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追完了《山海情》,很久沒追劇了,身體還真有點兒吃不消,因為又哭又笑的,情感也透支了。
網上對於《山海情》是好評如潮,導演和團隊以及過往作品免不了又被拿出來科普一番,作為孔笙導演的老粉絲,我們笑笑,看劇就好。
此劇的好,立意、題材、故事、團隊……無一不是恰到好處,多一分則用力過猛失之矯作,少一分則隔靴搔癢流於表面。甚至連播出時間,也是恰恰好,正值我們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內勝疫情外鬥美帝、士氣剛猛的關鍵時期。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但這一切,必須立足於兩個字——真實。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中華優秀兒女的努力拼搏,如果不是脫貧攻堅在決勝年如期取得那麼好的成果,再好的團隊也講不好再好的故事。
唯有真實,勝於一切雄辯。但真實,如果沒有總結沒有整理沒有宣傳,又怎能如此最大化地激勵人心呢?所以說,這個故事,非常的及時。
如果不是看了此劇,即使是身為福建人的我,也會有很多的不知道。
原來,多年以前聽友人說的「援寧一年歸來,此生再也不想吃馬鈴薯」並非誇張之詞;(劇中「頓頓洋芋洋芋還是洋芋」,「賣不出去的蘑菇也只是個帶把的洋芋」等臺詞,沒有親身經歷過,想必體會不深。)
原來,街上常常可見的寧夏特產店,他們的背後,還連帶著那麼多的家庭產業,我們原該多駐足;(看過了西海固地區風吹石頭跑的荒涼景象,就不要再惦念小時候愛喝的髮菜湯了,枸杞、葡萄酒、灘羊,才是更有營養符合環保的好東西啊。)
原來,小時候常聽的段子裡,我們閩南地區在全國各地跑的業務員,說著「同幾,你家的棉被騷(燒)不騷(燒)啊」,那是要頂著多大的風險在住店;(不但有露宿街頭的風險,還有被騷擾的風險啊,誰能知道,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壞心思,只是冷怕了,想知道旅館的棉被夠不夠暖和而已。沒有人知道我們福建人學習普通話比誰都努力,舌頭牙齒嘴唇齊齊上陣,還落了個發發發發的笑話,人們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很想說好普通話,天生沒有唇齒音的福建人,才會遇到花哈就害怕,一著急,就發發發上了。)
現在我才知道,那時候住完店,出去談生意的業務員,風險就更大了,儘管福建業務員們帶著十二萬分的誠意,但一口語音不標準語義更令人捉急的普通話,是很容易被看成騙子的;(劇中掛職的陳丁雙縣長,面對群情沸沸的金灘村(這村名好,習大大取的)村民,還能不怕死地說去福建打工只招女娃娃,不要男娃娃,他能不被打,全仗著馬德福護身啊。陳金山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組織語言,把話說得不那麼引人誤會呢?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因為從小沒那語言環境啊。)
現在我才知道,不要羨慕鍾南山去了廣東,袁隆平在湖南,原來在自家門口,就有同樣可親可愛的專家權威呀。(劇中的凌一農教授原型就是林佔禧教授,他身上有知識分子的純真與善良,更有屬於福建人的豪爽和好面子,他死撐著2元收菇和跟菇販子打架,真不能再真實了。2元收菇,不要非給凌教授拔高,凌教授真正巨大的貢獻,電視劇並沒有全表現出來,電視劇塑造的,是凌教授扶貧工作中作為「人」可愛真實的一面。)
現在我才真正地體會了,全國一盤棋,東西部協作,不止閩寧,不止粵桂,不止滬昆……有這樣可愛的國與民,100周年,是何等的有說服力!
志合者,山海不以為遠,劇終不是終點,前進的道路上,必將有各種新的困難,但凝聚力,是最重要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