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告別的聚會 I :平克·弗洛伊德 Live 8 演唱會

2021-02-19 在我沉默之前

如果說一支搖滾樂隊有什麼必然的結果,那當然就是解散。

搖滾樂隊解散的原因可以寫成厚厚的一大本書,而且可以寫成從紀實、言情到懸疑的各種體裁。名利、人際關係、成長、音樂風格與興趣的變化、毒品……況且搖滾樂的歷史已經走過了60多個年頭,這個故事已經到了傳奇相繼落幕,英雄開始退場,老兵漸漸凋零的時刻,不管我們願意與否,曲終人散的時刻儘管已經發生太多,但還在不斷陸續到來。

對於一支樂隊來說,演唱會或許是最好的告別,有一些告別事先便已大肆張揚,廣為宣傳,幾乎馬上就被譜入歷史,成為傳奇;還有一些告別事先沒有任何人知情(包括樂隊成員們自己在內),只有在事後才籠上宿命般的神秘色彩,令人傷感不已。不管怎麼說,這樣的最後時刻,所有的歷史、矛盾與徵兆都會或多或少浮現出來,在留下來的影像裡供人紀念與揣測,更多的或許還是為這種音樂中蘊含的人性做出無聲的感嘆。

今後或許會在這個系列裡對印象深刻的告別演唱會一一回溯,能堅持多久不知道……

冷酷的現實是,不管籌集到多少善款,不管有多少第三世界兒童因此得到援助,不管是麥當娜、埃爾頓·約翰還是保羅·麥卡特尼,2005年7月2日的Live 8永遠只因一支樂隊而被世人銘記。時隔25年,曾有過漫長而痛苦的訴訟、憤怒、爭執,四個老人鬢髮已經銀白,他們的相貌也不再是當年的樣子。在那短短的二十多分鐘裡,大衛也好,羅傑也好,甚至是希德都煙消雲散了。人們腦海裡只有那個名字:平克·弗洛伊德。

坐在鼓後面的是尼克·梅森,此時的他更像是一個紅臉膛,好脾氣的英國老頭——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次重組有賴他的斡旋,後來他對記者說,他在這件事當中扮演了「基辛格」的角色。

 舞臺左邊,一頭銀髮的裡克·懷特俯身在鍵盤上,1979年,他曾被羅傑·沃特斯開除出樂隊。之後經歷了抑鬱與低落的時刻,終於重回到大衛·吉爾默主持的樂隊之中。

舞臺正中是兩位主角:穿著黑色T恤的大衛·吉爾默早已把當年標誌的長髮換成了寸頭,仍然如同當年一樣平淡而疏離,看上去更像一個普通人;而羅傑·沃特斯穿著藍色襯衫,袖子挽起,長長的灰白頭髮,臉上帶著大大的笑容,是舞臺上最像搖滾明星的一個。

舞臺上響起陰險的笑聲和熟悉的音效,低沉的鼓擊如同心跳般響起,烏鴉的叫聲不祥地迴蕩,開場曲是來自他們1973年專輯《月之暗面》的《呼吸》。

呼吸,呼吸空氣

別害怕去在意

離開,但不要離開我

環視四周,選擇你自己的立場

你已經活了很久,現在高高飛翔

你將露出的微笑,你將流下的淚水

你所觸摸與看到的一切

就是你的全部生命

 

「平克·弗洛伊德」這個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20世紀50年代,羅傑、大衛和希德三個孩子生活在劍橋,這裡的風景如同肯尼斯·格雷厄姆的小說《柳林風聲》一般美妙,不過三個孩子的生活卻不像水鼠、田鼠和蛤蟆一樣富于田園風情。父親在他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成了缺席的角色,造成了羅傑的叛逆多思,大衛淡泊獨立,希德則夢幻而富於藝術氣質。

1965年的倫敦,羅傑·沃特斯與建築學院的同學裡克·懷特和尼克·梅森為了逃避本專業,組了一支蹩腳的校園樂隊,三人中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的歌喉有自信,於是羅傑邀請自己的童年朋友,藝術學校的學生希德·巴瑞特參加進來。

巴瑞特為樂隊帶來的不僅是「平克·弗洛伊德」這個奇異的名字樂隊——來自巴瑞特喜歡的兩個美國布魯斯音樂家平克·安德森(Pink Anderson)和弗洛伊德·康塞爾(Floyd Council)——也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奇異音樂,他們以一個和弦為基礎,用回音機進行即興演奏,製造噪音牆的效果。巴瑞特拿著一個Zippo打火機,在吉他琴頸上來回摩擦,發出帶有金屬質感的鳥兒鳴叫聲音。他創作的歌曲總以幾組特定的和弦為基礎,人聲部分有著明亮的旋律。歌詞奇異、迷離而富於童話色彩和想像力,這一切都令「平克·弗洛伊德」在眾多「披頭四」與「滾石」的模仿者中迅速脫穎而出。

1967年夏天,「平克·弗洛伊德」推出了大獲成功的首張專輯《黎明門前的風笛手》,然而希德·巴瑞特卻開始狂熱大量服用LSD,筆直地一頭墮入長久的瘋狂,再也無法正常進行樂隊的活動。1968年初,樂隊決定放棄他,找來大衛·吉爾默(David Gilmour)取代他的位置。他們覺得「人們不會介意是誰唱的,誰知道希德是誰,尼克是誰,裡克是誰,只要有『平克·弗洛伊德』這個名字就夠了。」而對此吉爾默說:「當你二十多歲,正是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時,無論做什麼都會很粗暴,野心會驅使你,會讓你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你會在餘生裡有的是時間後悔。 」自那以後希德·巴瑞特一直無法與人交流,隱居在劍橋家中,直至2006年7月7日與世長辭。

 

只是對著臺下歡呼的觀眾們稍作致意,樂隊便迅速進入了一曲同樣來自《月之暗面》的《金錢》。驗鈔機的音效,經典硬搖滾老練的前奏,吉爾默粗獷的歌聲和吉他solo。樂隊嫻熟默契的配合,迪克·帕裡的薩克斯獨奏(他也是那張專輯中的錄音樂手)……一切都是那麼酣暢淋漓,行雲流水。

金錢

滾吧,找個錢更多的好工作

金錢就是汽油

兩手抓住鈔票,把它們藏起來

新車,魚子醬,四星級的白日夢

我要給自己買下一支足球隊

金錢,回來吧

我沒問題夥計,別動我的錢

金錢是件大事

別給我說那套感傷的蠢話

我坐在高保真的一級房車裡

我還需要一架噴氣機

金錢是一種罪惡

你們要公平分配,但別想分我這一份

他們說金錢

是如今的萬惡之源

但如果你想漲工資,毫無疑問

他們才不會給你

 

1968年希德·巴瑞特離開之後,樂隊一度陷入恐慌。他們寫不出希德那樣精粹美妙的單曲,而希德留下的遺產在樂隊第二張專輯《一茶碟秘密》之後也已經用盡了。

但是沒有人想解散「平克·弗洛伊德」,於是他們決定轉而寫長的歌曲。他們繼承了希德·巴瑞特的實驗探索,繼續樂隊的標新立異和獨立性,嘗試各種奇異的音效和噪音,各種各樣的新想法和新花樣層出不窮,新加入進來頂替希德的大衛·吉爾默與樂隊配合默契。羅傑·沃特斯是他們當中最活躍、最勇敢的一個,更站出來承擔起歌詞創作的工作。1969年他們發行了《Ummagumma》雙張唱片、1970年的《Atom Heart Mother》 初步奠定了羅傑·沃特斯以專輯為整體的思想;1971年的《Meddle》中,樂隊已臻成熟,一首23分鐘的《回音》更是標誌著樂隊在希德·巴瑞特離開後達到了完美的自信。當1972年錄製 《月之暗面》時,他們已經準備好了,羅傑·沃特斯說:「之前的一切,仿佛都是為了此刻。」

此時,傳奇的60年代已經結束,少年們長大成人,從迷幻中醒來,走進現實,穿上西裝革履,到公司去上班。《月之暗面》,特別是羅傑·沃特斯的歌詞,敏銳地把握住時代的迷失與頹喪,以及「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鬥爭、平庸的人生與絕望的反抗。《金錢》更是寫出了追逐財富與權力的煩惱,令樂隊在美國取得巨大的成功。

到這個時候為止,樂隊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大衛·吉爾默與裡克·懷特創作音樂,羅傑·沃特斯主要負責創作歌詞。樂隊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藝術上完美合作的巔峰。然而,樂隊的默契合作就快要走到盡頭。

一曲《金錢》結束後,羅傑·沃特斯與大衛·吉爾默的眼神有過短暫的接觸,但又很快收回來了。之後兩人都換了木吉他。唱起了《但願你在這裡》,大衛·吉爾默唱了第一段歌詞,羅傑·沃特斯唱了第二段歌詞,前者優雅精美,後者粗獷悲愴,之後兩人進入合唱,配合十分完美。這首歌唱的是一個已經不在場的友人,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這首歌不是唱給希德·巴瑞特。

那麼,你覺得你能分辨天堂與地獄

穿過痛苦看到藍天?

你能否透過鋼幕般的冷雨看到綠色原野

透過面紗看到微笑

你是否覺得自己可以說清

他們能否允許你用英雄換取鬼魂

用滾燙的灰燼換取樹木

用灼熱的氣流換回涼爽的微風

用冰冷的舒適換來改變

你是否用戰爭中的小角色換回了囚籠中的主角地位

我多麼希望,希望你在這裡

我們只是兩個失落的靈魂,在同一個魚缸中年復一年地遊泳

跑過同樣的古老原野

你都找到了什麼?還不是那些同樣的古老恐懼。

但願你在這裡。

…… 

1975年6月,「平克·弗洛伊德」在倫敦的錄音棚裡為《但願你在這裡》專輯混音的時候,一個穿著皺巴巴的衣服,留著光頭,剃去眉毛的胖子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仿佛回到自己家裡一樣。一開始沒有人認出這是何方神聖。直到最後,吉爾默才發現坐在自己面前的正是他們的老朋友,希德·巴瑞特。

1982年,吉爾默回憶道:「你多年的老朋友就和你坐在同一間小屋子裡,可是幾個小時過去了,你都沒有認出他來。如果這個故事是別人告訴我的,我肯定會覺得難以置信。」 希德當時還不到三十歲,可看上去足有六十歲了。後來沃特斯承認他當時看到希德的樣子,不禁流下了「該死的眼淚」。

儘管希德離開了樂隊,但是他仿佛一直都在那裡,「平克·弗洛伊德」一直是他的樂隊。籠罩著他的陰影,打上他的印記。他們的命運一直糾結交纏,而且在巴瑞特去世後,仍會繼續交纏下去……

短暫的演出走到了終曲,來自《迷牆》專輯的《舒適的麻木》。吉爾默與沃特斯再度默契地合唱。

你好,

有人在嗎

如果你能聽到我就點點頭

有人在家嗎

來吧

我聽說你感覺沮喪

我可以平復你的痛苦

幫你重新振作

放鬆

首先我需要一些信息

只是最基本的事實

你能告訴我你哪裡痛嗎

……

好吧,只是小小的刺痛

不會再有

但你覺得有點厭倦

你能站起來嗎

我相信這很有用,好吧

這能讓你挺過演出

來吧,該走了

……

我小的時候

曾經短暫地從角落裡

親眼窺見

我轉頭去看,但它轉瞬即逝

我無法抓住它

那個孩子長大了

那個夢也走遠了

我只感到

舒適的麻木

…… 

1979年錄製偉大的《迷牆》時,羅傑·沃特斯的專制獨裁也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一方面包辦歌曲的創作,另一方面指責樂隊成員們不為創作出力,鍵盤手裡克·懷特更被他趕出樂隊。

1983年,推出《The Final Cut》專輯後,羅傑·沃特斯宣告解散樂隊,但大衛·吉爾默卻聯合另外兩名樂隊成員,宣布「平克·弗洛伊德」仍然繼續,只是不再有沃特斯。此後羅傑·沃特斯多次發起訴訟,以樂隊的主要歌曲都是由他創作為由,制止樂隊繼續使用這個名字,但終告敗訴,而他與樂隊其他三人的關係在漫長痛苦的對簿公堂之中,終於再也無法修復。

大衛·吉爾默成了樂隊的第三任核心人物。總的來說,他延續了「平克·弗洛伊德」的風格,雖然沒有羅傑·沃特斯的尖銳稜角,但承襲了樂隊優美、陰鬱與深沉的一面,並且更注重團隊合作的力量。1987年,樂隊推出了《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雖然是一張調整之作,仍然受到樂迷愛戴。1994年的《The Division Bell》更是大獲成功,在英美登上排行榜首位,並為樂隊迎來了遲來的葛萊美獎。

是的,希德也好、羅傑也好、大衛也好,如果最終只有一個名字被銘記,仍然只有「平克·弗洛伊德」。

《舒適的麻木》進入尾聲的高潮,逐步上升,盪氣迴腸的樂器演奏。經歷了漫長的分離,四件樂器的配合仍然如此默契,仿佛那些歲月與齟齬從未存在,仿佛這25年間他們一直就在一起,日復一日,每一天都在演奏這首曲子。吉他和貝斯的融合是那樣動人心弦,兩人都深深沉浸其中,兩人的眼中都有淚水。但是眼神卻一刻也不曾交匯。音樂是那樣完美,仿佛可以包容一切,寬恕一切,滌蕩一切,但是有了隔閡的心卻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地方。

最後,羅傑·沃特斯向三位前隊友伸出了手臂,有那麼一秒鐘,四人帶著禮貌和冷淡並肩而立,向觀眾做最後的鞠躬。是的,這並不是人們期待中的重聚,只是因為當年他們在矛盾最激烈的時候分別,從未能鄭重其事地向歌迷或彼此說一聲再見。25年之後,這場漫長的告別終於走到了終點,只是他們終於可以在一起,鄭重其事地為那個時代畫上句號。這只是一場為了告別的聚會。

  

2010年,沃特斯與吉爾默曾在一個慈善演唱會上有過短暫合作;翌年,吉爾默也曾在沃特斯的演唱會上客串一曲。然而,懷特於2008年去世,此後要實現樂隊真正的重組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沃特斯亦沒有參加2014年專輯The Endless River (由懷特的遺作整理而成)的錄製工作。關於四個人的記憶,永遠停留在2005年那令人無限悵惘的一刻。

IOS用戶投餵貓糧通道= = 

這是公眾號「在我沉默之前」 的第六篇原創文章。

董楠,筆名Nebula,有譯著《此地無人生還》、《老美國誌異》、《滿是鏡子的房間》、《披頭四》、《滾吧,生活》、《穿越火焰》、《聆聽大門》、《大衛·鮑伊》等搖滾樂書籍。

相關焦點

  • 告別的話說了20年,平克·弗洛伊德終於解散了
    儘管知道去年的《The Endless River》已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絕唱,依然想著新專輯出來之後老傢伙們會不會心血來潮再弄個告別巡演。 然而不幸的消息是,近日樂隊元老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在接受《Classic Rock Magzine》採訪的時候明確表示:「我的平克·弗洛伊德生涯已經結束。」
  • 最為優秀的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
    最為優秀的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 2000年12月15日 13:00    >   「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組建於1966年,他們是世界上最為優秀的迷幻搖滾樂隊之一。
  • 最後的審判 - 平克. 弗洛伊德
    早期樂隊最重要的靈魂人物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t)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當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t)從舞臺中消失,樂隊隨後的專輯風格帶有很密集緩慢行進味的歌曲,這都出自於低音歌手羅格·沃特斯(Roger Waters)和吉他手戴紹德·吉爾莫(David Gilmour
  • 平克·弗洛伊德的成長之河
    《無盡之河》是史上最優秀同時最受樂迷歡迎的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的傳記,出自英國知名音樂記者、作家馬克·布萊克之手,這位作者撰寫的搖滾傳記甚多,向以冷靜銳利且資料頗豐而著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譯者是國內最優秀的搖滾書籍譯家陳震。
  • 時隔20年 重溫平克·弗洛伊德
    最早,這消息是平克·弗洛伊德的吉他手大衛·吉爾默的妻子、作家波麗·薩姆森透露的,她在網上順便的一句「平克·弗洛伊德10月發行的專輯名叫《無盡的河流》(《The Endless River》)。是在1994年錄音的基礎上製作的,是裡克·賴特(Rick Wright)的天鵝之歌,非常美」,一下子就讓全世界的樂迷炸了鍋。
  • 平克·弗洛伊德,再來再聽再憶
    平克·弗洛伊德樂隊  有一支半個世紀前成立的老牌英國樂隊,最近在推特上宣布今年10月將推出新專輯,然後,全世界的樂迷都炸鍋了。  這支樂隊叫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在搖滾樂殿堂裡,他們無愧於「大神」的稱號,他們是藝術搖滾和迷幻搖滾的旗幟。  距離他們上一次發行錄音室大碟,已經過了20年;早在30年前,樂隊成員就分崩離析。如今,他們的平均年齡有68歲,6人中的2人已經離世。
  • 平克-弗洛伊德與EMI公司和解 成功續約五年
    平克-弗洛伊德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著名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與他們合作了幾十年的音樂廠牌EMI剛剛籤訂了一份為期五年的新合約,雙方近一段時間以來的爭端宣告結束「平克-弗洛伊德是有史以來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樂隊之一,我代表在EMI公司工作的每一個人說,能夠繼續與平克-弗洛伊德樂隊合作是我們的榮幸,」EMI公司的執行長羅傑-法克森(Roger Faxon)在聲明中說,「我們盼望著繼續協助平克-弗洛伊德達到新的高度,通過他們不可思議的新作品,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成為他們的樂迷。」
  • 定格第118期:《平克·弗洛伊德的牆》
    艾倫·帕克《平克·弗洛伊德的牆》,1982定格第118期,這幅畫面來自《平克·弗洛伊德的牆》,兩朵花正在變形,互相糾纏,扭動身體。本片以平克·弗洛伊德樂隊(Pink Floyd)1979年的專輯《牆》(the Wall)為基礎改編,以個人成長貫穿了現代歷史,並用《牆》中的音樂作為配樂。
  • 平克·弗洛伊德的傳記,再現他們橫跨半個世紀的音樂歷程
    《無盡之河:平克·弗洛伊德傳》內容簡介本書從平克·弗洛伊德在「現場八方」演唱會上歷史性的重組演出開始,回溯樂隊自最初瑰麗奇異的迷幻/太空搖滾時期,到 20 世紀 70 年代歷經巔峰、 80 年代開始分裂,直至推出最後一張專輯《無盡之河》的歷程。
  • 英國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正式宣布解散
    官方證實據外媒報導,英國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Pink Floyd)宣布解散。今年是這支樂隊成立的第五十年。這支樂隊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英國殿堂級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成立於1965年,最初的四位成員分別是西德-巴瑞特(Syd Barrett),羅傑-沃茨,尼克-梅森和理察-萊特(Richard Wright)。兩年之後,大衛-吉爾默加入樂隊當中。1968年,西德-巴瑞特退出平克-弗洛伊德樂隊,他在2006年已經去世。兩年之後,理察-萊特也已經病逝。今年是這支樂隊成立的第五十年。
  • 平克-弗洛伊德將出版早年未發行作品
    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藝術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將正式出版他們早年幾首從未發行的單曲,據了解,這六首在他們的首張錄音室專輯《The Piper參與這六首歌曲錄製的除了西德-巴瑞特(Syd Barrett),羅傑-沃茨(Roger Waters),尼克-梅森(Nick Mason)和理察-懷特(Richard Wright)這四位平克-弗洛伊德樂隊後來的固定成員之外,還有一位名叫拉多-克洛斯(Rado Klose)的吉他手,他是西德和羅傑的同學。
  • 著名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回顧展在倫敦開幕
    英國著名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回顧展13日在倫敦開幕,展覽評價其為代表英國主流文化的頂級搖滾樂隊。   為紀念該樂隊首支單曲發布50周年,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名為「平克·弗洛伊德:肉身餘存」的大型展覽,回顧其經典作品。
  • 十分鐘了解最偉大迷幻搖滾:平克弗洛伊德|迷牆背後的故事
    平克弗洛伊德之所以偉大,在於平克的音樂權威人士稱讚,平民百姓也愛不釋耳。平克的個性鮮明,音樂性格固執,不隨周遭的潮流而變,卻又適合每一個潮流。而賦予它生命的背後的這五個人,他們在層層疊疊的矛盾衝突中帶給平克璀璨的光輝。
  • 《迷牆》——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 孤獨患者,願你於此——平克·弗洛伊德《wish you were here》
    《wish you were here》是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紀念主唱Syd·Barret的經典之作。它以對話的形式開篇,以獨奏吉他的旋律漸漸引人入境。對話之人仿佛置於荒原之上,音樂聲逐漸從亙古平原的深處靠近、再靠近。啟承的鼓帶起節奏,對話消融在無盡的間奏之中。最後,荒原空寂,吟唱之聲在跳動的溫暖處萌出芽來,輕哼到:「wish you were here」......
  • 聽平克.弗洛伊德讓我們躁起來
    即便庸俗也愛聽Pink Floyd 若有若無的性隱喻乏味的哲學思索生死邊緣的掙扎諱莫如深的宗教批判敢於直面社會的現實精神飄忽不定歌詞鬼魅深沉solo 就像海底多變的暗湧聽平克.弗洛伊德假裝自己充滿藝術細胞假裝似乎會裝上癮挑幾首我鍾情的歌推薦推薦
  • 樂評|孤獨患者,願你於此——平克·弗洛伊德《wish you were here》
    《wish you were here》是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紀念主唱Syd·Barret的經典之作。它以對話的形式開篇,以獨奏吉他的旋律漸漸引人入境。對話之人仿佛置於荒原之上,音樂聲逐漸從亙古平原的深處靠近、再靠近。啟承的鼓帶起節奏,對話消融在無盡的間奏之中。最後,荒原空寂,吟唱之聲在跳動的溫暖處萌出芽來,輕哼到:「wish you were here」.
  • 平克-弗洛伊德吉他手吉爾默將發個人新專輯
    大衛-吉爾默將發個人新專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老牌藝術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吉他手大衛-吉爾默(David Gilmour)剛剛對外宣布,他即將發行自己的第四張錄音室唱片,為了宣傳這張個人新作,吉爾默將在今年的九月份舉辦一次小型的歐洲巡迴演出。
  • 平克·弗洛伊德:你們這代搖滾樂迷,都站在我們的肩膀上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一支非常偉大的英國搖滾樂隊。早在70年代,他們就以深邃、內涵的音樂理念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火遍了西方世界。在平克·弗洛伊德發展的鼎盛時期,歐洲有許多大牌樂隊,都搶著在他們的演唱會上打醬油。
  • 3/16 DDC PEKING FLOYD 北平克弗洛伊德樂隊 - PINK FLOYD致敬樂隊
    Bands:PEKING FLOYD (PINK FLOYD)嘉賓:PATHS (Poetry-Rock)PEKING FLOYD (PINK FLOYD)PEKING FLOYD 「北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是中國第一支平克弗洛伊德致敬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