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奧運會淪為了一場吐槽大會,吐槽奧運村條件差、賽事場館簡陋、開幕式文藝表演沒創意場面不夠恢弘……一言以蔽之,主辦方太摳門。儘管「奧運陷阱」的論斷早在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就已興起,儘管國際奧委會三令五申要求節儉辦奧運,但還是難擋奧運吐槽風氣日盛。這不,原本號稱史上參賽人數最多、賽事規模最大的平昌冬奧會剛開幕就被扣上了「史上最冷」的帽子。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本屆冬奧會期間(2月9日-25日)平昌夜間氣溫最低預計可以達到零下10度,更主要的是因為舉辦開幕式的主場館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當初為節約工期和成本修建成了一個露天體育場,同樣為節約成本沒有安裝任何集中供暖裝備,於是本屆冬奧會遭遇的吐槽力度更勝往昔。
▼平昌冬奧會開幕式在露天的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
美國和英國隊都專門為運動員設計了特製的保暖服飾,澳大利亞自由式滑雪選手莉迪亞-拉希亞因為擔心自己會感冒主動放棄了當開幕式旗手的榮譽,義大利隊多次提醒那些容易感冒、不太健康的運動員不要參加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當晚組委會為觀眾提供的「6重保暖禮包」(1個手袋、1個坐墊、1條薄毯、1件擋風衣、1頂防水帽和5個暖手寶)的圖片成為各類社交媒體調侃的重點……在這些吐槽的背後,隱藏的是對平昌冬奧組委「摳門」作風的不屑,不少國人更是認定平昌冬奧會因為這些隨地可見的low而將被隨後舉行的北京冬奧會輕鬆拉開差距。
在越多越來多的國家無意承辦奧運會、就連國際奧組委都主動倡導節儉辦奧運會的當下,真心希望這些針對平昌奧運會的調侃只是一時的娛樂,千萬別當真。諸如上一屆的索契冬奧會狂擲500億美金,不僅讓本國原本就低迷的經濟進一步背負沉重負擔不說,更引起了民眾對奧運款項是否出現貪汙的質疑。其實,一屆奧運會是否成功不在於主辦國是否花費了天價的主辦成本,更重要的是給本國和未來的奧運會舉辦國留下什麼樣的奧運遺產。從這方面而言,平昌冬奧會不僅將給本國留下豐富的奧運遺產,而且足以給北京奧運會留下兩大方面的啟示:
第一、堅持倡導科技創新。平昌冬奧會提出了「五個奧運」核心目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ICT奧運。ICT即信息通訊技術的簡稱。韓國本就是信息通訊技術大國,本屆奧運會更是在技術創新方面創造了多個歷史第一:奧運會第一次使用5G技術、奧運會第一次大規模對運動員裝備安裝運動傳感器來收集數據、奧運會第一次實現可穿戴裝備支付、奧運會第一次廣泛用人工智慧進行翻譯……除此之外,平昌冬奧會的電視轉播還會進一步推廣VR和360°回放鏡頭,並與日本NHK電視臺合作,來試驗用8K技術轉播奧運比賽。而負責連接首爾和江陵的韓國高鐵KTX京江線也在本屆奧運會期間彰顯出韓國高鐵的先進技術,將全程所需時間從過去的5小時47分直接縮減為62分鐘。
▼平昌冬奧會提出「五大奧運」的核心目標,其中在踐行ICT奧運和環境奧運時都非常有亮點
第二、節儉辦奧運,場館必須確保綠色低碳環保。雖然本屆平昌冬奧會號稱史上參賽人數最多(來自92個國家和地區的2920名選手)、賽事規模最大(本屆增設6個比賽小項,共有7個大項、15個分項、102個小項)的冬奧會,但平昌總共只新修了6個場館,並且諸如主會場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還將在冬奧會後拆除。其餘的六個場館中,兩個是擴建,四個是重複利用。而所有的場館全部達到了環保建築認證標準,並且全部使用環保能源發電。
平昌冬奧呈現六大科技創新:可穿戴支付設備最受追捧
早在平昌冬奧會申辦階段,韓國就提出了平昌奧運會的「五個奧運」的核心目標,即文化奧運、和平奧運、環境奧運、經濟奧運、ICT奧運。在這其中,ICT(信息通信技術)是韓國發力最大的一方面,他們渴望藉助舉辦一屆高科技冬奧會來推動韓國信息通訊技術產業與體育、旅遊產業的融合。在本屆奧運會上,除了三星針對荷蘭滑雪隊推出的SmartSuit追蹤設備、美國滑雪隊採用了防撞能力出色的MIP頭盔、韓國的奧運高鐵KTX時速輕鬆突破300公裡/小時等技術成果外,還實現了六大領域的科技創新:
▼KTX高鐵堪稱是服務平昌冬奧會的又一韓國高科技產品
VISA推出可穿戴支付設備:作為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和奧運會獨家支付技術合作夥伴,Visa在本屆奧運會與韓國零售巨頭樂天百貨旗下的金融機構Lotte Card合作,開發出了新的可穿戴支付設備,共分為手套、紀念貼紙和奧運紀念章三種裝備,在任何受理Visa的非接觸式支付終端輕輕一拍就能流暢安全地完成支付。鑑於冬奧會期間氣溫偏低,很多人根本不願意在低溫中伸出雙手,所以可穿戴支付設備的推出在本屆奧運會引發了廣泛追捧。這些可穿戴支付設備在韓國樂天百貨中心和樂天網站,平昌和江陵的六個指定奧運場館均有銷售。
▼VISA推出的手套支付設備在平昌當地備受歡迎
歐米茄推出運動傳感器:作為與國際奧委會合作歷史最悠久的贊助商之一,TOP贊助商歐米茄(OMEGA)為本屆冬奧會上超過300名運動員的制服和裝備安裝了運動傳感器。這一設備將收集運動員的即時速度、距離、運動角度等多項數據,並將直接發送到電視臺。比賽結束時,歐米茄還將提供詳盡的數據分析,以供電視體育評論員點評選手表現。運動員及其教練亦可獲得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此外,歐米茄的動作分解技術 (Stromotion) 和協同工作攝影機 (Simulcam) 等設備還可以幫助運動員準確了解對手在何處佔得或失去了時機,為運動員提供了極其精準的數據參考價值。
▼歐米茄推出的運動傳感器
5G技術首次引入奧運會:同樣是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的英特爾,本屆奧運會通過與韓國電信公司KT合作,將讓奧運會歷史首次實現5G網絡傳輸。平昌冬奧會前,平昌、江陵一帶已完成鋪設了逾1.1萬公裡的通信及電視轉播線路,並架設了基站集群,搭建起完整的5G網絡環境,從而實現了各種視頻和行動裝置的成功接入。這是全球第一張28GHz頻段的大範圍5G無線網絡,也將是全球首個準商用5G服務。據韓國媒體報導,網絡最高數據傳輸速率達到20Gbps,比目前最高速率為400—500Mbps的4G LTE技術快40—50倍,系統容量也增加100多倍。
▼平昌冬奧會是歷史第一屆使用5G傳輸技術的奧運會
在5G網絡的支撐下,無論是電視臺的VR直播,還是選手的比賽數據追蹤,抑或是觀眾的看比賽直播,都會收穫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比如花樣滑冰項目,比賽現場設置了100臺5G攝像機和200臺支持5G的平板電腦,能提供堪稱隨心所欲的觀賞角度選擇,讓觀眾隨處體驗5G的顛覆性能。
先進電視轉播技術百花齊放:歐洲體育臺將在本屆冬奧會轉播期間專門提供50多小時的VR直播和回放,屆時用戶的視角選擇將多達6個。該臺還使用了增強現實和增強數據技術,打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交互能力的冬奧會演播室。美國NBC奧運頻道也將在平昌冬奧會期間提供超過50個小時的VR直播,還提供流媒體直播過的全部賽事的VR回放等。美國滑雪滑板協會表示,將使用360°視頻和VR技術來幫助運動員備戰,包括賽前場地檢查、熟悉路線,以及幫助運動員傷後恢復等。日本NHK除了進一步擴大4K HDR轉播服務外,還將採取8K設備拍攝和轉播多場比賽,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提前打下全面採用8K轉播服務的基礎。
▼歐洲體育臺打造的具有沉浸感和交互能力的冬奧演播室
人工智慧廣泛應用於衛生清潔、語言翻譯、旅遊導航三大領域:韓國電子和電信研究院與當地軟體公司Hancom Interfree合作開發了一款名為GenieTalk的設備,這是一種語音識別即時翻譯設備,可將韓文翻譯成29種語言。著名人工智慧公司Future Robot在比賽場館周邊放置了30個Furo-D機器人,能夠以多種語言回答問題,並與用戶進行互動以使用大型觸控螢幕拍照。此外,在本屆平昌冬奧會期間,韓國冬奧組委會在部分場館推出了清潔機器人,大大節省了常規性清潔工作的人力成本。冬奧組委還在場館周邊設置了85臺導航人工智慧設備,可幫助遊客瀏覽場館信息和比賽時間表,並提供旅遊導航信息。
▼平昌冬奧會展示的人工智慧機器人
阿里巴巴發布阿里雲ET奧運大腦計劃:作為阿里巴巴成為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後迎來的首屆奧運會,平昌冬奧會也成為了裡巴巴展示自身科技水平的首選平臺。阿里巴巴在平昌冬奧會設立了「雲上奧運」展館,阿里巴巴首席市場官董本洪發布了阿里雲ET奧運大腦計劃,推動奧運向數字時代的升級進化。在展館內,阿里巴巴已經將部分技術投入使用,例如人工智慧將為每位觀眾提供一張人臉識別的「通行證」,只要刷下臉就能在奧運場館「無感通行」,此外人工智慧技術還將預測場館人流並給出智能指引。
平昌冬奧環保節儉有道:僅新建6個場館 主場館會後將拆除
作為韓國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之一,平昌在規劃場館時就決心一定要將成本壓縮至最低,並且場館後續維護成本也要提前估算清楚。作為主場館的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不僅在修建之初就壓縮了原定的場地面積,而且為了節約修建時間和投資成本,體育場最終沒有修建頂棚。因為平昌所隸屬的江原道和韓國政府遲遲無法就冬奧會結束後誰來負責出資維護場館運營這一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最終雙方決定該場館在3月份冬帕運運會結束後進行拆除。也正是因為馬上要拆除,體育場也就不值當得再去修建什麼集中供暖設施了,這才導致開幕式上出現廣泛吐嘈聲。
▼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在冬帕運會結束後將拆除
當然,平昌冬奧會(包括帕運會)最終確定要花費的預算還是高達139136億韓元(約合127.93億美元),比申辦時提出的7萬億韓元幾乎翻了一倍。但其實平昌冬奧會的最大投入是建設那條KTX高鐵,這條高鐵佔了全部預算的近2/3。刨去這點,平昌冬奧會則稱得上是非常節儉,並且本屆冬奧會所使用的12個場館,有6個是舊場館重新利用,而6個新修場館則必須達到環保建築認證標準,並且全部使用環保能源發電。關於韓國場館在低碳綠色環保方面的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兩張平昌東奧組委會發布的兩張說明圖。只希望,未來北京冬奧會的場館也都能具備和平昌冬奧會相似的綠色環保可持續標準:
▼平昌冬奧會的場館全面遵循低碳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