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朱德群,就沒有畫家吳冠中

2020-12-28 春綠潤境

作者:劉震風

今年是旅法藝術家朱德群誕辰100周年,恰巧去年也是吳冠中誕辰百年。對於這兩位藝術大師,許多人知道他們都畢業於杭州藝專,都留學法國,畫還都賣得很貴。但實際上,兩人的羈絆遠比這更深,甚至可以說,若不遇朱德群,就沒有畫家吳冠中。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數件朱德群珍藏的吳冠中畫作首現市場,像一個鉤子,牽引出兩位大師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一.相遇

多年以後,當吳冠中走下重返巴黎的飛機,一眼看到那闊別已久的高大身影時,準會想起朱德群帶他去參觀杭州藝專的那個遙遠的周日下午。

1936年夏天,杭州南星橋附近的一座軍營裡,幾百名十五六歲的學生正頂著烈日進行入學軍訓。個子矮小但一臉倔強的吳冠中排在隊尾,身材高大但純樸寬厚的朱德群站在排頭。他們一個來自江蘇宜興的水鄉,一個來自江蘇徐州的古鎮,一個學工科,一個讀藝術,雖然排頭和隊尾是距離最遠的,但每當首尾相接的時候,他們又是最近的。

杭州藝專時期的朱德群和吳冠中

兩位年輕人看上去是如此的不同,但終究是少年心性,每當排到一起的時候總有說不完的話。一來二去,兩位年輕人就混熟了。

軍訓之後,緊接著就是暑假,家境貧寒的吳冠中沒有回家,也留在學校的朱德群就邀請這位新朋友到國立藝專參觀遊玩。

杭州國立藝專是1928年由蔡元培創立,並由留法歸國的林風眠擔任校長的美術學校。藝專在當時極具前衛意識,教學思想與藝術主張完全自由,以林風眠提出的「介紹西方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為理念,網羅了吳大羽、劉開渠、潘天壽等名師授業,在民國時領藝術開放風氣之先。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簡稱「西湖藝專」孤山羅苑校舍,攝於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間

我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也許就像嬰兒睜眼初見的光景。」多年後吳冠中在他的自傳《我負丹青》中這樣寫道。

「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農家窮孩子,為了日後謀生好不容易考進了浙大高工的電機科。」

吳冠中當即決定棄工從藝,投考杭州藝專。這個決定很自然地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但吳冠中已打定主意,「寧可窮一輩子,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這人生的歧途,只朱德群一人支持吳冠中。朱德群更是自告奮勇地當起了吳冠中的「小先生」,在他的幫助下,吳冠中順利地考進了杭州藝專,雖然因轉專業讓他比朱德群低了一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課餘一起學習。

難怪吳冠中晚年總說:「若不遇朱德群,也就沒有畫家吳冠中。」

二.砥礪

頭兩年的藝專生活是幸福的,不斷有新人、新事令兩位年輕人心潮澎湃。當時國立藝專的教師中,以教油畫的吳大羽威望最高,不僅學問好,還長得靚、穿得帥,是學生心中的「男神」。朱德群對他的記憶是:「大黑邊的近視眼鏡、灰黑叉肩鬥篷大衣、瘦小的褲腳,走在教室地板上發出咚咚的聲音。」

杭州藝專時的核心人物林風眠(左一)、林文錚與吳大羽(右一)

吳老師對有天賦又用功的學生格外熱情,朱德群和吳冠中都常受他教導,而且他們每天都作伴去西湖邊寫生,一畫就是四五張,因為吳老師一天看不到他們的畫,就會很失落。就這樣,兩人畫遍了西湖的角角落落,無論春夏秋冬,濃妝淡抹總覺新穎。

可好景不長,1937年秋冬,由於日軍步步緊迫,杭州藝專奉命內遷,許多師生離開了學校。

吳冠中也準備回老家宜興去,又是朱德群的勸告讓他改變了主意。朱德群對他說:「已經學了這麼長時間,丟了太可惜。不管怎麼說,跟著學校走,總可以多學點,學一點是一點。」就這樣,二人和部分師生一起,踏上了漫漫西遷之路。

禍不單行,在輾轉江西、湖南、雲南和四川等地途中,吳冠中丟失了全部盤纏和學費,身無分文,多虧朱德群幫助,兩人也由同窗情誼變成流亡中的患難兄弟。最困難時,甚至沒錢和學生們搭夥做飯,只能幾人同煮稀飯餬口,整天處於半飢餓狀態。

吳冠中在陝西省華山寫生,1982年攝

雖然一路貧窮,但二人仍苦學不輟。吳冠中回憶,在昆明時,有一回校區防空警報響起,大家都上山躲避轟炸,他卻求管理員將他反鎖在圖書館中,只為臨摹《南畫大成》,還覺清淨自在。

1941年朱德群在四川青木關畢業後以優異成績留母校任助教,吳冠中在一年後畢業後任重慶大學建築系助教。相隔一條嘉陵江,來往不如以前方便,但兩件事仍緊緊聯繫著他們:一是尋找油畫材料,因當時材料奇缺;二是學習法文,想走前輩老師們的老路,到法國勤工儉學的夢始終未破滅。

三.歧路

有意思的是,畢業後最先踏上去巴黎朝聖之旅的,反而是起步更晚的吳冠中——1946年夏,他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教育部公派留學的名額,並在次年抵達法國,入讀巴黎產立高等美術學院。1948年,朱德群也離開了故鄉去遠行,但此程的目的地並非巴黎,而是臺北。

1947年,吳冠中負笈留學法國巴黎

在去巴黎前,吳冠中原本並不打算回國:「國內搞美術沒有出路,美術界的當權人物觀點又極保守,視西方現代藝術如毒蛇猛獸。因之我想在巴黎揚名,飛黃騰達。」可是等到1955年,終於攢夠學費的朱德群到巴黎滿世界尋找吳冠中時,卻沒能找到這位老友,因為他早在5年前便回國去了。

這這戲劇性的轉折,吳冠中曾在給恩師吳大羽的信中解釋:「祖國的苦難憔悴的人面都伸到我的桌前!我的父母、師友、鄰居、成千上萬的同胞都在睜著眼睛看我!我一想起自己在學習這類近乎變態性慾發洩的西洋現代藝術,今天這樣的一個我,應該更懂得補鞋匠工作的意義,因他的工作尚且與周圍的人們發生關聯。踏破鐵鞋無覓處,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趕快回去,從頭做起。」1950年,吳冠中歸國。朱德群卻繼承他的初衷,永遠留在了巴黎。

但離開巴黎時的吳冠中不會想到,逃離了一座圍城,等待他的又是另一座圍城。

朱德群《河岸》

1959年作,116 x 81cm,油畫畫布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

估價:1500萬-2500萬港幣

1960-70年代,朱德群已憑著抽象藝術在歐洲藝壇揚名,而「無論被驅在祖國的哪一角落」都「仍將愛惜那卑微的一份,仍願回來」的吳冠中,卻「歷經了快快活活地畫,到拘拘謹謹地畫,到戰戰兢兢地畫,到偷著畫,到不能畫,不配畫各個階段」,無可奈何地蹉跎了一個畫家最好的年華。

走上不同人生路的兩人,從此半生天各一方。

四.重逢

五十年代到1979年之間,北京和巴黎斷了民間鴻雁。吳冠中和朱德群在各自的戰場上奮力拼搏,忍受生活的磨難,尋求藝術的超脫。友誼則被埋在心裡,在「彼此的苦難時刻,雨雪霏霏總相憶」。

直到1979年,朱德群曾經的老師、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的劉開渠帶著一個雕塑代表團訪問法國,朱德群才和祖國重新聯繫上,並給吳冠中寄去一本他的畫冊。

朱德群《第312號構圖》

1969年作,200 x 200公分,油畫畫布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

估價:3700萬-4700萬港幣

闊別多年,朱德群的創作已轉向抽象,但輾轉收到畫冊的吳冠中一打開便感到是老友的音容風貌。「年輕的朋友分手後各在異地老成,再相見時在瞬間的驚訝後立即又認出其面部結構仍是故人骨格,且本性未移。誠實的藝術家是樹,自然成長的樹,銘刻著年輪的標誌。」

兩年後,吳冠中作為美術家代表出訪西非三國,歸途路經巴黎,三十年後重回這座曾經令他無比嚮往,卻最終逃離的藝術之都,也重逢了朱德群。只是再見時,鬢髮各已蒼。

在得到使館特許後,吳冠中住到了朱德群家。雖然在法國畫著抽象油畫,朱德群卻一直活得「很中國」:家中擺設是中式的,要孩子說漢語、每天寫書法、念唐詩宋詞。鄉音無改的兩人,徹夜長談四十年來彼此的路。路崎嶇,路曲折,甘苦有異同,而藝術中的探索卻異曲同工。刪去了抱頭痛哭,彼此將苦難藏在了心底,被藝術厚厚地覆蓋了。

吳冠中在巴黎與他的摯友朱德群和熊秉明會面。照片中的書法為朱德群所題寫,記錄了他們珍貴友誼的點點滴滴。蔡斯民1993年 攝於巴黎

在巴黎的三天,吳冠中仿佛脫籠之鳥,與朱德群一起看博物館、畫廊。兩人在杭州時幾乎每天一同看畫冊,品評作品,紙上談兵,如今一同細讀學生時代早就熟悉的大師們的原作,兩人觀點仍然非常非常接近。三十年後的巴黎,並未令吳冠中感到藝術主流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許多新人新作不熟悉,都聽朱德群講解,仿佛又成了吳冠中的「小先生」。

好友熊秉明也來陪吳冠中看畫、逛書店,還提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你當年不回去,必然亦走在無極和德群的道路上,今日後悔嗎?」吳搖頭:「我今日所感知的巴黎與三十年前的巴黎依舊依舊,三十年前的失落感也依舊依舊,這失落感恐來自故國農村,我的出生地,苦瓜家園。」

吳冠中《北國風光》

1973 年作,71.7 x 160cm,油畫木板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

估價待詢

三天黃金的時光匆匆流去,又是離別時。

朱德群趕到機場送別,還夾了一幅他的作品送吳冠中。何日得再見,兩人心裡都沒底,只能淚滴胸前,贈畫以當念想。

五.聚散

春到人間,歲月奔馳,此後朱德群多次返回祖國,吳冠中也多次到巴黎。兩人的情況也一年比一年好,朱德群創建了寬大理想的畫室,而吳冠中也從陋巷大雜院搬出,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闖作空間,他們的藝術開始被更多人們賞識、追捧。

1983年,吳冠中、朱德群和法國畫家吉諾到訪北京長城

理解,從西方到東方蔓延開來。

1989年春,吳冠中應日本西武之邀去巴黎作畫,偕老伴在巴黎住了一個月,這期間與朱德群接觸甚多,行程安排皆得其夫婦照拂,為答謝之,吳特意帶了一幅《重慶山城》至巴黎餽贈摯友。

山城重慶,是吳冠中的「第二故鄉」,那裡有他與朱德群的五年崢嶸回憶,還遇見了妻子朱碧琴,攜手一生。完成於1979年的《重慶山城》,是吳冠中首度以全景式構圖盡攬山城面貌之作,頗得吳冠中重視,完成後一直留付身邊十年。畫中所繪鱗次櫛比的房舍,總讓吳冠中「情思脈脈,年光倒流」,所以特地贈與朱德群,憶兩人共甘共苦的舊時光,朱德群也十分珍視之。

吳冠中《山城重慶》

設色紙本 鏡框 ,68.3 x 137.5cm,1979年作

朱德群珍藏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

估價:2200萬-3000萬港幣

1992年3月,吳冠中與朱德群於大英博物館

1992年3月,倫敦大英博物館首次為中國在世畫家辦展,推出「吳冠中:一個20世紀的中國畫家」,成為吳冠中人生的高光時刻之一。只是當國外重要評論家追問,倫敦是你回歐洲展出的首選之地嗎?仿佛一下切中吳冠中的要害。其實吳冠中更想展畫於巴黎,期望巴黎人能從他的畫中中聽到幾許鄉音。

「然而店大欺客,巴黎的重要博物館不會接受今天的我,我又不願到商業性畫廊展出」(吳冠中自傳語)。後來還是朱德群的介紹,使專門收藏東方藝術的市立塞紐齊博物館願舉辦吳冠中的個展。

1993年11月,吳冠中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舉行個展,朱德群(右一)、趙無極(右二)出席開幕禮

從規模名氣講,塞紐齊不及另一家東方藝術館吉美,但塞紐齊也是嚴肅的博物館,舉辦過張大千、林風眠、吳作人等中國當代藝術家展,吳冠中是第四個。為了這次衣錦還鄉,吳冠中精選61幅題材多樣之作品參展,大部份從未展出。

此次展覽反響不如大英之熱烈,但了卻了吳冠中一樁心事。為答謝朱德群鼎力襄助,特意請他從展品中選取作品留念,朱德群一眼相中一幅潑彩巨作《原始林》。該作是吳冠中1980年至貴州雷公山一帶寫生完成,歷時8年才全部的心血之作。畫中點、線,或流動、或跳躍,展示植物纏綿糾葛的運動軌跡,畫法邁入抽象之境,與朱德群之探求殊途同歸。

分頭奮進數十年,兩人終於在藝術頂峰相會。

吳冠中《原始林》

設色紙本 鏡框,95.4 x 178.4cm,1988年作

朱德群珍藏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

估價:2000萬-2500萬港幣

晚年的吳冠中和朱德群仍保持著親密的交往,如辦展事宜、或旅程安排,兩人皆不辭勞苦為對方張羅。吳冠中在給《朱德群傳》作序時回憶,2000年9月,朱德群到上海博物館舉辦個展,特地和吳冠中一道去了趟魯迅故居,那裡有他們的一段共同記憶: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先生在上海逝世時,我和德群正在杭州國立藝專上學,我在藝專宿舍閱報室讀到這震驚的消息,哭了。那時我們藝專同學整天沉浸在藝術的追求中,不問政事,但魯迅之死及以後的日軍侵華卻影響了我們這代年輕人的整個人生道路。」

2000年,吳冠中與朱德群於蘇州
2010年,吳冠中為朱德群中國美術館回顧展所書賀詞

10年後,2010年3月,朱德群在中國美術館辦展,吳冠中又來了,不僅帶著賀詞,還為觀眾不厭其煩地一幅幅講解朱德群的作品,興奮得像個孩子。由於身體原因,這次朱德群沒能來中國。3個月後,吳冠中去世。4年後,朱德群也走了。

人生短,藝術長。

兩人換了個地方重聚,好好敘敘久別的同學少年之情,如同在那年的國立藝專。

(本文作者劉震風,本文來源於雅昌藝術網,地址為https://news.artron.net/20200927/n1085236_3.html, 如有侵權,聯繫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如果吳冠中沒有認識他,或許我們就看不到這些大師佳作了
    如果吳冠中沒有在16歲那年認識摯友朱德群,或許,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這些名作了。吳冠中(1919-2010年),筆名「荼」,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讀完初中,他卻不願意進入師範部,改而投考浙江大學代辦省立工業職業學校的電機科,「卻不意將被命運之神引入迷茫的星空」——在暑假軍訓中,他認識了國立杭州藝專預科的朱德群,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一個星期天,他帶我參觀他們藝專。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也許就像嬰兒睜眼初見的光景。
  • 追憶朱德群藝術人生,紀錄片《朱德群》12月上海大劇院首映
    同樣,為紀念這個特殊年份,朱德群基金會拍攝了紀錄片《朱德群》,描繪藝術家的生平和他豐碩的作品。12月6日,《朱德群》將在上海大劇院的公眾開放日全國首映。 《復興的氣韻》 油畫:畫家和劇院結下不解之緣
  • 朱德群百年誕辰巡展明年啟動,紀錄片《朱德群》在滬首映
    朱德群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抽象藝術相結合,因自身獨特的風格備受讚譽。他將繪畫、音樂和詩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1997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是首位獲該項殊榮的法籍華裔藝術家。朱德群的朋友,詩人程抱一評價道:「朱德群是他這一代畫家中唯一一個在尋求兩種文化共生的過程中能達到如此深層程度的畫家。」
  • 看國內「第二代」油畫大家吳作人、吳冠中、董希文、艾中信等作品
    這裡綜合眾議,權且按照四代論進行學習,第一代的畫家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做了表述和作品展示,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今天我們來看受教於第一代的第二代油畫家,這些人成名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有吳作人、吳冠中、董希文、艾中信、羅工柳、胡一川、王式廓、趙無極、朱德群等。
  • 追憶藝術人生,紀錄片《朱德群》全國首映
    2020年是朱德群的百年誕辰,上海大劇院將位於5樓的畫廊重新裝修,安置《復興的氣韻》真跡及當年創作時的幾幅草稿小樣。同時,由朱德群基金會拍攝的一部追溯大師生平的紀錄片《朱德群》,也於12月6日在上海大劇院公眾開放日向電影及藝術愛好者進行全國首映。
  • 在上海大劇院延續藝術情緣,紀錄片《朱德群》全國首映
    同時,由朱德群基金會拍攝的一部追溯大師生平的紀錄片《朱德群》也於12月6日在上海大劇院的公眾開放日向電影及藝術愛好者進行全國首映。   2002年5月,83歲高齡的朱德群在老朋友吳冠中的陪同下,親身感受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新貌,並欣然接受邀約為上海大劇院度身創作一幅油畫巨作。
  • 吳冠中:風箏不斷線
    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吳冠中幼時的家庭並不富裕。到了晚年作為身價億萬聲望頗高的大師級人物,卻依然生活居住在簡陋的居民樓之中,相比他的同學趙無極的豪宅,他的屋子裡甚至連衛生間都沒有。以這樣的環境招待老同學,吳冠中在《我負丹青》自傳裡表示「有點尷尬」。
  • 巴渝育桃李,美譽冠中華
    ——吳冠中其人其畫 - China.org.cn
    讀完初中,吳冠中考上浙江大學代辦省立工業職業學校的電機科,一心想工業救國。在浙大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讀完一年,按照規定,全國大學和高中一年級學生須利用暑假集中軍訓3個月。吳冠中和國立杭州藝專預科的朱德群(後來成為法蘭西學院第一位華裔院士)被編在同一個連隊同一個班,二人一見如故,非常投緣。一個星期天,朱德群帶吳冠中參觀杭州藝專。
  • 畫家吳冠中作品收藏鑑定 吳冠中油畫拍賣成交價交易出售價格
    紫竹院公園建於1953年,佔地廣袤而植被豐富,更有遍植荷花的偌大池塘,每當盛夏之際,塘中繁花開遍,頗有杭州曲院風荷、甚至莫奈花園之氣息-杭州與法國,都是藝術家前半生醉心追求藝術之福地,可以想像吳冠中每當面對園內荷花荷葉,內心即不期然迴蕩起珍貴記憶,在作品中憶苦思甜;與此同時,荷花自古即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質量,乃文人士大夫理想人格之象徵,吳冠中畫荷花,亦明言是「柔美的花卻獨具烈性之風骨
  • 現代畫家吳冠中作品收藏行情價格 吳冠中作品鑑定拍賣
    吳冠中鍾愛水鄉景致,曾說:「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粉牆黛瓦和小橋流水成為他剖析與發揮形式美的重要題材,藝術家偕同妻子在1985年首次前往周莊,因讚嘆水鄉之美,先後發表過文章〈周莊眼中釘〉、〈周莊-魂兮不歸〉與〈古鎮的美與愁〉,可見吳冠中對於周莊的傾心喜愛,與所寄託的豐富情感。
  • 追憶藝術人生 紀錄片《朱德群》12月在滬首演
    ,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6日由朱德群基金會拍攝的一部追溯其生平的紀錄片《朱德群》在上海大劇院的公眾開放日向電影及藝術愛好者進行全國首映。朱德群的朋友,詩人兼散文、小說家程抱一(François Cheng)評價道:"朱德群是他這一代畫家中唯一一個在尋求兩種文化共生的過程中能達到如此深層程度的畫家。"  紀錄片《朱德群》由克裡斯託夫·豐塞卡(Christophe Fonseca)執導,奧德賽影業(Les Filmsde l'Odyssée)製作。
  • 《復興的氣韻》表達對故土的懷戀 紀錄片《朱德群》12月全國首演
    同時,由朱德群基金會拍攝的一部追溯大師生平的紀錄片《朱德群》也將於12月6日在上海大劇院的公眾開放日向電影及藝術愛好者進行全國首映。2002年5月,83歲高齡的朱德群在老友吳冠中的陪同下,親身感受了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新貌,並欣然接受邀約為上海大劇院度身創作一幅油畫巨作。
  • 我所認識的吳冠中 ——追憶吳冠中藝事
    不回來的話,他可以像趙無極、朱德群那樣在法國發展他的藝術事業。我是生長在馬來西亞的,當時對中國毫無印象,本可以不回來的。我們的回歸都是為了對新中國的信仰,對共產黨的信仰。有一天夜裡在老鄉家的土炕上,我和吳冠中談起我回國時的矛盾心情:「我在馬來西亞歸國前經常會做這樣的夢,上了回國的船在大海中飄泊,突然驚醒,發現幸好還在馬來西亞。」這引起了他的極大共鳴。
  • ...紀錄片《朱德群》紀念藝術大師百年誕辰,朱以峰:探索中法文化...
    這幅取名為《復興的氣韻》的抽象畫巨作,正是朱德群獻給上海大劇院建成5周年的賀禮。2002年5月,八旬高齡的朱德群在老朋友吳冠中的陪同下,感受了上海的新貌,創作期間時逢春天,朱德群便意圖用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風光般的詩意去捕捉春天的韻律,使這幅作品擁有更多的抒情氣質和旋律色彩。
  • 吳冠中:中國身價最高的畫家?卻是「窮」老頭,最愛種莊稼
    吳冠中,曾是我國身價最高的畫壇巨匠他的作品,多次以最新高價刷新在世畫家紀錄而他本人,卻淡泊名利素服,老鞋,大畫袋清瘦堅毅的老畫家不擔麼身價最高的虛名執著堅定走著自己的路在畫布上默默耕吳冠中《》,農村題材作品瓜藤之歌黃花唱清歌闊葉來相和枝枝蔓蔓做伴奏
  • 吳冠中語出驚人:藝術活動就跟妓院一樣
    吳冠中:全世界可能就中國有吧。國外協會也有很多,但它們都靠作品生存。美國不養畫家,法國只給一些有才華的窮畫家提供廉價畫室,而中國卻有這麼多養畫家的畫院,從中央到地方,養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雞。  記者:您為什麼對美協和畫院不滿?
  • 福布斯中國專訪|紀錄片《朱德群》紀念藝術大師百年誕辰,朱以峰:探索中法文化交織的詩意
    2002年5月,八旬高齡的朱德群在老朋友吳冠中的陪同下,感受了上海的新貌,創作期間時逢春天,朱德群便意圖用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風光般的詩意去捕捉春天的韻律,使這幅作品擁有更多的抒情氣質和旋律色彩。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復興的氣韻》這幅畫代表了朱先生對祖國的一首頌歌,是一種禮讚,這幅巨作是上海大劇院最珍貴的鎮院之寶。」
  • 趙無極吳冠中稱他為師傅,一幅畫賣800萬,卻鮮為人知
    一說到抽象派,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看不懂系列,抽象派是二十世紀在西方興起的藝術流派,可中國的抽象派,很多人可能並不了解,甚至當我說起吳大羽這個名字時,很多人會一臉疑惑的問:吳大羽是誰?這個問題恐怕只有長期關注中國美術史的專業學者才能講得明白。
  • 維港岸邊,屹立不倒的,還是吳冠中!|畫事
    而畫面焦點處則是五彩斑斕的民居,以彩色小色塊集中排布在群山之中,壯麗中不失生動明快。沒有繁複的細節,而能能將疊彩山的風光盡收眼底。如果說只能收藏一幅吳冠中的畫,那一定會考慮這件經歷磨難下創作,而又凝聚了他二十年心血的《桂林》。1972年,吳冠中還在河北獲鹿縣李村下放勞動,但節假日被允許作畫,因畫具不夠,只好買農村寫毛主席語錄的小黑板做成畫板,以農家柳條編成的糞筐做畫架,被戲稱為「糞筐畫家」。
  • 吳冠中:這幫流氓藝術家,我就是看不慣!
    美國並不供養畫家,法國也只是給一些貧苦的畫家提供廉價畫室,而中國卻有這麼多『養畫家的畫院,就好比養了一群雞,不下蛋。」 「美協機構很龐大,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術沒關係,他們靠國家的錢生存,再拿著這個牌子去抓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