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年太歲就是道教的歲神,民間稱六十甲子。古代術數家以木星運行十二年為一周天,將黃道分為十二等份,以歲星所在的部分為歲名,稱歲陰,又配以十歲陽,由甲子、乙丑按天幹地支排下去,一直排到壬戌、癸亥共六十位太歲神。他們按歲輪值,一歲一個主宰,被稱為值年太歲,執掌人間禍福,俗稱歲君。
歲君所在的方位以及與之相反的方位都屬於兇方,所忌甚多。太歲神是眾煞之主,只要太歲在,諸神不敢擋。《黃帝經》說:"太歲所在之辰,必不可犯"。漢朝王充《論衡・難歲》:"方今行道路者,暴死僕死,何以知非觸遇太歲之出也?""且太歲,天別神也,與青龍無異。"因此人們想方設法避開不祥,或燒香祈求太歲神開恩保佑。
陰陽術數家把六十甲子分為屬金、木、水、火、土五行,再按陰陽、盛衰、輕重,以人形之,以物象之,貴賤得失、榮枯賢愚無不與之相關。於是稍具規模的道觀裡都供有六十甲子太歲神像,使六十甲子在民間的影響越來越大。
辛丑太歲是楊信,他原是漢朝派往匈奴的使者。當時漢朝自認為十分強大。它佔領東面的穢貉,以朝鮮為郡,西面以酒泉為郡,隔絕了匈奴和羌的通道,又和西方的月氏、大夏建立了和親關係,又將公主嫁給烏孫王,客觀上切斷了匈奴和他們的聯繫,往北又擴充廣田直至烏孫北面,匈奴終不敢出聲。漢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裡。認為匈奴比自己要弱得多,可以使它臣服。先前漢朝派使者王烏出使匈奴,按照匈奴的規矩,漢使者想進入穹廬見單于,必須放棄漢的禮節並且將面部塗黑。王烏是北方人,懂得胡人的習俗,所以既去漢節又黥面,得到單于的喜歡而進入穹廬。楊信不是漢朝的重臣,出使匈奴並不引起單于的重視。他為人剛直倔強,不肯去節也不黥面,單于不願接近他,只是在穹廬外會見楊信。會談時,楊信也十分明確地說,想要與漢和親就把太子作為人質。單于說,以前訂約都是漢派公主帶了許多貴重的東西前來和親,現在要人質,這辦不到。
後來漢再派王烏出使,單于美言哄騙,以至漢在長安為單于專修官邸,但狡詐的單于不至。匈奴使者病於漢,雖給醫給藥仍不幸而死,單于認為這是被漢陷害而死。結果是漢使路充國被扣不歸,還損失了大量的作為喪禮的財物。楊信出使匈奴因堅持民族氣節,一時和親未成,但他沒被騙,也沒有遺患,應是有功於國而惠澤於民的,在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有骨氣的漢使,後來就尊他為星宿太歲命官。
無獨有偶,宋史列傳第十九也記有一個楊信,說楊信是"瀛州人,初名義。顯德中隸太祖麾下為裨校。宋初權內外馬步軍副都軍頭。建隆二年,領賀州刺史。改鐵騎、控鶴都指揮使,遷殿前都虞侯,領漢州防禦使。幹德初親郊,為儀仗都部署。"後來他嗓子失音,皇上親自到他的家裡慰問,給了他二百萬錢。幹德五年改為靜江軍節度使。曾受詔逮捕杜廷進等十九人。幹德六年遷殿前都指揮使,改領建武軍節度。後患病,皇上到其宅第看視。楊信說,自己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涕泗橫流。第二天楊信病卒,贈侍中。因楊信是一個忠臣,所以一直得到升遷。
他的兩個弟弟楊嗣和楊贊也得到皇上重用。
究竟哪個楊信是星宿命官呢?
六十甲子作為歷算,在中國古已有之。但六十甲子作為太歲命官,約摸始於宋代,但將同時代人作為神靈崇拜實屬罕見。漢代楊信民族氣節高於一切,宋代楊信只是忠臣,他只報君王不思民。據此,該是漢代的楊信為太歲更適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