七八歲到四十七八歲,是男演員的黃金十年,經驗、體力乃至生活的積累都達到一個巔峰,要充分利用起來。
「我不想當一個特別高產的演員,而是想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每部戲都用心去演。這一部戲比上一部戲能進步一點,今年能比去年進步一點,就夠了。」
趙波出生一個工人家庭,家裡沒有人從事相關的工作,走上演藝之路靠的是堅持、摸索與幾分誤打誤撞的運氣。
「很多人演戲比我好,機會曾經也比我好,但很遺憾,不是所有的好演員都有戲拍,最現實的是吃飯。我現在還能有戲拍,要更加珍惜,某種程度上我不是一個人在前行。」
做演員也讓他收穫了很多,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視劇《三八線》播出期間,演員們共同發起了一個名為「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的公益組織。三年來,他們在全國多地設有常駐志願者,走訪了一千多名老兵,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多萬捐款。在組織裡擔任出納的他每個月會轉發帳目明細,以示歡迎社會監督,同時他也會分享一些老兵的故事,自己的感觸。
「現代生活壓力很大,節奏很快,但當你走到山區,走近老兵的那一刻,會感受到很不一樣的世界,他們經歷過生死,很多事看得很淡,而且他們很愛現在的生活和自己的祖國,這種情緒會感染到你。每次心情不好,我都想想他們,就覺得沒什麼可抱怨的,要好好地活。將來我們老了,我們可以很驕傲的對兒孫們說,我們不是英雄,但我們曾經離英雄,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