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誒,這校牌怎麼是紙的呢?」「您看,今天校名牌是我家孩子寫的。」近日,湖北一中學將學生手寫校名的書法作品當做校牌,每兩周更換一次,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這樣做能激發學生書法興趣,有人也認為校牌是學校的名片,還是能「飽經風霜」比較好。這看似是一個不足掛齒的舉手之勞,但卻反映了一所學校教育的「溫度」和文化傳承的「態度」。(12月19日 鳳凰網)
2011年的《課標》中規定,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2017年《高中課標》更是將「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一個單獨的任務列出。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進學校課程的方方面面。因此,許多學校都新增設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項目。但問題在於,很多學校由於課時量限制和考試的壓力,課程還僅停留在「講授」階段,並未將「活動」環節落到實處,學生們只是聽聽理論,不明白學了有什麼用,久而久之也就不願多學了。
該校將「寫校牌」與書法課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有用之處」,讓文化真正融入到同學們的生活中,從而更願意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來。在採訪中,學生們表示自己很願意參與到書寫校牌的活動中來,認為這是對書法學習的一種獎勵和認可,並且更願意上書法課了。俗話說,「字為心聲」,學生通過書寫校牌,也能將自己對學校的感情滲透在筆墨紙間。因此,這一舉動準確地把握了中學生認知心理的同時,也體現了學校的人文關懷。
事實上,校牌作為一個學校的門面,其意義不僅停留在「學校名字叫什麼」的字面含義上,更多的是要表現一種校園文化和精神。「手寫校牌」,手寫的就是一種「生愛校,校愛生,生校愛文化」的溫度和態度,不斷地讓熱愛激發熱情,進而傳承文化。
張岱年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說:「 文化不是安排在博物館裡的陳列物品,而是真正鮮活且有生命的東西。」校牌展示的是一個學校的氣質,而不僅僅是木刻板上乾癟的文字。學生手書的飽含溫度和態度的校牌,雖是紙做的,但卻能真正經歷風雨,印刻在學生心裡。
文/張曈鈺(陝西師範大學 )
來源:紅網
作者:張曈鈺
編輯:化定興
【來源:紅網_紅辣椒評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