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最被忽視的國產高分神作

2021-01-09 小悝說電影

2015年5月15日上映的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是在一所高校模擬法庭上,就社會上不久前發生的一起真實案件展開辯論的故事。

影片中90%以上的場景都發生在某高校的一個破舊倉庫內,主要演員來自於人藝與話劇演員。最終電影取得1391萬人民幣的票房,在豆瓣上拿下8.4的高分,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小眾高分佳作。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12 Angry Men》),並在原版的基礎上,在遵循原有的故事框架上,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編,加上所有演員均有豐富的舞臺劇經驗,在臺詞功底和演技方面十分優秀,使得電影僅僅依靠一個場景和12個演員互相飆戲,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十二公民》中,雖然故事的主線基本沿用了原版的《十二怒漢》,但由於國內並沒有陪審團制度,故而電影在進行本土化改編的同時,將電影的主題,從聚焦案件本身轉移到了對於偏見存在和偏見摒棄的理性探討,案件反而變成了這場討論中的配角。

同時,影片中的靈魂架構——12個陪審員,《十二公民》也做了很有野心的改變。12個角色分別有著12個身份,12個身份又對應著12個社會的階層。

因為電影中,角色塑造太過精準、十分經典,所以,任何觀眾都可以在電影的12個角色中,將自己身邊的人一一對應進去。

經典萬能的故事框架

原版的《十二怒漢》,節奏緊湊、故事引人,其縝密、理性的臺詞和劇本創作,使得這部影片成為了最為經典的法律電影之一。

並且《十二怒漢》這種將12個人放在一個單獨的場景裡,進行辯論,十分得想我們日常工作經常使用的頭腦風暴。這種討論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每個人的想法徹底激發出來。

所以《十二怒漢》的成功遠不止像人們展現出所謂陪審團的精髓和法律的公平正義,更重要的是,它創造出了一個萬能的故事框架,它可以將所有人們想要討論的東西裝進裡面,可以找到十分全面的12個代表性人物進行激烈的觀點碰撞。

也因此,《十二怒漢》經歷了多次的多國家的改編,每一次的故事改編,都能夠讓這個故事框架煥發新生。

《十二怒漢》作為原版,《十二怒漢》講述了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裡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十二怒漢》向觀眾展現了一場西法體系下的激烈討論,故事圍繞著案情的重要證據,逐步進行"無罪推定"。影片中,討論的結果直接關乎少年的生死,所以討論的進程也成為了觀眾眼中的焦點,從而製造了電影所必需的緊張感或者戲劇衝突。

電影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衝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向人們展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問題視角。當然,《十二怒漢》的電影主題,還是關於美國人對於生命和權利的思考,對生殺予奪權力的謹慎性和法律的嚴肅性的反思。

十二個人,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內,通過每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其所代表的社會群體,來集中表達,如何對生命展現出最高的尊重。而12個人,也正好讓所有人都產生了完美的代入感,這也是電影中,最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點。

《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

率先對《十二怒漢》進行改變的,是日本,但這一版也是最溫柔、最與眾不同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

為何這麼說?除了"溫柔"的名字以外,還有溫柔的故事。在其他的幾個版本中,都是從"有罪"開始,到"無罪"結束;而日版的,卻是直接從"無罪"開始,到"無罪"結束。這或許跟日本國民的追求團結有關,希望能夠表達出對生命更為溫柔的態度。

但也因為這種從一而終的"溫柔"氣質,包括12個角色的選擇,也並沒有其他幾個版本中,來的那麼具有衝突性和代表性,使得日版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失去了這種"頭腦風暴"模式下的爽快感。

日版的優點便是,在劇情的編排上,更加出色。即使突出"溫柔"這一特質,電影對於觀點的碰撞,也並不含糊。在接近2小時的電影場景中,角色們不停地提出懷疑、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接下來再推倒、懷疑、重來,這一過程比其他幾個版本來得更為曲折和細緻。

《十二怒漢:大審判》

2007年,在《十二怒漢》上映50周年之際,戰鬥民族俄羅斯人翻拍了《十二怒漢:大審判》,但讓人意外的是,外形粗獷的俄羅斯人,在電影中想要表達的主題,竟然是仁慈。

俄羅斯的這個版本,故事圍繞著一個車臣男孩展開,他涉嫌殺害自己身為俄羅斯軍官的繼父,《十二怒漢:大審判》不僅為陪審員們設定了不同的職業,還為他們設定了不同的種族,這個設定,特別有利於集中反映俄羅斯當時的社會問題。

與此同時,電影的討論內容也在原版《十二怒漢》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故事講述思路,即引入陪審員們背後的故事。這一思路也被中國版改編的《十二公民》所借鑑。

通過這部影片,俄羅斯向觀眾展現了他們在社會規則下對生命、對正義的思考,也表明了他們對俄羅斯豐富的民族性的自豪感、以及深深的憂慮感。

江淮晨報層如此評價:

"人們發掘了真相,卻無力面對真相;人們主持了正義,卻無力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這是俄版改編比美版更為深刻之處。"

十二個經典的角色設定

《十二公民》的優秀,除了原版故事框架的出彩以外,更在於電影對於12個陪審員的角色設定,這是整部電影的精髓所在。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角色背景的設定、人物形象的樹立,都與電影主題息息相關。

電影在本土化的時候,對角色十分用心地進行了選擇,12個角色,分別對應了12個社會中的身份,也分別對應了不同的時代。

與此同時,電影還花了大量的鏡頭,對焦了角色後面的故事,在推進電影故事不斷發展的時候,還企圖通過這些故事,去體現其所對應的身份。

1號陪審員,是全片中存在感較少的角色,其身份是法學院助教。在這場陪審中,是作為主席的身份出席的,其作用主要是組織其他11個家長,對案件進行討論,並把握討論的節奏。

在電影中,這個角色是最為遵守和捍衛討論規則的,可以說是規則的守門員,1號陪審員的這種表現出來的人物特點,以及其大學助教的"官方"身份,所象徵的社會角色相比不用多說,各位應該都明白。在這場討論中,他是"相信理性的證據和判斷"的,也依此來做出自己的選擇。

2號陪審員是大學教授,在電影中是作為一個老好人的角色存在的。無論是其作出"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基本都是出於不想搞事情的原因。雖然如此,但其所接受的教育,還是讓其在電影的後半程中,偏向了真理的那一邊。

3號陪審員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是電影中最為出彩的角色之一。因為其個人的生活經歷,一直對富二代少年存有偏見,所以整個討論中,他是最無視證據邏輯性的那一個。與其說他在對富二代少年作出"有罪"判決,倒不如說他一直在堅持他自身的"無罪"認定。

4號陪審員的身份是房地產商人,且與大學女生為情侶關係。這個身份和關係的設定,直擊目前社會中最讓人關注的焦點之一。

5號陪審員是電影中比較沉默的"混混"角色,這與其曾經含冤入獄有關。所以,出於感同身受、出於不願意冤枉一個好人,作出"無罪"的判決。

6號陪審員是一個醫生,出於他自身的職業素養,被8號陪審員尊重生命的態度感動,轉而作出"無罪"的判決。他代表的是大多數的中產階級,沒有明確的觀點,但是有自己的思維。

7號陪審員是大學裡開小賣部的老闆,遊走在各個角色之間,油嘴滑舌、看人臉色說話。生活在底層的他,生活壓力大,也具有嚴重的仇富心態。法律是否公平正義,似乎已經不在他的視角內。

8號陪審員,作為檢察官,是電影中的攪局者,也是從始至終堅持"無罪"的人,但他堅持"無罪",一是因為證據存在很多疑點,法律應該公正;二是他希望自己去做那個最不討好的攪局者,甘願做那個最不合時宜的逆行者,以便達到他普法的目的。

因此,他得到了網友的評價:

"理性的懷疑卻又不失堅持真理的勇氣和激情,引領著徘徊不前的人們,不斷探索前方的黑暗"。

9號陪審員是一個飽受世間的冷暖,卻始終存有溫度的老人。他懂得獨處老人的苦痛,懂得被人誤解的苦痛,所以第二次投票改為"無罪"。這位老人在經歷了世事多難之後,依舊錶現出更多的寬容與平靜。

10號陪審員是吃瓦片的老北京,也代表著社會中的"噴子",開地圖炮、劃分三六九等,都是他幹的事情。

11號陪審員的身份是大學的保安,同時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勵志形象代言人。在外務工、勤勤懇懇、盡職盡責。

12號陪審員則是保險銷售員,這個身份決定了他是最沒有主見的那一個,始終在"有罪"和"無罪"之間徘徊。整部電影中,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桌子面前聽其他人怎麼說。

這12個角色的身份和背後的故事,以及在電影中所做出的判斷,都十分符合《十二公民》這個電影名字,電影主創在竭盡所能,來找出最符合社會公民、普羅大眾的角色,創作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優秀的電影製作

《十二公民》的優秀,不僅僅在於原版電影所構建的優秀的故事框架,也不僅僅在於12個角色所具有的經典的代表性作用,更在於電影所展現出的優秀品質。

比如相較於原版而言,演員的出色演技、畫面色彩的運用以及電影所表現出來的主體,都是電影《十二公民》的加分項。

演員的出色發揮《十二怒漢》固然為《十二公民》搭建了一個十分完美的故事模板,但同樣也給《十二公民》留下來巨大的挑戰。因為電影90%以上的場景都發生在一個廢舊的倉庫裡面,這樣一個比較封閉狹小的環境,演員的演技至關重要。

在這種封閉單一的環境中,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整部電影中戲劇衝突的來源、是故事劇情的推動器、也是電影是否能夠吸引觀眾的關鍵。

電影《十二公民》的主要演員,全部擁有豐富的舞臺劇經驗,首先就在基本的臺詞功底和演技上,提供了保證。

比如電影中,戲份最足的3號陪審員和8號陪審員,同樣也是電影中最為出彩的兩個人。

3號陪審員,演員韓童生,可以說他在電影中的發揮,已經蓋過了同樣是主角的何冰。在電影中,他將一保溫杯茶葉泡一天的計程車司機演的惟妙惟肖。他與兒子充滿矛盾的過往,讓他成為了12個人當中,最堅持"有罪"判決的那個人。

他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也堅信道德約束大於法律約束,其一開始從自己感性的經歷出發,從一開始就認定大逆不道的富二代有罪,最終又在大家的討論中,掙扎著回歸理性,完成自我救贖。韓童生將這種轉變飾演得極賦感染力和張力。

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是一身正氣的檢察官。但他並沒有一開始就露出檢察官的身份,也沒有上來就大段大段的宣揚大道理。他的切入點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孩子,一個是"只是想討論討論"。從這兩個切入點,逐漸將眾人引入討論的話題之中。

在眾人還沒有進入到討論的氛圍中時,他很好的尋找到了一個眾人的共同關注點,此時的他是面帶一絲歉意和討好式的笑容的,因為此時只有他一個人選擇了"無罪",因為他此時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家長。

但何冰的表演是有層次的,尤其是其情緒爆發的那幾場戲,面部微表情和情緒渲染都特別到位。無論是向10號陪審員說明這個討論的必要性、討論一定要吹毛求疵,還是和3號陪審員逐步加深的對立矛盾,何冰都很好的詮釋了不同境遇下角色的選擇和立場。

畫面色彩的運用在《十二怒漢》之中,為了配合劇情需要,營造合適的劇情氛圍,導演在鏡頭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為了營造出封閉環境內,眾人討論陷入的"困境感",導演會隨著情節發展緩慢改變鏡頭(從正常範圍,慢慢進階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並且慢慢將鏡頭的視角越放越低,直到鏡頭低於水平視線三分之一甚至能夠拍到天花板,以創造一種幽閉恐懼症的感覺,一步步提升電影的張力。

而《十二公民》則在這一方面,沒有選擇照搬,而是別具一格地採用了畫面的光線、色調冷暖以及室外的天氣狀況等外部因素,來塑造和劇情相匹配的氣氛。

比如電影一開始到33十分鐘期間,電影的主體色調是正常的色調,這一段時間,也是電影的劇情鋪墊時間,交代主要故事情節以及劇情大致的脈絡。

直到電影33分鐘處,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因為無法說服眾人探討案件,所以提議在他棄權的情況下,採用不記名投票的方式,如果有一人投了"無罪",那麼討論繼續。可以說這是何冰做的一個交給命運的選擇。

在投票結果出來以前,電影的色調就已經漸漸轉為了暖色調,窗外還有陽光灑進來。這意味著希望,意味著還有人願意相信法律,願意尊重生命。

而隨著電影劇情漸入佳境,"有罪"和"無罪"的對立達到最為平衡、也最為激烈的6:6時,窗外開始電閃雷鳴、暴雨來襲,這也暗示著,電影的劇情將進入最為高潮的階段,也意味著12公民的觀點碰撞,將最為激烈。

電影的主題由於陪審員屬於西法這一特定的體系,所以《十二公民》的故事背景設定為一所法律高校為了考試所設定的模擬法庭。這一設定,雖然能夠讓電影繼續沿用12個陪審員這一經典的設定,但同時也削弱了這一設定下,故事的真實性,所帶來的刺激感和緊湊感。

因此《十二公民》無法像其他版本那樣,通過將案件的審判與嫌疑犯的生死聯繫起來以產生故事的戲劇衝突,轉而通過這種設定,將模擬法庭的討論緊緊地拴在了"我就是想討論討論"這一點上。

電影《十二公民》賦予了每一個陪審員最具有代表性的身份,並創造出與身份最匹配的經歷故事,這些故事和人物的經歷,都集中體現了每一個社會中的人,所帶有的固有的偏見。

何冰所飾演的8號陪審員,不僅僅是這場討論的攪局者,更是12個人心中偏見的攪局者。

"言無刀鋒,卻能殺人。"

這是電影旗幟鮮明的觀點,所以整部電影也就圍繞著"討論"本身進行。討論過程中,對理性證據和客觀事實的逐漸統一認知,也是電影中偏見逐漸消弭的過程。

《十二公民》是國內十分罕見的單一場景、僅僅依靠演員發揮撐起一部電影的作品,電影多表達的觀點,也同樣讓人深思。

儘管它還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廣為詬病的案件討論深度以及舞臺劇演員存在的許多與電影不匹配的站位和表情表演等問題,但依然無法掩飾其充滿光輝的一面。

相關焦點

  • 用一個場景就能打高分的電影,《12公民》,被忽視的國產高分神作
    現在拍攝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所以現在的電影基本上都會選擇非常多的取景地 ,好讓最後的電影效果能夠更加的出彩,可是這時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將所有的精彩內容全部凝聚到故事主體和劇情上面,反而忽視了取景的問題,比如說在2015年曾經上映的電影《12公民》,幾乎所有的場景都來自於一個破舊的倉庫中,連情景劇都不敢這麼拍(這也太省錢了吧)。
  • 《十二公民》今日公映 五大看點全面解析
    看點一:5月口碑上乘之作   犯罪懸疑巨製《十二公民》於今日全國上映,在影片先前的首映禮上,徐小平、張嘉佳、黃西等諸多業內外知名人士為影片聯名推薦,著名導演滕華濤說:「《十二公民》是大家在今年必須要去看的一部國產電影!」著名作家張嘉佳為電影發聲:「故事從頭到尾很精彩啊,每個人的心理過程和自身往事都有展現。」
  • 《十二公民》公映 五大看點解析「富二代殺人」
    看點一:5月最強口碑 被譽為「提前鎖定年度最佳國產片」     犯罪懸疑巨製《十二公民》在全國上映,在影片先前的首映禮上,徐小平、張嘉佳、黃西等諸多業內外知名人士為影片聯名推薦,著名導演滕華濤說:「《十二公民》是大家在今年必須要去看的一部國產電影!」
  • 眾議《十二公民》
    推崇者盛讚其為「年度國產最佳」,批判者則指責該片「借到神筆,卻無法力透紙背」,更有「法治精神」「公民意識」「經典文本本土化」「話劇式電影」等諸多關涉討論。《綜藝報》特邀數位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從不同角度對《十二公民》進行解讀,以期對行業有所啟發。
  • 《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是2015年上映的電影,由徐昂導演,何冰、韓童生等主演。
  • 國產好電影推薦:《十二公民》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內地佳片--《十二公民》,該片於2015年5月15日在內地上映,影片改編自1957年上映並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美國電影12怒漢。影片《十二公民》影片主要講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
  • 《湮滅》當之無愧的高分神作
    即使有那麼多的槽點 它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高分神作因為真正牛逼的點可以讓我忽視硬傷那就是 外星人侵入地球的新方式人類對於外星文明的嚮往與恐懼 催生著無數關於外星題材的電影 ET的時候 外星人起碼還是個人 第九區裡的外星人已經是像哥斯拉走錯片場了 降臨裡的外星人是一堆大腳 人類幻想中的外星人形象隨著我們科技的進步也在一點點進步
  • 《十二公民》不是一部合格的改編電影
    《十二公民》改編自西德尼呂美特的影史經典名作《十二怒漢》,原作一問世即震驚世界,先後有俄、日、美做了改編版本的拍攝,我國導演徐昂召集人藝十二位中生代藝人拍攝的《十二公民》是其改編序列裡最新作品。首先我以為電影作品的改編精神的繼承乃至發揚是最重要的。然而《十二公民》對《十二怒漢》來說,不僅不能說在精神有繼承和發揚,根本就是反動和背叛。《十二怒漢》首先講的是法律的程序正義。也就是說法庭上要辨別的只是證據的合法性以及以現有證據能否給被告定罪。並不需要追查出真兇是誰,甚至不需要證明被告並非真兇。
  • 豆瓣高分華語影片推薦第六彈,湄公河行動、十二公民和無間道
    《天堂回信 》這部電影是我到目前為止哭的最厲害的電影,每看必哭。我記得那個時候年紀很小,看後想要養一隻荷蘭豬,還跟別人說我最喜歡的動物是荷蘭豬。每次到電影院看,我都哭的天昏地暗,不知道是不是年紀的原因,前兩年又恰巧看到一次還是哭了。真的是很感人的電影。那時候很不喜歡電影裡面的媽媽。想要一個那樣的爺爺,我的爺爺從未給過我任何的關懷,對他的記憶只有每年過節的紅包。
  • 你所不知道的《十二公民》
    零宣傳,卻好評如潮其次是前期極弱的宣傳運營,讓它在大片雲集的5月顯得默默無聞。但是金子總會發光,電影上映以來,好評如潮。《十二公民》改編自影史經典《十二怒漢》,原版在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排行榜上高居前十,是舉世公認的影史不朽名作。根據其改編的美版、俄羅斯版、日本版都獲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版:《十二公民》2015年
  • 《十二公民》並非無可挑剔,但今年國產片就想推薦它!
    最近上映的幾部國產新片,就像幾條遊弋在巨鯨身邊的小魚,分一些殘羮而已。其中,《十二公民》顯得特別一些。這部小成本國產片雖然未有撼動市場的表現,但它引起不少影迷、影評人以及媒體的熱議。《十二公民》的主創團隊大多來自話劇界,導演徐昂此前的履歷都屬於話劇舞臺,他曾經的作品《喜劇的憂傷》贏得過很多讚譽。而《十二公民》作為徐昂的電影處女作,在去年的羅馬國際電影節上收穫最高獎「馬可·奧雷利奧獎」。
  • 從電影《十二公民》中,看中國的法治與人情
    ,1957年的美國電影12怒漢是十二公民的原版作品,少年殺父的案件,向觀眾展現了一場在西法體系框架下的激烈討論,這不但是最經典的法律電影,更是摒棄偏見理智思考的地方,12怒漢的故事圍繞著證據展開無罪推定,陪審團需要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是電影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少年最終是否會被送上電椅,會成為觀眾抓住不放的關注焦點,由此製造了電影的緊張感和懸疑性,它是一顆深水炸彈,隨時可能爆炸,並推薦出思維和智慧的水平
  • 《十二公民》:符號化的特質與道具的意象性設計
    195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法律電影之一,曾被世界各國翻拍成各種各樣的版本,包括電影和話劇。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因為《十二怒漢》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它放在哪個國家都適用。 電影就一樁司法案件的討論展開,十二個不同職業並互不相識的人組成陪審團,並對這起案件的嫌疑人是否有罪進行討論。
  • 電影十二公民什麼時候上映 演員表劇情簡介一覽
    面對目前許多國產片被吐槽「三觀盡毀」,《十二公民》作為一部具有國民氣質的法庭大戲,會為口碑岌岌可危的國產影片扳回一城。影片製片人王魯娜也表示,讓《十二公民》這種類型片完美兼顧藝術性,才是影片大獲成功的關鍵。
  • 《十二公民》首映禮 何冰現場解讀「言值爆表」
    《十二公民》於北京舉行了全國首映禮。著名導演滕華濤,著名作家張嘉佳到場支持電影,紛紛直言《十二公民》是本年度國產最佳。 知名華裔脫口秀笑星黃西走上紅毯並擔當特約主持,也將之後的首映禮打造成了一出笑點滿滿的「黃西脫口秀」,黃西更透漏了自己客串了電影《十二公民》,無奈最終電影成片自己的戲份被完全減掉,他調侃說「這肯定是電影獲獎無數的直接原因」。
  • 【國產懸疑巔峰系列】[豆瓣評分8.4][懸疑/劇情][十二公民]
    半個世紀過去,此片被多國多次翻拍,是IMDb Top10電影中拍攝時間最早的一部,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法庭電影。本片根據此經典影片《十二怒漢》改編而成。雖說改編,但說的卻完全是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影片中8號陪審員的一個異議引來一群人的圍攻,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兒」道出了中國老百姓的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有評論謂之中國版的人物怎麼看上去如此猥瑣?
  • 《十二公民》揭秘:你心中《隱秘的角落》,決定了你只能這樣做
    《隱秘的角落》憑藉短小精悍的劇集,環環相扣的劇情,老戲骨和小演員的默契配合,以及製作團隊的用心,將國產懸疑劇推向了一個高度。 有人說這是國產懸疑劇的登頂之作,豆瓣評分高達8.9分。儘管已經大結局,但討論的熱度依然不減,不虧是2020年夏天火爆全網的影視劇。
  • 電影《十二公民》豆瓣評分8.4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上映於2015年5月15日,是一部改編的很好的國產電影
  •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小成本電影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一張桌子,12把椅子,封閉式場景,靠的就是劇情引人入勝和老戲骨們的精彩演繹,但是在劇情方面,很多評論認為《十二公民》屬於照虎畫貓,我並不否認,在《十二怒漢》中,劇情設定為真實案件、真實法庭、真實陪審團,矛盾清晰明朗,而在《十二公民》中,是基於真實案件的大學補考課題,十二公民實則為十二位家長,與《十二怒漢》中所搭建的人物關係相比
  • 《十二怒漢》與《十二公民》:一個故事,兩種文化,不同觀感
    9號是位孱弱的老人,電影的幾次重要轉折點都是他推動的,在討論中他起到的重要作用沒有因為他的年紀而被忽視。3號是最固執的人,因為早年與兒子發生過爭吵,所以對被告持有偏見。他全程都在反對8號的懷疑,以至於只剩他一票支持「有罪」時,幾乎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