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最火的綜藝節目,莫過於《乘風破浪的姐姐》。
一個曾經的同事對我說:「看姐姐裡的伊能靜,我會想到你,你也是那種很會照顧人、提攜後進的姐姐形象。」
原諒我從來不追星,也不關注娛樂八卦,關於伊能靜,我只依稀記得兒時聽過她的《熒火蟲》——
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
讓螢火蟲給你一點光
燃燒小小的身影在夜晚
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短暫的生命努力的發光
讓黑暗的世界充滿希望
……
當年,我還是一個憧憬著未來的農村小女孩,我還不知道「原生家庭」的概念,也不知道她經歷過什麼,只是覺得她長得很美很甜,歌詞很勵志。
如今52歲的她,依舊滿滿的少女感。
可是沒隔幾天,同事又說:「我慘遭打臉。剛剛看到她在專訪中貶低隊友、抬高自己,還內涵別的明星,這和她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的表現南轅北轍,真真讓我驚掉了下巴。」
明星翻車有時候真是比翻書還快啊!
出於好奇,我在頭條搜索了相關視頻,跟著追了個熱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視頻了解!
看了《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次公演的視頻,再看她專訪裡為了抬高自己而說的貶損隊友的那些話——
「她們兩個完全就是沒有音,比如說隨便唱一首歌,就不是一首歌,你怎麼講都講不明白。」
「她倆各種亂轉音跟著導唱,音都不準還在那滑音什麼的。」
我真的很疑惑,她說的是同一件事嗎?
王智的演唱不僅獲得了滿屏的喝彩,就連評委趙兆都毫不掩飾對她的讚賞。
伊能靜或許會說這就是她十個小時教導的功勞吧,直教到自己的嗓子都啞了呢。
我突然有些明白,這些年她為什麼時不時就會遭受非議。是什麼給了她勇氣說出有違事實的話?難道不知道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嗎?
接下來這段,更是引人不適!
曬幸福也該適可而止,她竟用已故的巨星梅豔芳來襯託自己,瞬間引燃了眾怒!
著名導演關錦鵬在採訪中對此表示了不滿:
「我個人對梅豔芳,無論在價值觀上的判斷,或對她自己所做一切的選擇,我都尊重。」
「每個人有每個人做事的方法,什麼時候輪到伊能靜在那指手畫腳?」
自我的尊重以及對別人的尊重都已經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剝奪得只剩自卑的人,該如何找尋到自尊?就是把別人看得很糟糕。——心理學家胡慎之
伊能靜在採訪中,不遺餘力地顯示著她的優越感。
優越感與自信是有本質區別的。
自信是來源於自我構建的價值體系——我覺得我很好。
優越感則是通過橫向比較得來的——我一定要比你好,這樣才能證明我好。
她說:
「只有我一個是出了最多專輯,然後舞臺經驗最豐富,開過大型演唱會……」
她說:「你不覺得我很幸福嗎?
我就覺得我很幸福,因為在完成了愛之後,再去完全自我價值,你就再也丟不掉什麼東西。
如果你先完成自我價值,那很慘,就會像梅豔芳……」
任何試圖顯示自己比別人優越的行為背後,其實都可能隱藏著深深的自卑,是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她骨子裡太需要被認同了。她需要通過證明自己比別人優越,來實現自我的價值認定。
她在節目中強調自己是「媽媽」的角色,把隊友(王智和王麗坤)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竭盡全力地「教育」她們,無私地給予,是多麼的辛苦......
但是,她又不惜否定、打擊、貶低著自己所謂的「孩子」,放大自己的付出,顯示自己的勞苦功高,自我感動著。
她努力呈現給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不知道有幾分真實,但從她捨不得拋棄的「少女感」和「公主夢」,到秦昊口中的「你若不作,我必不負」,真的應驗了阿德勒的名言,她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伊能靜的父親是個軍人,極重男輕女。當妻子接連生下7個女兒後,他決絕地拋棄了她們,轉而與別的女人組建了家庭。
伊能靜便是父母最小的女兒。父親離婚後,她被寄養在一個同樣貧困的家庭,養母出門賣冰棍,怕她走丟,就用鏈子把她拴在家裡。6歲之前,她一直都沒有鞋穿。
12歲時,媽媽改嫁到日本,一併把她也帶了過去。儘管養父待她不錯,但到底是寄人籬下。
媽媽總是把自己的不幸歸因於她:「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就會過得好一點」。
伊能靜14歲就開始在餐館打工了,她發誓要當家裡的「長子」,向拋妻棄女的父親證明女兒可以跟兒子一樣強。
後來她回到臺灣,憑藉出眾的嗓音和外表,開始了在娛樂圈的摸爬滾打。可惜的是,她還沒有優秀到足以令父親為自己驕傲,父親便去世了,同時為她留下了巨額的債務。
媽媽又對她說:「你不去賺錢的話,這個債還不了,別人會來家裡潑油漆,把你的家鎖住……」。這時,她正值花季,卻背負了太多家庭的責任。
缺愛的童年,貧困的陰影,無不將傷害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骨子裡。她不得不過早地長大,像父親一樣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不讓家垮掉,又像母親一樣照顧著家庭成員。
在另一檔節目中,伊能靜與老公發生了爭執,進而情緒失控,哭成淚人:
「我有一個從小養到大的危機感,我想的是其實我們(她和秦昊)兩個都對,只是角度不一樣。」
她表示,原生家庭的烙印令她沒有始終沒有安全感,不敢享受生活。
「這是我覺得最難過的地方。我五十二歲了,我還不會享受家庭的快樂。
所以,老公你要包容我。
我身上的那些毛病不是我想要的,我也希望我不是這樣的一個人。」
她確有糟糕的原生家庭,可是如今她已經52歲啦!已經成為了子女的原生家庭,可她仍喜歡一遍遍地向別人展示傷口,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其實,她憑藉一己之力,已經成功的改變了三代人的生活境況,無疑是強大的。了解她的過往,就知道她有多自律、多勵志!
如果她能與過去和解,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讓不良的影響停在當下,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的成長都將有著極大的益處。
其實,讓原生家庭為我們自身的缺陷背鍋並沒有實質的意義,重要的是,已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修復好自己,努力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作為母親,我覺得很大的責任就是,不論自己的童年經歷過什麼,都要努力讓自己有力量與過去和解,不要把原生家庭不好的烙印再帶給下一代。
《與原生家庭和解》作為一部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著作,探討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即童年有傷痛記憶的人,靠著麻木自己,適應了年幼時的殘酷經歷,而這種童年的殘酷經歷對於成人人格心理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這是一本因洞察事實的真相而深刻的書。其目的在於幫助成人發現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校正他們與兒童相處的態度和方法,指導他們重新找回應有的健全生活。
引用朋友的一段話:
娛樂圈沒有活著的偶像,我們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人設,是剪輯,還是什麼。
我們也不知道今天欣賞的明天是否會譴責,更不知道什麼時候有反轉。
但我們能看到更豐富更矛盾的人生,看到原生家庭的烙印如何不可磨滅,以此警醒自己。
做父母,真的是一生的功課!
【文本互動:如果媽媽自我價值感低,會不自覺地「傳授」給孩子嗎?談談你的看法吧!】
歡迎給我們留言。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