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求生 甩掉品駿物流「包袱」 唯品會業績暴增背後的隱憂

2020-12-22 GPLP

作者:夏天

沒有一勞永逸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策略。

2020年3月5日,唯品會(VIPS.NYSE)公布了2019財年第四財季及全年業績報告,唯品會第四財季取得營業收入293.2億元,同比增長12.4%;非通用準則下歸屬於股東淨利潤19.3億元,同比增111.4%,淨利潤率達到6.6%。

另外,2019財年唯品會取得營業收入為929.9億元,同比增長10%;Non-GAAP下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利潤50.1億元,淨利潤率為5.4%。

表面上,唯品會業績表現不錯,但在業績暴增的背後,其實另有乾坤。

2019年11月25日,唯品會終止了自營快遞品駿的快遞業務,而這一直也是唯品會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品駿的運營成本逐年上升,在2019年的第三季度高達16.73億元,同比上漲了63.2%。

因此,不難理解唯品會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想要在電商江湖佔得一席之地。後來者拼多多早已超過400億美元市值,作為一家老牌電商巨頭,唯品會目前的市值水平還在百億美元的水平線之上下「掙扎」,這昭示的是資本市場對它的不看好,也預示了它未來在行業中想要再次突圍的艱難。

更嚴重的是,不論是在平臺運營、消費者服務還是轉型方向上,唯品會近年來的表現都說不上太好,這讓唯品會的日子始終不太好過。

定位高端品類單一,增速下滑跌落「神壇」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唯品會並沒有準備妥當就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

2012年,唯品會赴紐交所上市之後,迎來股價高速增長,市值飆升至150億美元,一度被業界稱之為「妖股」,這也是唯品會的高光時刻。

從2017年第一財季到2019年第一財季,唯品會營收同比增速從31.1%持續下降至7.3%,2019年第二財季雖然略有回升至9.7%,卻仍未突破個位數增長的尷尬,整體正在失去高速增長的勢頭。

此外,唯品會儘管營收增速保持著27個季度增長,但仍然處於個位數的低點,2019年9.7%的增長,比起2015年74%的增長、2016年40%的增長、2018年15.9%的增長,都差距甚大。

而唯品會業績的持續下滑,與其自身定位分不開。唯品會品牌的定位高端,自覺地對消費者進行了劃分,其客戶群體相對局限,市場空間並不廣闊。雖然唯品會也曾位居電商老三,但平臺品類過於單一,並不符合電商的全市場主流發展道路。

另外,唯品會這種只做精品的企業,一定程度上和傳統企業一樣,都太過於依賴固定的客戶群體,依靠口碑來維持用戶活躍度。

與此同時,電商裡殺出了的「拼多多」,掀起了一股市場下沉風,唯品會定位於一、二線城市,對於突如其來的市場下沉,一時難以適應,再加上其品牌產品也存在「正品」問題,很快被其他的電商超越,從電商神壇跌落。

唯品會的跌落,是腹背受敵所致,但究其根本,就是對於市場的把握不夠敏感和其自身品牌帶來的局限所致。

多方試錯,節節敗退

業績持續下滑、慢慢被邊緣化,唯品會與阿里、拼多多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為了改變頹勢,唯品會走上了轉型「試錯」之路。2018年,唯品會宣布重回「特賣」戰略,試圖進一步強化線上線下的特賣生態體系。

早年間,投資人對唯品會最多的說法是「線上的奧特萊斯」。當線上流量紅利殆盡後,為了開拓流量和完善生態,2019年7月,唯品會花29億元收購了杉杉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全部股份,這是一家目前擁有5家線下奧特萊斯廣場的連鎖品牌。

29億元的收購價格幾乎是唯品會兩年利潤的總和。一場輝煌的「線上的奧特萊斯」收購杉杉集團,擴張奧特萊斯業務。

但是,對於從線上發家的唯品會來說,並沒有線下門店的管理經驗,唯品會曾在2018年的年報中其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我們可能缺少線下門店的管理經驗,可能無法為線下門店找到合適的地點,加上開線下店需要大量資金,可能無法在短期內從線下業務中產生的利潤來彌補相關的成本。

而這大舉收購帶來的利潤也實屬微薄。據2019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唯品會產品的網上折扣銷售收入為184.77億元,而其他收入只有11.36億元。其中,唯品會旗下奧特萊斯在第三財季實現淨收入約7000萬元,佔總收入的0.4%,而在服裝品類中貢獻了僅9%的增速,貢獻了約800萬元的淨利潤,佔淨利潤比重為0.7%。

事實上,在重回「特賣」戰略前,唯品會已經走了很多彎路,並且都一一潰敗而歸。

據GPLP犀牛財經了解,早在2016年底,唯品會試圖尋找更多的風口,率先推出」唯品金融「,2017年唯品會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帶來2.5億元淨收入,但壞帳達1.2億元。

2017年10月,唯品會試水新零售風口,在廣州開設首家生鮮社區店「品駿生活」,最後以開店不足20家而告終。

當唯品會重回電商行列時,這一賽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綜合類電商和平臺電商不斷發展壯大,兩者重壓之下,精品類電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唯品會有沒有可能如聚美優品一樣,營利收入逐漸下降,被生生擠下電商的舞臺呢?

花錢買用戶費用激增,重歸「特賣」大旗前路漫漫

唯品會的財報表明,至今仍然沒有脫離「花錢買用戶」的困境。

2019年第三財季的財報顯示,唯品會活躍用戶增長了21%,總訂單數量為1.276億份,比2018年同期的9570萬份增加33%;而此時,唯品會的營銷費用也同比增長24.7%。

到了第四財季,營銷費用佔總淨收入的百分比從2018年的4.3%降至3.2%,另外,活躍用戶也同比增長了19%,但是這並代表其電商收入提高了。

2019年的「雙11」,唯品會表現尷尬,截至11月12日中午12點,訂單量突破2000萬單,與天貓總營業額超過2684億元、京東累計下單金額超2044億元相比,唯品會沒有公布營業額,難免過於含蓄。

如今,回到原點的唯品會累計與3萬家國內外品牌達成合作,還要借勢騰訊和京東來進一步打通人、貨、場的關係,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打造更豐富的流量矩陣;同時借鑑了亞馬遜和Costco的會員制邏輯,試圖在銷售前端降低售價、在物流方面提升由貨到人的效率,以提高用戶粘性與活躍度。

重新回到「特賣」旗幟,領唯品會在刀劍無影的電商戰場上生存並壯大嗎?畢竟商品都不是自家的,去哪裡特賣都是賣。

相關焦點

  • 唯品會Q4淨營收293億背後:活躍用戶同增19% 終止品駿快遞更節流
    而從業績報顯示,除了連續29個季度保持盈利的財務和經營業績,唯品會董事長兼執行長沈亞還著重強調了,唯品會活躍用戶總數在2019年第四季度呈現了同比19%的增長勢頭,這使得唯品會2019年全年活躍用戶總數達到6900萬。
  • 快遞行業競爭激烈,唯品會宣布中斷與品駿快遞的合作
    同時對於快遞行業來說,也有著不小的促進作用,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有一些本來有很大發展前景的快遞企業,現在的處境也十分的艱難,唯品會我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618購物節剛剛結束沒幾天,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還沉浸在,瘋狂購物的喜悅中難以自拔,這個購物節是由京東開創的,和天貓的雙11一樣,都是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去吸引人們的眼球,對於唯品會來說,大品牌的折扣,作為它的絕對優勢,成功的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對於京東來說,他現在可以和淘寶比肩,絕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有自己獨有的物流供給體系,加上本身是他自己經營,所以就把很多人在購物之後
  • 周杰倫出任唯品會CJO——首席驚喜官是什麼鬼?
    2008年12月,唯品會網站上線,最初唯品會是一家售賣奢侈品的電商網站,隨後因業績不理想轉變業務模式,定位為「精選品牌+深度折扣+限時限量」的特賣搶購模式。據唯品會透露,如今公司已經與13000多家品牌商合作,其中1600餘家為獨家合作,涵蓋服裝、鞋包、美妝、母嬰、家居等主要品類。
  • 康尼機電:併購爆雷 「斷臂求生」
    巨雷當頭,康尼機電一邊擺出無辜姿態,一邊試圖「斷臂求生」,結果如何,引人關注。併購受牽連月12日晚間,康尼機電發布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和《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的公告。斥資34億元收購的龍昕科技,在2017年收購首年取得了不錯成績,以2.41億元的扣非淨利潤,成功完成承諾業績。然而,該起收購案隨即發生巨大轉折。康尼機電稱,2018年,龍昕科技原實際控制人廖良茂擅自以龍昕科技名義進行違規借款、擔保和存單質押,龍昕科技幾乎所有銀行帳戶被凍結,資金鍊斷裂,龍昕科技部分供應商停止供貨,客戶訂單大幅萎縮。
  • 唯品會CEO解讀業績:疫情利好持續全年,客單價可能繼續下滑
    第一季度,唯品會淨營收18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1.7%,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間多個非必需品類商品的消費需求疲軟,物流服務延遲,以及供應鏈反應緩慢。 財報發布後,唯品會管理層召開分析師電話會議,解讀財報、回答外界提問。 唯品會Q1業績會要點 ——5月以來業務全面復甦;營銷費用已恢復正常水平,6月將投入更多促銷費用。
  • 消金牌照難成唯品會的「還魂丹」
    消金救贖唯品會? 「電商系」消金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擁有真實的消費場景,有了場景就掌握了交易商品、金額、物流、還款渠道等重要信息,因此大多數電商平臺都希望拿到一塊消金牌照。在資金成本、風險等級相對可控的情況下,做大體系內放貸規模,同時更有機會碰觸外部市場。
  • 唯品會竟然比拼多多還賺錢?
    入局品牌團購的大廠實在不少:在天貓,品牌官方旗艦店處理尾貨,不過是一個階段性促銷活動;拼多多從首頁的「斷碼清倉」入口開始下場品牌團購;京東陸續上線了「特價秒殺」「每日特價」「品牌閃購」等多項業務……大廠們的這些動作背後的邏輯
  • 「二選一」背後的秘密:唯品會為何緊張愛庫存?
    實則,唯品會強制商家二選一的背後,更是新老模式交替的恐懼與衝突。唯品會:曾經的輝煌與現今的焦慮成立12年的唯品會依靠特賣模式創造了諸多戰績。在淘寶、京東等幾個平臺激烈爭奪市場份額的時期,唯品會另闢蹊徑,通過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障在電商行業立足。
  • 主動變革的背後,蘑菇街有何「新」含義?
    唯品會,此前曾經多方出擊,從特賣轉型綜合電商,甚至探索金融和物流業務,形成電商、金融和物流的三駕馬車。但是,在去年大環境變化、業績遇困的情況下,唯品會主動求變,關停金融業務,剝離品駿快遞,在電商上也重回特賣業務。如唯品會董事長兼CEO沈亞所言:「唯品會回歸『特賣』戰略,要做自己擅長的事。
  • 15年虧28億美元,阿迪達斯被迫「斷臂求生」
    運動鞋服的寒冬還未過去,阿迪達斯考慮「賣子求生」。之後銳步啟用了新的LOGO,定位在健身行列,終於在2019年初重新獲得利潤,業績也有了緩慢的增長。 銳步在2019年恢復了收入增長,主要受北美地區在2019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的推動。以歐元計算,2019年銳步的收入增長了4%,達到17.48億歐元。
  • 承包《三十而已》主角衣櫥,連「浪姐」也不放過,「豪橫」背後他有多焦慮?
    大幅燒錢砸燒廣告的背後,是唯品會的擴張欲望,更是新客增長焦慮。這家成立於2008年的垂直電商,靠賣庫存闖出一條道。但自2016年開始,它的月活用戶遭遇瓶頸,時漲時跌,每個季度都是過山車。今年一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為2960萬人,去年同期則為2970萬人——降了10萬。而它面臨的危險,或許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