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才是古董的「神韻」
說到神韻,在收藏界是人人皆知的一個關鍵詞,但神韻是什麼樣?卻各有各的見解,如果想成為一名收藏家,不僅要有獨特的藏品和觀點,有自己獨到的鑑定方法也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吧。
現在大多數收藏愛好者從理論上侃侃而談,對藏品多數交流的也就是一些自然流暢、粗而不拙、大漢雄風、紋飾傳神等概念性的語言描述,真正意義上的神韻有什麼規律可循,卻不被人重視及細心研究和總結。
二、「神韻」和「望氣」的說法是理論還是實際操作的案例?以神韻斷定器物的代表人物就是王世襄老人了,他總結的對於「望氣」方法在《錦灰三堆》中做了專門講述。透過物質的表面現象深入本質的「望氣」境界,當然是古玩鑑賞的最高層次。就類似於武功中的《葵花寶典》和《降龍十八掌》,說的人熱鬧,會的人沒有幾個。
同樣,可以用「神韻」來鑑定古董,非尋常人可以為之,也絕非人人能做到,客觀地說,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更準確地說,是沒有幾個人能真做到。王世襄老人是行內公認的,也是這一鑑別方法的創始人之一,可能之前也有人會,但是能向王老先生這樣造成社會影響的,僅此一人。
三、這種鑑定方法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主要的原因我們分析不外乎是因為文化底蘊深厚。
他從小涉獵中國文化,首先研究中國書法和繪畫,氣韻和精神在書法和繪畫上的反映最為鮮明。鑑定表面上看起來只是憑著眼睛或經驗鑑別鑑定客體的過程,它還包括美學、心理學、歷史學、倫理學乃至光學、流體力學在內的,鑑定是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認識活動,實事求是的鑑定有美學、認識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方面的理論。
王老先生的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他又研究青銅器、漆器、佛像、造像、樂器、竹刻、家具,融會貫通,捕捉到了這些器物間內在相應的聯繫和時代精神之間的關係,找到歷史脈絡,因此能站在高端,不是著眼具象,而是放眼宏觀,對各類藝術品和鑑定品加以審視判斷,透過器物的表象看到時代特質和藝術水準兩個本質。
王世襄先生說看物件「望氣是正道」,紫砂泰鬥顧景舟也說紫砂壺「有神是上品」,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如果看到一位身著綠軍裝,手拿紅寶書,跳著忠字舞,別著紅像章的人物,不用介紹,即使把那些標誌產品都拿掉,您也能看出這是哪一個時代的產物。
古董亦如此,時代的氣息不僅僅是通過外表,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具體表現。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神韻」和「望氣」簡單來說就是藝術品製造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精神 ,可以參考羅丹的藝術論。「神韻」都有著有古代文明社會文化傳承的規律。
人們常把舞劍、跳舞和書法連在一起,原因大概主要是因為動作連貫,舒展形成整體美的統一吧。古董藝術品自身的傳承以及與其它古文化也有必然相通,這種相通就是特定符號。所以我們看一塊古玉的紋飾、雕工必須先看它是否是一氣呵成,線條的流暢、連接要有嫻熟自然的感覺。
不要先強調均勻、工整,因為這些現在人最容易做到,缺了嫻熟自然,前提的工整就是缺了韻味。如明代的粗而不拙,原因就是古人為了達到整體流暢之美往往忽略了對細節的處理,同樣不失古樸之美,這是因為韻味在其中。所謂「神韻」,只是一種感覺,也就是描繪對象的神色,所謂點睛之筆。
五、鑑定的神韻是從細節的觀察中提升的,為什麼很多方法都沒有提到?古代的玉器琢磨工藝是以大量的時間成本為代價的,那種用心和專注與現代的是不一樣的 。別把鑑定的理論想的太複雜,想太多,其實玉器的鑑定是很簡單而且很好理解的。如果有時間可以看看王陽明的和黑格爾康德的哲學著作,前者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後者深奧拗口,似乎高深的不得了,其實道理幾乎都是一樣的。「神韻」是沒有歷史界限的,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韻味。凡是古代的藝術品佳作都一定氣韻不凡。
六、神韻的特點如何掌握?
不同時期有其不同的韻律之美,就拿中國古玉史上兩個高峰期的玉器特徵說:戰漢時期崇尚神學,人們迷信虛幻的精神追求,因而在玉器的造型、紋飾和制玉工藝上留下的符號是氣勢、威武,輔助紋飾也趨於抽象型,留給後人想像的空間較大,能充分調動人的意境,這就是高古玉真正的價值所在。
清乾隆又是一個精品玉多出的高峰期,但這個時期玉器的神韻更多的表現在寫實上,它能把古代的文人墨客、花鳥魚蟲、草木山水錶現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如果遇上有這種感覺的明清玉器,也不失賞之有味。
「神韻」和「望氣」本身就不是客觀而得到的,所以很難從客觀的角度去解釋這兩個字。
對於中國曆朝歷代的藝術品本身來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評判標準自然也屬於中國文化的系統裡面。中國文化為何「博大精深」,無論對於藝術創作還是文學、中醫,又或者其他門類,其本身就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中所存在的共性與同感,這種共性與同感需要一些形容詞或者名詞來代替,這就讓我們看到的「神韻」和「氣」之類玄妙的詞語。
仿品幾乎都不是在同一個時代加工出來的,這就造成生產的環境和文化氛圍有著極大的差別。仿品很多都有著照葫蘆畫瓢的實物做樣板,現在可以做到數碼掃描加工,最後手工修磨拋光。但是,這樣的物品與實物放在一起,照樣脫不了呆板、生硬、過於規整或粗劣不堪的特點。
一、經常有材質用錯,低劣材質的廣泛使用,戰漢用廣義和田料,春秋用翡翠料的笑話。
二、幾個朝代紋飾風格集於一身的現象,在西周的器物上可以看到漢代的紋飾?
三、沒有文化內涵,器形為了表現而故弄玄虛,臆造的成分太大,有些工藝與實際不相符。
四、有刻意的臨摹痕跡,線條呆滯,照著樣本事先打樣的手法表現得很明顯,有些還帶有現代先進工具的痕跡,制出的玉器,紋飾過於光整、精確。
九、觀察器物的「神韻」或者「望氣」這樣的技巧,有沒有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呢?不是簡單的看外形,而是從立體空間的角度,可以全方位的觀察和揣摩。打一個比方,如果你跟二十年前的同學重逢了,即使他現在發福了,你還是可以從氣質和神態中一眼看出他小時候的模樣。而去博物館,就是我們要掌握的器物的原始形態和神韻。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拍賣會看預展,這是可以彌補博物館不讓上手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十、神韻和望氣是鑑定的最高境界
神韻和器型是時代的反映,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特徵,讓農家院做出五星宴會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即使有天大的本事,把「形」做出來了,「神」仍然不對頭,」味道「更是差繆千裡。
人脫離不了時代的大背景,如同孫猴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如來掌心,實際是大環境。只要你把握住時代氣息,再有能力、再狡詭的造假者,也難以超越歷史,完整復現當年的神韻。「望氣」之準,道理即在於此。-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