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北京電視臺和騰訊視頻熱播的大型古裝電視劇《燕雲臺》,講述了大遼蕭太后一生的傳奇故事,也把一段人們比較陌生的遼代歷史生動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燕雲臺》中祥古山之變被刺殺的遼世宗耶律兀欲
遼朝是以契丹族為主、包括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契丹是中國的古老民族,其祖先為秦漢時期的東胡,《新唐書》記載,契丹屬於東胡種類,其祖先為匈奴所攻破,因退居鮮卑山而稱為鮮卑。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
《燕雲臺》中嗜酒亂殺無辜的遼穆宗耶律璟
遼朝在歷史上曾經強盛一時,鼎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拒馬河)。後來,遼朝因為內部分裂、政局動蕩,加上宋朝與金國結盟聯合夾擊,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遼國滅亡後,其殘餘勢力相繼建立過東遼和西遼,其中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的西遼勢力最強,曾一度擴張成為中亞強國。由於遼朝特別是西遼在中亞等地區的巨大影響,以至於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將契丹(遼朝)作為中國的代稱,至今俄語仍有這一詞彙。
《燕雲臺》表現的契丹歷史,正是在蕭太后帶領下遼朝走上鼎盛時期的那一段。當時年輕氣盛的宋太宗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後多次親率大軍北徵,但因宋朝吸取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教訓,採取了抑武揚文的政策,軍力實在太弱,幾次北徵大多被遼軍所擊敗。如公元979年宋太宗率軍徵服北漢後乘勢攻打幽州(今北京),結果在高粱河一戰中被契丹軍打敗,宋太宗受傷後乘驢車而逃。電視劇雖然沒有太多展示戰爭的殘酷場面,但也表現了韓德讓守城的艱難以及蕭燕燕親率大軍來解圍的情節。公元980年遼宋雙方互有攻伐,也互有勝負。公元986年宋太宗又指揮三路大軍北徵,結果戰場失利,導致全線崩潰。讀者熟知的楊家將故事中的楊繼業(楊業)就是在此役中被俘,最後絕食三日而死的。
《燕雲臺》中的大遼皇后蕭燕燕
公元1004年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在雙方勢均力敵難以取勝的情況下蕭燕燕主動求和,籤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這個條約的籤訂,為雙方帶來長達近120年的和平發展時期。有資料統計,在此期間為賀生辰、正旦、祭弔等活動遼宋雙方共遣使643次,因處理事端雙方遣使39次。這種消除爭端求和平、相互往來促發展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由於停戰休養生息,雙方的經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契丹出現了「遼海編戶數十萬,耕墾千餘裡」,「遼東農谷至是為盛」的景象。¹ 從近些年出土的契丹文物看,契丹貴族的服飾非常精美,大量使用金銀,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遼朝當時經濟文化發展、工藝水平精湛、國立強盛的狀況。
《燕雲臺》中的遼景宗耶律賢
《燕雲臺》表現的是1000多年前遼朝的歷史。大遼滅亡後,其主體民族契丹人也神秘地消失了。大遼的皇室墓葬遭到金人的報復性破壞而損毀殆盡,他們留下的散落的契丹文字也如天書一般使人難以辨認。面對如此生疏、冷僻、資料缺乏的題材,《燕雲臺》電視劇能表現的如此精彩動人,成功之處有很多,我覺得至少有幾下幾個方面。
一是尊重歷史而不是戲說歷史。古裝作品要把好還原歷史和表達現實追求的主流脈絡,首先要做到主要事實都有跡可循。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劇中表現的三十位角色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主要故事並非虛構,包括遼穆宗的殘暴統治和嗜酒殺人,蕭燕燕和韓德讓先有婚約後有與遼景宗的大婚,遼景宗去世後與韓德讓在情感和政治上相互扶持等在史書上都有記載。該劇是以遼朝的基本史實為基礎,從蕭燕燕和韓德讓的愛情故事切入,進而延展視野,通過生動的演繹還原了公元10世紀50年代至11世紀初葉中國北方遼朝統治地區的政治社會文化及改革與發展。通過講述古代故事,讓古裝傳奇劇正確地表達時下所需的正劇精神。
劇中人物韓德讓
二是堅持了正確的歷史觀和社會發展觀,肯定了遼朝的漢制改革,讚頌了相關歷史人物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等方面的歷史貢獻。對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如何表現,該劇把握的比較準確到位。過去,由於楊家將的故事深入人心,因此在大眾視覺中,蕭燕燕一直是個反派角色。該劇塑造了蕭太后的正面形象,這一顛覆性的改變,顯示了該劇作者和主創人員用當代國家觀念審視中華歷史的獨到眼光和魄力。因為中國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不論宋朝還是遼朝,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劇中人物:韓匡嗣(漢)、耶律虎古(契丹)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有一些以少數民族為主建立的政權,但許多都以華夏正統而自居,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如契丹人自詡為炎黃子孫,《遼史》說:「遼之先,出自炎帝 ² 」。他們自稱為「北朝」,稱宋朝為「南朝」,其中除了顯示雙方平等外,也有不外於中國的含義。因此,無論是哪個朝代的人,只要為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就值得人們懷念和稱讚。基於這一理念,該劇運用大歷史的敘述方式,正面講述了蕭燕燕許多力排排眾議推行漢制改革、不分民族重用漢人、推動遼朝社會發展等故事,反映了各民族都是中華一份子,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
三是表現了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情況。在當時遼朝統治的燕雲十六州,長期以來各民族混合雜居,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織在一起,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建有燕、趙等古國,就有華夏族以及後來的漢人長期在此居住。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唐代,都曾有內附的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遷居住這一帶。《後漢書》記載:東漢年間,「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至此漸眾 ³ 」。鮮卑的壯大,也包容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分,其中也包含漢人。對有功的漢臣,他們賜給契丹皇族姓氏,也等同視為契丹人。如韓德讓就被賜予契丹皇家耶律姓,名為耶律隆運。民族不是血緣集團,而是文化、政治認同的共同體。
劇中人物:蕭燕燕的大姐胡輦、二姐烏骨裡
由於各民族長期相互雜居,相互通婚也比較普遍,如劇中表示韓德讓的父親是漢人、母親是契丹人。由於漢文化先進,契丹也主動學習漢文化,包括儒家經典和典章制度。如遼太宗時,在上京設太學,學習儒家經典。遼世宗(也就是經超扮演的耶律賢)10歲能詩,作詩500餘首。當時各民族之間文化相互影響,觀念相互認同,以至於後來的金朝和元朝,把這些地方的人不論哪個民族都通稱為漢人。蕭燕燕從小生活在幽州,耳濡目染,沒有太大的民族界限,她說,「我們同樣騎馬射獵,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只不過是民族不同而已,又有什麼分別呢?」「只要大遼興旺,你管他是哪裡人」等等。她大膽任用韓德讓這樣的漢族能人,與他們聯手推行漢制,不僅削弱了契丹貴族權力,也起到了漢與契丹一家,促進各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作用。
四是巧妙構思的敘事結構和戲劇衝突。觀看後細細品味,貫穿全劇有三條主要線索,一條是親情線,由於政治聯姻的結果,蕭思溫的三個女兒胡輦、烏骨裡、燕燕分別嫁給了「橫帳三房」的三位王位競爭者耶律賢、罨撒葛、耶律喜隱。宮廷內外激烈的政治爭鬥,使他們姐妹三人經常陷於維繫姐妹親情和支持丈夫上位的糾葛之中。另一條是愛情線。蕭燕燕與韓德讓青梅竹馬,但在臨近舉行婚禮的時候,由於政治需要被迫嫁給了後來的遼景宗耶律賢。她與韓德讓之間沒有越軌行為,但也藕斷絲連。在遼景宗去世後,她重用韓德讓輔助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和執政。還有一條是國家線。如圍繞王位繼承的政治鬥爭,除了權力爭奪外,還隱含著治國理念的不同。一方是以耶律賢、蕭燕燕為代表的改革派,主張學習漢文化、推行漢制、推動民族融合。另一方是以李胡、罨撒葛等為代表的守舊派,主張不變祖制,保護契丹貴族既得利益。鬥爭的結果,自然是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邪惡。非常具有戲劇性的是,命運把蕭燕燕姐妹三人都推到了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在涉及個人情感的親情、愛情和涉及家庭與國家發展的政治鬥爭中,蕭燕燕以及蕭燕燕的父親蕭思溫都把大遼的長遠發展放在首位,因此有所犧牲也義無反顧。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新時代,這种放棄兒女情長,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是值得提倡的。
作者:王鐵志
參考文獻:
1.《遼史》,(元)脫脫等撰。
2.陳佳華、蔡家藝、莫俊卿、楊保隆著:《宋遼金時期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轉引自陳佳華等著:《宋遼金時期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頁。
2.《遼史》卷2《太祖紀下》。
3.《後漢書》卷90,《烏桓鮮卑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