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城邊流水桃花過,窗外春風杜若香 。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北宋官宦門第為背景,高度還原宋朝生活。
這部劇中焚香、點茶、插花的情節,更是別有雅境,禁得住今人的細細品味。也是在那個年代,鬥茶成了一種浪漫的風潮,鬥茶無他法,點茶而已。
宋徽宗曾有詩描寫鬥茶:「上春精擇建溪芽,攜向雲窗力鬥茶。點處未榮分品格,捧甌相近比瓊花。」
詩中的」上春「即孟春,孟春即春季的第一個月。春茶因葉肉肥厚,滋味鮮爽,香氣強烈而備受推崇。
當然,春天也不只有春茶。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經歷了一個冬季的肅殺,迎來了春季蔬食的群魔亂舞。
「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這是朱自清對春的描述。
春節、元宵節已過,大地間回暖萬物復甦,有機會品嘗先生筆下描繪的吃「春」了。
(《春天情書》深津繪裡在電影裡,
談了一場網名「星星」與「春」的純愛)
《黃帝內經》提出,養生應當順應四時,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其實就是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養生。
(日本電影《小森林》裡吃貨少女的經驗:
用野菜涼拌、炸天婦羅味極佳)
營養學家根據春天的季節特點,總結出春天第一菜、春天第一果、春天第一粥、春天第一湯……
也是很神奇了,春天的蔬食竟然也還在爭第一?
所謂春天第一菜,即韭菜,中醫講究春夏補陽,而四季常青的韭菜又叫「起陽草」,以春天吃為最好。韭菜性溫,能補腎補陽。韭菜炒雞蛋是一道傳統的特色名菜,不少菜系中均有出現,其中以在魯菜最出名。
神仙姐姐劉亦菲更是把韭菜蛋花粥作為自己的保養絕招。
韭菜與雞蛋搭配熬粥食用可以驅除寒氣,溫暖身體,是初春的必備食物。
春天第一果即草莓,味道酸酸甜甜,香味沁人心脾,營養配比很合理。當然更重要的,是好吃啊。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食用有著旺盛生發力的綠色蔬菜,順應天時最養人,用菠菜等、生菜等做的青菜粥最為養人。
春季是五臟中肝氣生發的時節,因此吃穿住行都要順應天地萬物的欣欣向榮之勢,以滋肝養肝為主。養肝的湯品中以雞湯為最佳,
可是,春天的美味可不僅限於此,除了這些營養學家所謂的第一之外,南北方都有自己春天要吃的食物,來,往下看。
在北京地區,每年立春時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春餅、炒合菜。春餅若想好吃,必須得薄,輕薄如紙,還要有韌勁兒,把炒好的合菜往裡一卷,真是一張餅裹住整個春天。
吃春餅,也叫「咬春」。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清明時節,江南地區有食用青團的習俗。 艾草汁和糯米粉攪拌均勻,再包上不太甜的豆沙餡兒或者薺菜豆乾。青團散發著艾草清香,沒錯,是春天的味道了。
春天不吃鮮嫩的筍,總感覺錯過了整個春天,被稱為「山八珍」的筍,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
春筍和鮮、鹹五花肉片做的醃篤鮮,更是一絕。
醃篤鮮屬於江南地區特色菜餚,來源於徽菜,現已是上海本幫菜。口味鹹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清香脆嫩,鮮味濃厚。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文人的眼裡,蘇軾的這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是一首七言絕句。而在吃貨的眼中,這首詩提醒著他們,春天到了,該吃蔞蒿和蘆芽了。
今天首先要說的就是這蔞蒿,蔞蒿又名蘆蒿,古人就稱蘆蒿為春蔬之上品。
蘆蒿炒香乾是南京的一道名菜,屬金陵菜。外地人來南京,慕名要吃的就是蘆蒿炒香乾,產蘆蒿的地方很多,但都沒有南京人對待素菜的那份精細。南京人吃蘆蒿,一斤要掐掉8兩,單剩下一段乾乾淨淨、青青脆脆的蘆蒿杆兒尖。
蘆蒿炒香乾除了一點油、鹽,幾乎不加別的佐料,要的就是蘆蒿杆兒尖和香乾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食後唇頰格外清爽。
上面的蘆蒿講完了,我們得接著說蘆筍,詩中說的蘆芽,即蘆筍。蘆筍富含微生素、蛋白質等,有利尿、降血壓、擴張血管等作用。
蘆筍直接清炒著吃就行了,簡單的烹飪手法,足以展現它得美味。而清炒蘆筍是一道福建省傳統的地方名菜,屬於閩菜系。
魚腥草,應該是四川、雲南等地人民喜歡的春天食材了。雖然書面語稱之為魚腥草,但是川滇人民有著自己的稱呼。
」葉似蕎麥而肥「,被叫做」豬皮孔「。
」莖紫赤色「,被叫做」折耳根「。
魚腥草經常作為一種佐料,但是魚腥草作為一種菜的時候,也是十分美味的。涼拌折耳根,是多少川貴人民心中獨特的美味。
香椿是名副其實的「錯過要再等一年的」樹上鮮蔬,看著市場上一捆捆鮮嫩欲滴的香椿芽,真是令人食指大動!尤其是頭茬香椿,更是讓人的味蕾欲罷不能。
香椿有一個特點,和上面提到的魚腥草一樣,就是喜歡它的人特別地喜歡,不喜歡它的人完全接受不了,因為它的香味非常濃烈。
香椿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蔔素等,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並有潤滑肌膚的作用。
香椿炒雞蛋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此菜金黃翠綠相間,香椿味濃,味道香辣鮮美,具有滋補的功效。
最動人的,莫過於人世間的煙火氣。
本文圖片來自小紅書,大眾點評,微博等平臺,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