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山龍虎鬥: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擊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

2021-01-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在《水滸傳》中,武松步戰無雙。即使是在玉麒麟盧俊義面前,武松也是來去自如,看兩人對戰,盧俊義是使出了全力,武松則是敷衍了事,一言不發砍完三刀掉頭就走。

交手三招,盧俊義也看出了武松的武功路數,哈哈大笑著停住了腳步——跟盧俊義跟梁山好漢對戰,到最後都是不依不饒地窮追不捨,只有對武松,他是點到為止。於是有讀者說:盧俊義從武松的劈面三刀中,看出了對面是自己未曾謀面的小師弟,所以心照不宣的收手了。

咱們今天的話題,不是盧俊義與武松的師門關係,而是要聊一聊二龍山龍虎鬥: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了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

說盧俊義與武松是一師之徒,這還真有依據,不過這依據不是《水滸傳》,而是比水滸傳出現更早的《武十回》。在南宋時期,街頭巷尾就已經開始傳唱武松故事。與《武十回》一起傳唱的還有《魯十回》,講的自然是花和尚魯智深的故事,在這兩部話本小說中,魯智深用的都不是方便鏟,而是無尖無刃卻有鐵環的禪杖。

在《武十回》中,武松曾經跟魯智深有過一次正面交手,而那次交手,是武松蓄意挑起的:在二龍山下,武松故意激怒魯智深,而魯智深也沒認出已經改變了裝束的武松,跟尉遲恭秦瓊三鞭換兩鐧一樣,武松魯智深三刀換兩杖,最後糾纏在一起,在哈哈大笑中,似乎二人已經決出了勝負,因為武松的目的達到了。

說起武松與魯智深在二龍山下對戰,咱們還得從武松打虎之後進京說起。

當年武松在景陽岡打虎之後,陽穀知縣孫國卿「趁這嚴冬三九之時,把這一副老虎骨頭,煎成膏片,用錦匣盛裝,上貢與金殿大元帥高俅,以為他日考績加祿之資。」

押運寶物的重任,自然是交給了打虎都頭武松,但是這孫知縣太過小氣,只給了武松等三人十兩銀子路費。

武松進京,不是一個人去的,他還帶著周天華豹兩個隨從,陽穀縣到汴梁雖然不足五百裡(現在走高速,大約三小時可到),但是武松三人是步行,而且都比較能吃,這十兩銀子也就夠來回盤纏。

按照當時的規矩,武松要想面見高俅,必須給「典籤房」門包,一般小門包是白銀三十六兩,大門包是七十二兩,到了汴梁城,武松三個人身上加起來也不到十兩白銀——那一千貫打虎獎金,武松都送給了眾獵戶。

武松拿不出門包,見不到高俅拿不到回文,就被困在了京城。幸虧武松會表演拳術,這才沒有像秦瓊那樣當鐧賣馬——武松也沒有熟銅鐧黃驃馬可賣,只好打把勢賣藝換店飯錢。

武松原先也是有師父的,只不過他的啟蒙師傅跟打虎將李忠差不多(書中名叫「小蓋天馬程飛」),武松的拳腳施展起來很好看,但卻瞞不住行家,一位老人看武松剛打了一路「八仙拳」,就微笑著轉身離去。

讀者諸君沒有猜錯,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侗,與張俊、任原並稱宋徽宗駕前天地人三大高手,開設的武館叫做「御拳館」,可見周侗是有皇室背景的。

武松被周侗看中,除了跟周侗學習武功,還在周侗指點下攔住高俅大轎辦完了差事。高俅也是個妙人,他挽留武松不成,就在回文上批了八個字:「失帶門包,莫怪武松」。

高俅當然不會倒貼不肯替自己賣命的武松,於是周侗拿出十兩白銀,讓自己的小徒弟回了陽穀縣,這才有了後來的鬥殺西門慶、血濺鴛鴦樓。

武松血濺鴛鴦樓之後,又痛打了欺壓當地百姓的孔明孔亮並與及時雨宋江重逢。武松與宋江重逢,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宋江一時興起,要在孔明孔亮面前露一手,非要給武松表演一套棍法。

結果武松看宋江耍棍,就像周侗看武松練拳一樣,只有微笑不語的份兒。武松一邊微笑一邊嘀咕:「兄長這一套棍子,打來好看,刺人是不痛的。」

武松受到周侗親傳,眼界自然與以往不同,所以他想跟魯智深較量一下,原著中這樣描寫:「若論武藝,魯達原來比武松高強,只是這幾年中,武松浪跡江湖,多經鍛鍊,曾拜周侗為師,學得了一些本領,所以想和魯達比評一下。」

所以武松來到二龍山,不說自己前來投奔,而是說「洒家盤纏用盡,商借白銀三千兩,快速送下山來,否則洒家就要殺上山去了!」

武鬆口出大言,把魯智深也鬧懵了:「近來沒聽說江湖上又多出來一個這麼囂張的帶發頭陀呀?」

操刀鬼曹正自告奮勇要擒拿這個囂張的頭陀,結果曹正騎著烏騅馬,拎著鑌鐵樸刀殺下山來,被武松兩刀就砍跑了。

魯智深親自下山,跟武松之間進行了一場妙趣橫生的對話。

魯智深問:「行者大師,上下何稱?」

武松回答:「洒家普濟(度牒上的名字,普濟早被孫二娘吃了)!」

魯智深再問:「大師哪一叢林(廟宇)披剃(出家)?」

武松回答:「山西五臺山!」

魯智深一聽,可真就成了摸不著頭腦的丈二金剛:「五臺山有五座叢林,不知是哪一座,大師屬哪一寺院?」

武松回答:「昊天禪寺!」

魯智深想來想去,也沒想起昊天寺有這麼一個帶發頭陀:「你拜何人為師?」

武松回答:「智真長老!」

魯智深勃然大怒:「智真長老是洒家的師父,你分明是取笑洒家!」

武松成功地激怒了魯智深,接下來自然是開打: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了兩禪杖。

這時候我們就看出魯智深用的絕不是什麼有鍬頭和月牙的方便鏟了(書中說魯智深的兵器是「九鼎三星無名風波禪杖」):「武松尋思多敵恐防失手,不如待俺把魯智深的兵器別住。魯智深的禪杖上是有鐵環子的,武松雙刀恰伸在鐵環裡。魯智深念一聲佛,用力來拉,卻拉不動,一拉一送,仍在原處,兩人力氣相齊,杖刀總是扭結著……」

正當魯智深被武松糾纏得一籌莫展的時候,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大笑著趕來了,張青孫二娘跟正在頂牛的魯智深武松都是老相識,互相一介紹,武松哈哈大笑著抽出了戒刀,魯智深也哈哈大笑著收齊了禪杖,這場較量,就在二龍山七好漢的哈哈大笑中以平局告終。

但是細看《武十回》的描寫,卻給人這樣一種印象:這場較量,怎麼看著好像是武松佔了上風?

相關焦點

  • 魯智深被宋江當眾呵斥,武松沒有拔刀相助,真打起來哪一方能贏?
    但是對花和尚魯智深,宋江卻頗有點蹬鼻子上臉的意思,甚至還曾當眾呵斥魯智深。奇怪的是魯智深居然沒有勃然大怒,武松也沒有拔刀相助,這說明宋江敢於如此託大,第七還是很足的:他至少有三個理由相信魯智深武松不會動手,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冒被禪杖砸成肉餅、被戒刀剁成肉餡的風險的。
  • 李逵殺四虎,怒起來還敢去砍宋江,卻不敢招惹打一虎的武松!
    武松赤手打虎,李逵拿著樸刀,別說李逵秒殺武松,能不被武松秒殺就算贏了。這本就是沒什麼懸念的問題,仿照《水滸》風格,寫幾個字,寫的不好,博大家一樂,切勿見怪。話說這一日,魯智深、武松、李逵等幾個步軍頭領在後山校場飲酒,卻聽得後面樹上鳥叫,楊雄道:「聽聞昔日智深哥哥於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今日又有這些不知死活的,這般亂叫。」
  • 魯智深的禪杖為何物?
    魯智深的經歷充滿傳奇,這條禪杖,也相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各類書畫作品,戲曲,影視劇都描繪過魯智深的兵器。但由於水滸傳全書只有文字,作者施耐庵本人並沒有配圖,導致每個讀者都會對禪杖的形狀有各自的理解。常見的版本有方便鏟、月牙鏟、或者方便鏟月牙鏟二合一、錫杖等。禪杖的真實樣式是什麼,當然需要從《水滸》原書中尋找答案。
  • 水滸眾多山頭中,魯智深所在的二龍山實力最強嗎?
    沒多久,武松、張清、孫二娘、施恩、曹正也都紛紛落草二龍山。此時,二龍山有七八位頭領,四五百小嘍囉,實力達到巔峰,的確強大。很多讀者甚至據此認為,魯智深、楊志和武松排名高,也是因為二龍山實力強。這種說法靠譜嗎?在我看來,沒有道理。
  • 魯智深的禪杖
    西遊記中的師傅唐僧就有這樣一柄禪杖,觀音菩薩曾對唐太宗說:「我這錫杖,是那銅鑲鐵造九連環,九節仙藤永駐顏。」從中可知,這根錫杖是以九節仙藤為杖身,杖首為金屬製作,綴有九個小環。唐僧其實年齡不大,他手持錫杖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魯智深所使用的禪杖已經成了一種兵器,至於僧人的日常用物是何時演變成兵器的,已不可考。
  • 《水滸傳》裡魯智深的最佳搭檔不是武松,而是此人
    這張三當真去拿,沒想到不但沒拿動,反而摔了一跤,最後還是兩人把禪杖抬到魯智深面前。這條別人看來很重的禪杖,到了魯智深手裡就如木棍般輕,魯智深把它使得颼颼響。也許在高手看來,能使動六十二斤的禪杖不算什麼,關羽還使八十一斤的大刀呢。可魯智深拔過垂楊柳,沒有千斤力氣是拔不動的,關羽可沒這麼大力。魯智深武功蓋世,這點連天生神力的武松都服。
  • 魯智深哈哈大笑,武松一言不發,他們都看出了宋江吳用良苦用心?
    在參戰的好漢中,花和尚魯智深哈哈大笑,武松一言不發,很可能已經看出了宋江和吳用的良苦用心。要不然這二位聯起手來跟盧俊義真打,結果如何就不好說了。參與車輪大戰的八位梁山好漢,分別是黑旋風李逵、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赤發鬼劉唐、沒遮攔穆弘、撲天雕李應、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這其中除了劉唐穆弘李應三個人鬥得比較酣暢之外,其他五位都是虛應故事,打完三合,就算完成了宋江和吳用交給的任務,要是真打起來,盧俊義會不會受傷甚至丟命,那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 吳用讓焦挺聯絡投奔种師道,魯智深跳了起來:洒家帶著武松陪你去
    #在正史中,梁山只有宋江三十六盜,這三十六盜中,還真有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之所以用這麼多文字來探討魯智深的禪杖與宋軍制式武器柯黎棒,是要提醒讀者諸君注意魯智深原來的身份,這一點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曾經告訴過渭州知府:「魯達這人,原是我父親老經略處軍官。為因俺這裡無人幫護,撥他來做提轄。」
  • 魯智深若和武松拼死相搏,誰能活到最後?景陽岡店小二道出真相
    文/金寶講故事 想必很多朋友看讀過《水滸傳》,因為在我們當時的語文書裡就有兩篇課文,一篇是《武松打虎》,另一篇為《拳打鎮關西》。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武松和魯智深二人,尤其是武松,整本書總計一百二十回,單單武松就佔了十幾回。
  • 魯智深武松都有兩怕:除了怕挨餓怕沒酒,他們還同樣害怕什麼?
    即使是無畏英雄魯智深武松,好像也都有兩怕:魯智深怕挨餓,武松怕沒酒,這一點讀者諸君都心知肚明,但是這二位好漢還共同害怕一樣東西,而這種東西當然不是昏君奸臣,也不是江湖高手——高官厚祿在他們眼裡一文不值,憑實力單挑,能打過他們的江湖高手也沒幾個。
  • 舉起禪杖,立地成佛 | 火燒瓦罐寺(上篇)
    【調轉身來,看著右邊金剛,便跳過右邊臺基上,把那金剛腳上打兩下。只聽得一聲震天價響,那尊金剛從臺基上倒撞下來。】【智深在外面大叫道:直娘的秀驢們!不放洒家入寺時,山門外討把火來燒了這個鳥寺。】……話說魯智深面對的這個場景,在《水滸》中武松也遇到過,【傍山一座墳庵,約有十數間草屋。
  • 魯智深武松沒有動手除掉梁山七個惡人,是打不過,還是打不得?
    咱們前面提到的死有餘辜的梁山好漢,至少有七個惡貫滿盈的惡人,而二龍山上的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卻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俠士和英雄——魯智深是梁山乃至水滸第一大俠,這一點毋庸置疑,武松下手雖然有點太過狠辣,但他快意恩仇鏟兇除惡,仍然不失英雄本色。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魯智深武松嫉惡如仇,但卻沒有動手除掉梁山七大惡人,是打不過,還是打不得?
  • 梁山七惡人惡貫滿盈,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為民除害?他們有何苦衷?
    咱們前面提到的死有餘辜的梁山好漢,至少有七個惡貫滿盈的惡人,而二龍山上的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卻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俠士和英雄——魯智深是梁山乃至水滸第一大俠,這一點毋庸置疑,武松下手雖然有點太過狠辣,但他快意恩仇鏟兇除惡,仍然不失英雄本色。
  • 魯智深的戒刀,林衝的葫蘆,武松的哨棒
    ,並以此所構建出的:畫面感、符號性(魯智深)——難度一顆星。以及武松——賦予道具涵義。天人級。先說魯智深,他有什麼?就是禪杖與戒刀,禪杖不用說,主戰武器,但是戒刀整部書他都沒有用過,可在書裡,作者為何一次次提及?無他,讓人物活絡起來的輔助道具——只要該動身時,比如鐵匠打好了禪杖、戒刀後,魯智深要邁向相國寺的路上,書中寫說:做了刀鞘,把戒刀插放鞘內,禪杖卻把漆來裹了。
  • 水滸傳中有位高手,一招放倒魯智深,武松就在旁邊卻不敢出戰
    跟林衝戰平的四位高手分別是誰?分別是青面獸楊志、雙鞭呼延灼、七旬老將王煥以及祝家莊大公子祝龍。林衝30回合戰平祝龍,這一戰筆者真心有點看不懂。祝龍在秦明面前連十回合也頂不住,怎麼硬生生扛了林衝30回合?
  • 心高氣傲連老虎都敢打的武松,為何心甘情願給此人當副手?
    首先講武功,從武松與魯智深的步戰能力上看,其實並不特別懸殊,魯智深也有可能稍強於武松,但武松這個人,打起來並不要命,所以如果真的兩個人對戰,其實還是要看當時的情況,不一定能說出誰穩操勝券。但武松不會騎馬,這是他的一大缺點。他和魯智深雖然不容易分出勝負,但魯智深卻能打馬,而且有了馬,他就可以超越武松。因此,從總體上看,魯智深的力量遠勝武松。
  • 武松砍盧俊義三刀掉頭就走是一種暗示,如果再打下去,他得認輸?
    武松搏命,從無平手,不死不休,管殺管埋(燒)。但是有一場戰鬥,卻是無果而終:智多星吳用智賺玉麒麟,行者武松在之後出場,他可不像黑旋風和花和尚那樣大笑著調侃盧俊義一番,而是一言不發,劈面砍出三刀,然後掉頭就走,整個過程緊抿著嘴唇,倒是那個一直怒罵梁山好漢的玉麒麟盧俊義哈哈大笑,也沒有像追李逵魯智深那樣去追武松。
  • 十位梁山好漢之間的五個謎團:武松為何不救宋江?燕青只是僕人?
    魯智深被沒羽箭張清飛石打倒,武松不顧一切地衝上去營救,張清看著天神一般的武松紅著眼睛衝上來,連石頭都沒敢扔就跑掉了——打了魯智深後果可能不嚴重,打了武松,他就是投降也活不了。 武松救過魯智深,魯智深也救過武松,武松被包道乙斬斷左臂出血暈倒,魯智深發狂了:「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魯智深卻殺入後陣去,正遇著夏侯成交戰。
  • 林衝和魯智深誰步戰更強?看看楊志如何評價魯智深,你就明白了
    後來被刺配滄州,遇險野豬林,也只有魯智深這個剛認識不久的胖大和尚突然跳將出來,一禪杖打飛董超、薛霸的水火棍,救下了被捆成麻花的林衝。  面對董超薛霸迎頭而來的水火棍,林衝的做法是聲淚俱下地苦苦哀求,他不可能像武松那樣在飛雲浦來一場驚豔絕倫的絕地反擊。林衝沒有武松骨子裡的血性。  林衝這樣的窩囊漢子,如何結識了悍勇如金剛的魯智深?  林衝結識魯智深,是因為看到了魯智深的「瘋魔杖法」,情不自禁地為其叫好:「端的使得好!」
  • 武松魯智深為什麼進不了梁山五虎將?兩個條件就把他們淘汰了
    論武藝,魯智深能倒拔垂楊柳,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舞動如飛。武松景陽崗三拳兩腳打死猛虎,鬥蔣門神如戲童稚。他們倆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為什麼沒有入選地位更高的五虎將,卻和武藝較低李逵劉唐楊雄石秀等人混在一起,只當了個步軍十頭領呢?直到重讀水滸傳,才明白其中大有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