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強從主角變成配角,劉能趙四從配角變成主角,這個轉變很正常,也和趙本山的小品風格轉型差不多同期。
鄉村愛情故事一開始的定位很顯然就是延續九十年代趙本山小品的風格,也就是鄉村致富能人帶領村民共同富裕,共同奔小康的故事。這也就是之前的趙本山團隊的電視劇劉老根兒和馬大帥的基本線索。謝永強和王小蒙的故事,就是一個畢業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和一個農村妹子的故事。
這個故事當然是非常主旋律的,也是2004年以後國家提倡比較多的政策。原因很簡單,從1998年開始的大學擴招到了畢業的時候,社會上沒有那麼多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了,怎麼辦呢?只能想起老辦法,上山下鄉,鼓勵畢業的大學生回鄉創業。
同時,國家也開始出臺了一些政策,招收招考畢業的大學生去中西部農村當村官,幫助農村發展。這種故事其實後來拍了不少,尤其是央視一套和八套,播了很多類似的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裡的趙玉田的演員就演過一個類似的題材。
但是這些故事都沒火,這些電視劇也是播過就完了,沒有引起多少反響,很多人甚至都未必知道這些電視劇的存在。如果鄉村愛情故事也繼續沿著一開始的劇情設定往主旋律的方向發展,那麼結果就和這些電視劇一樣,會被淹沒在抗戰神劇和清宮戲的汪洋大海裡。
鄉村愛情故事和這些劇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趙本山的團隊顯然在播出後發現了,觀眾對主旋律的故事沒什麼興趣,反而是那些原定的配角,比如劉能,趙四,謝廣坤這些人的人設和形象更有意思,更接地氣,也更受歡迎。所以,後面馬上就放棄了原定的劇情,開始以原來的配角們為主角,而原來的主角則淪為配角。
這只是趙本山的團隊很敏感的捕捉到時代和環境的變化的一個例子。也是在這個時期,趙本山在春晚上的小品出現了賣拐系列,從以前的寓教於樂的主旋律變成了純粹的娛樂和搞笑,只要能有觀眾,有掌聲,效果好,是否正能量,主旋律,這些都無所謂了。
趙本山在春晚上的小品中的形象,也逐漸從鄉村能人變成了看著老實其實一肚子壞水的形象。比如和賣拐系列交叉的白雲黑土系列,早期也是正能量,但是到後來就是純粹的娛樂了,比如奧運火炬手,牛群出演的那個,都是如此,已經沒有宣傳正能量的意圖了。
也是在這個時期,喜劇界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也就是姜昆所代表的主流相聲界雖然仍然在春晚上活躍,但是觀眾更喜歡的卻是在網上開始大規模流傳的郭德綱的相聲。著同樣是因為主流相聲界的宣傳意味太濃,而郭德綱的相聲完全是迎合觀眾的要求的,怎麼搞笑怎麼來。
所以鄉村愛情系列從第二部開始嘗試轉型,到第三部就已經完全是以劉能,趙四,謝廣坤這些人為主角了,不僅謝永強王小蒙的愛情和創業成了副線,謝大腳王長貴的愛情也逐漸成了副線,主線就是劉能,趙四和謝廣坤這幾個人的表演了。
從這之後,鄉村愛情故事就已經越來越不像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劇了,節奏特別慢,如果只是看故事,幾乎五集就可以把一輯演完。傳統電視劇必須要注重的節奏感,在這個電視劇裡完全看不到了。哪怕是中間不看,也不影響接著看後面的。
所以說,這種轉變恰恰不是編劇的失敗,而是編導和主創人員對市場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及時根據環境變化和觀眾期待進行調整導致的結果。這其實是很多電視劇從業者所不具備的能力。這也是鄉村愛情故事能夠成為2000年以來最成功的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