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70後、80後、部分90初的兒童節畫風和現在的新時代不太一樣。那時候國內經濟還沒搞活,關於生活物質享受,總比現在差點意思。
▲兩個小男生在玩拍公仔紙的遊戲(網絡配圖)。小編記憶中大概是96年左右的一次兒童節。早上開大會,接著遊園闖關遊戲,人人有份的禮物是水果糖為主,遊戲獎勵的是鉛筆橡皮檫等文具。早上的活動結束後,下午就集體放假。平日在家要幹點家務活,這天兄弟姐妹幾人可以放飛自我,和村裡的小夥伴們廝混在一起,玩拍公仔紙、抓石頭、跳房子、跳皮筋等等遊戲,不到飯點,爸媽們基本都看不到我們的身影。
說到」拍公仔紙「,小編印象裡還記得,女孩子大部分買來欣賞和分享,男孩子主要還是用於各種樂趣玩法。前公仔紙時期主要是購買四大名著的人物風格,後公仔紙時期有武俠劇或動漫風格的,譬如:神鵰俠侶、聖鬥士、叮噹貓、奧特曼、等等。
▲五顏六色的公仔紙,滿滿的童年記憶(網絡配圖)。繼上次李豐晁先生分享了一篇關於兒時「食雪條」的文章後,今天他給我們帶來一篇關於「公仔紙」的文章。恰逢兒童節,老同學們不妨隨作者的記憶,一起回味下這款又「窮」又熱鬧的兒時遊戲,原來內含豐富的藝術價值。
推薦閱讀:
沙坪向陽冰室,一支雪條5分錢的回憶
作者:李豐晁
▲18個畫像,「大塊皮」的西遊記公仔紙。
提起公仔紙,我估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可謂無人不知,它是那個年代細路仔的主要玩具之一。 兒時玩樂—鬥拍公仔紙,也是當年細路仔們的一大樂趣,對此,筆者是有極其深刻的記憶和回味無窮的切身感受的!所謂公仔紙,就是在一張長方形的軟紙片上(比現在的A4紙略小),印上形神各異、五花八門、妙趣橫生的人物小畫像供兒童玩樂的一種玩具,它們大多取材於古典文學名著,如:三國、西遊、水滸、封神等裡面的人物形象,每個小畫像都是一個小方格一個小方格這樣排列的,便於細路仔們逐個剪下玩耍。記憶中兒時玩過的公仔紙主要有兩種規格:一種是25個畫像一版,分5行,每行5個畫像,當時這種公仔紙賣5分錢一張;另一種是18個畫像一版的,分3行,每行6個畫像,這種公仔紙的版面與25個一版的大小差不多,但畫像都比之要大,其人物形象印製得更為精美,更顯生動傳神,因此價錢也較25張一版的那種要貴,當時賣一毫子(一毛錢)一張。▲25個畫像,「小塊皮」的水滸公仔紙。▲18個畫像,「大塊皮」的水滸公仔紙。
上述兩種公仔紙中,前一種較普遍,後一種就相對少見些,到了「後公仔紙」時代,後一種就簡直見不到市面上有售賣的了。當年我是特別喜歡玩這種大公仔紙的,我們細路仔都稱之為「大塊皮」,除了因為它印製得更精美,還有一個原因是拿它拍公仔紙時,與那種「小塊皮」的對決,是特別容易贏的,可能是其面積大,容易蓋過小塊的那種公仔紙的緣故。 除上面所述的兩種主流公仔紙外,還有一種人物畫像要更小一點的,至於多少個人物一版我就記不清了,好像也是25個的吧,這種公仔紙我記得好像出過水滸題材的,當時賣4分錢一張。▲25個畫像,「小塊皮」的《李自成》公仔紙。前面提到,公仔紙大都取材於古典文學名著,而我是特別鍾情於那種「大塊皮」的公仔紙的。 印象中曾出過「大塊皮」的公仔紙題材有西遊、水滸、三國這三種,都屬於上乘之作。 而我對西遊記裡面的人物形象特別情有獨鍾!如: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吒三太子、託塔李天王、巨靈神、太上老君、觀音菩薩、二郎神、四大天王等。 曾記否,當年我跟阿嫲去沙坪趁墟,在馬騮仔街,見到一位老公公的攤檔有這種「大塊皮」的西遊記公仔紙賣時,真是神魂所往,點都要叫阿嫲買一張給我才肯走,初時阿嫲說我已經有很多公仔紙了,不買給我,於是我就死命賴著不走,而那位老公公也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幫著我對我阿嫲說「買張比佢啦!」,終於,阿嫲就買了一張比我。 哇! 當時細路仔嗰種喜悅之情,真是難以形容!▲18個畫像,「大塊皮」的西遊記公仔紙。
除了《西遊記》外,《水滸傳》的「大塊皮」公仔紙也印製得不錯,我對其中幾個人物形象也較為深刻,如:豹子頭林衝、沙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呼保義宋江、玉麒麟盧俊義、入雲龍公孫勝、大刀關勝等。 我還清楚記得當年非常鍾意用豹子頭林衝那張與別的細路哥拍,幾乎每拍必贏:他肩挑鋼槍,那槍上繫著一葫蘆,身上披著一披肩雪夜上梁山的情景已深深刻入我的腦海,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至於《三國演義》的那種「大塊皮」,相對於前面兩種出得更少,所以我對於其人物印象並不深刻。 其它的「小塊皮」公仔紙,當然也不乏印製精美的,但對我的吸引力就遠遜於那種「大塊皮」的公仔紙了。也曾記否,當年心中的一痛,就是我阿媽搶了我的公仔紙扔到火爐裡燒了,現在我也不記得當時是何事惹她生氣了,於是她就搶了我的公仔紙拿去燒了,那裡面可謂全部都是精品啊! 其中就有不少西遊和水滸題材的「大塊皮『』。 當時可能已經是後『』大塊皮」的公仔紙時代,後來我就竟再沒有能從沙坪買回這些公仔紙,嘆一句:可惜啊! 之後,我也曾想方設法,通過多方途徑零零星星收集回一些「大塊皮」的公仔紙,不過已是黃花落日,很多精品都已難尋了!記得我玩公仔紙一直玩到小學五年級(到小學四五年級那個時候已經不是拍公仔紙那種玩法了,而是拿來自己收藏),後來再大一點就全部給了我細佬,點知佢後來又將它們全部給了隔壁的細路哥,從此,我就與我童年一直心愛的公仔紙分別了,現在想來也覺可惜,如果現在能找回幾張收藏,慰藉一下當時的心情,未嘗不失為一種樂趣!▲25個畫像,「小塊皮」的說唐全傳公仔紙。
記憶中,我們那個年代的公仔紙玩法主要有五種,分別是:拍公仔紙、「焗」公仔紙、掟公仔紙、「飛」公仔紙和用撲克牌賭公仔紙。第一種玩法是拍公仔紙,它可謂公仔紙林林種種的玩法當中最普遍,最容易的一種了,其玩法是:兩個細路哥各拿著一張公仔紙,放在手掌上,各自將人物的方向正對對方,手對手一拍,兩隻公仔紙飄落地上並分開,底面朝天的算輸,三四歲的細路仔就識得呢種玩法。 如果兩隻公仔紙飄落在地時發生重疊,如下面那隻畫面朝上,上面的背面朝上,那就還沒分出輸贏。 這時候就要把兩隻疊著的公仔紙撿起來,用力往上一拋,讓它們再飄落地上,如果這時兩隻分開,畫面都同時朝上或朝下,那就平手,繼續拍,直到分出輸贏為止。至於誰來拋這兩隻公仔紙,我就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猜拳頭看誰贏就誰拋吧!第二種玩法是:雙方把相等數量的公仔紙(或幾隻,或十隻八隻不等)疊好,背面朝天放在桌子上,然後雙方猜拳頭,贏的就先開始,用手掌做成蓋狀在疊好的公仔紙上用力一吸,能夠翻過來的就算自己贏到了,翻多少贏多少。 我們把這種玩法稱之為「焗」公仔紙。 這種玩法一般是年齡稍大一點的細路哥玩的。 記得當年用這種玩法就經常「焗」到手疼。第三種玩法是掟公仔紙,具體玩法是:在一空地中間放一磚頭,然後幾個細路哥各出相等數量的公仔紙,疊好,放在一塊磚頭上,用一小瓦片壓住,然後離遠畫出一界線(大概四五米吧),在界線外輪流用手中的瓦片投擲向這疊公仔紙,能把上面的公仔紙打下來的就算贏,能打下多少就贏多少,一次全部打下那該次就全部贏了,再進行下一輪。 如果不小心自己的瓦片留在磚頭上了,那就要讓別的細路哥來「救」,即用他們的瓦片把留在上面的這塊瓦片打下來,成功後是要給一些公仔紙給「救」你的這個人的,至於給多少我就不記得了。 這種玩法的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就是贏到的公仔紙很多都血肉模糊,全是被瓦片打爛曬,但是細路仔有得玩就行,是不會考慮這些的。第四種玩法是「飛」公仔紙,具體玩法是:在地上劃一條界線,幾個細路仔站在界線上,分別把一張公仔紙夾在食指和中指中間,一起或輪流向前方把公仔紙飛出去,誰飛得遠,誰就贏。 當然,這種玩法的有利條件是那張公仔紙要新,夠直,否則是唔會飛得遠的。 我們當年也很喜歡這種玩法。第五種玩法,也是當年我認為最高層次的一種玩法就是用撲克牌賭公仔紙了,賭點數,賭五張牌等等,這種玩法一般是年齡稍大一些的細路哥玩嘅,10歲8歲的吧。 記得當時最流行的就是賭五張牌了,其時,我們村中就有兩個大細路哥,是賭牌能手,他們都比我們一班細路仔大幾年,基本逢賭必贏,當時他們就用這種玩法贏了不少公仔紙,所以當時還挺羨慕他們倆的。 想當年,在一破舊雜物屋裡,同村的成班細路仔圍埋一齊,賭十點半,五張牌,那場面真系熱鬧非凡,現在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比如說賭五張牌,有時手中的牌不好,就靠嚇,嚇到對方就贏了,不過我對這並不熟行,通常是拉著我的大細路仔夥伴一起玩,這種玩法的好處是一次能贏大量公仔紙,當然,不好的地方就是一次就輸掉大量的公仔紙甚至輸清光。贏了就開心到不得了,輸掉的就酸溜溜的.▲林衝繫著葫蘆的鋼槍。記得小時候玩公仔紙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對其中的人物或其使用的兵器甚是仰慕,一有機會還來個模仿。 比如說,看慣了觀音菩薩使用的羊脂玉淨瓶,就記在心中。 有一回到鎮裡玩,看見擺地攤的賣花瓶,其中有款手掌大的,十分歡喜,於是就買了回來,裝上水,那時正好是清明時節,就摘來幾枝柳絮,插在瓶中,就拿著去和夥伴們一起玩,還不時在他們面前「念咒」和「施展」「法術」,頗開心得意的! 此外,對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林衝繫著葫蘆的鋼槍和二郎神的兩刃三尖刀都十分喜歡,遺憾的是當時並不會模仿做他們的兵器來玩。俱往矣,憶童年樂趣! 玩公仔紙的年代已過去三十多年了,這種玩意也早已灰飛煙滅,現在三十歲以下的人士,恐怕都不知道什麼是「公仔紙」了,他們有他們這個年代的精彩玩意呢! 但是,普普通通的公仔紙,卻伴隨那個年代的我們渡過了難忘的童年! 有詩為證:情深一往話當年,爛漫天真無掛牽。最是難忘公仔紙,曾經伴我樂無眠!๑۩ﺴ ﺴ۩๑๑۩ﺴ ﺴ۩๑๑۩ﺴ ﺴ۩๑
記錄鶴山的人和事,讓我們的記憶永留存
如果喜歡,就掃一掃二維碼關注哦!臨走記得右下角[點在看]或者右上角[點擊分享],那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特別聲明】「兒時樂趣系列之-閒話公仔紙」圖文來自「李豐晁」,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全文由本平臺綜合原創撰寫和整理。文章僅作人文分享用途,網絡配圖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以便我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