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明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上海長徵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頸椎病又稱頸椎症候群,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症候群、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表現為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徵。
1、保護頸椎,枕頭多高最合適?
人的一生有1/3時間在睡眠中度過,枕頭可以說是相伴時間最長的一個夥伴。選用符合人體力學設計的枕頭不僅能夠保障高質量睡眠,而且關乎人生2/3時間工作、學習、生活的質量。此外,合適的枕頭高度也能讓你遠離頸椎病。人的脊柱從側面看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呈現「S」形的一個彎曲,其中頸椎由7塊椎骨構成,向前彎曲。人仰臥時,頸椎由於正常的生理前曲,和床面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枕頭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隙,並支撐頭部的重量;側臥時,肩部先與床面接觸,而頭頸部與肩部之間的高度差,也需要有一個東西來支撐,人才能安然入睡。因此,合適的枕頭高度就是為了使頸椎保持正常的彎曲,使人處於一種舒適的狀態。那麼多高的枕頭才合適呢?這和每個人的體型有關係:適宜的枕頭高度=(肩寬-頭寬)/ 2,這樣無論是仰臥還是側臥,均能給予頸肩部一個良好的支撐,有利於其在一個正常的生理曲度下得到休息。一般來說,枕高以10、15釐米較為合適,肩寬體胖者枕頭可略高一些,而瘦小的人則可稍低些。
2、手指麻木就一定是頸椎病嗎?
現在人們伏案工作的時間越來越多,就算休息時也有一大堆的「低頭族」,因此許多人自己或是身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頸椎病的患者。他們經常出現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其中又以手指麻木最為多見,因此許多人出現手指麻木時就擔心自己患上了頸椎病,但其實除了頸椎病外,還有許多疾病也會引起手指麻木的症狀,如:
1)腕管綜合症: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長時間的對於腕部使用不當或者是過度使用導致位於腕部的正中神經受到了卡壓,患者會出現大拇指這一側三個手指的麻木疼痛。
2)中風: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手指發麻的症狀。
3)糖尿病:如果引起周圍神經病變,則會出現手指麻木。
4)腕管症候群:主要是腕部受傷引起。
5)腦血栓:引起大腦的神經損傷導致手指尖麻木。
6)末梢神經炎:長期吸收消化功能差,營養不良,導致缺乏維生素B1,也會引起手指發麻。
7)類風溼性關節炎,手指發麻是早期的症狀之一
8)其他:慢性酒精中毒、心血管疾病、藥物或化學製劑引起的麻木等
總而言之,很多疾病都會引起手指麻木。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應該首先到醫院的脊柱外科進行專業、全面的檢查。不要疏忽大意,而耽誤了治療。
3、頭暈、頸痛,就能診斷頸椎病嗎?
除了手指麻木外,頭暈和頸痛也是頸椎病常見症狀,但想要單單通過頭暈和頸痛來診斷頸椎病是不可取的。診斷頸椎病必須要符合以下3個條件:① 頸椎必須有退行性改變;②有相應的臨床表現;③臨床表現必須和影像學上所見相符合。可以看到,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只是診斷中的一點,只通過臨床表現來診斷往往會出現誤診的情況。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變,其本身或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並引起各種症狀和體徵的頸椎退變性疾病。根據頸椎間盤退變突出及增生骨贅累及周圍組織及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等幾種類型。椎動脈型及交感型頸椎病則為椎動脈受壓或周壁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多表現為頸痛伴頭暈、眩量,發作與頸部旋轉有直接關係,並多伴有交感神經功能紊亂表現。但頭暈會在各種全身疾病中出現,並不是頸椎病的獨特表現。一項大型臨床調查顯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中樞性前庭疾病、前庭性偏頭痛、梅尼埃病等是引起眩暈的主要病因。頸椎病幾乎不會導致單純的頭暈或眩暈。
年輕患者單純頸疼多因為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勢導致,可能是頸部肌肉或筋膜勞損表現,老年患者則需考慮骨質疏鬆症等。其他相關疾病包括頸脊柱、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頸部肌張力障礙等,均需通過專科醫生進行仔細體格檢查及核磁共振、骨密度等相關檢查與頸椎病進行鑑別。
4、頸椎病沒控制好,會出現什麼症狀?
頸椎病初期的病變多為頸部肌肉關節的嚴重,此時經常表現為頸部酸痛不舒服,這是症狀其實是比較輕的,因為病變多發生在肌肉、韌帶或者椎間盤等地方。但如果對頸椎病不加重視,疾病進一步進展,則會使得炎症累及神經,或者增生/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造成神經根型頸椎病。這是臨床表現會加重,經常表現為手指、手臂疼痛和麻木,出現症狀的部位主要與壓迫的神經是那一根有關,因為手上不同部位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
另一種嚴重的情況是脊髓型頸椎病,此類型的特點是骨贅或者椎間盤突出,壓迫頸椎區域的脊髓,即脊髓受到壓迫。由於脊髓是重要的反射中樞,因此受壓迫後的病人臨床表現更為嚴重,壓迫了感覺神經,會出現疼痛、麻木、冷暖不知、走路不穩;壓迫了運動神經,會出現手腳無力、肌肉萎縮。其他還有可能出現:胸腹部束帶感、大小便異常等等。因此出現頸椎病一定要注意保護頸椎,積極治療,防止疾病進展。
5、肩膀疼痛到底是肩周炎還是頸椎病?
除了頸椎病外,肩周炎也是引起肩旁疼痛一個常見的病因。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俗稱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雖然兩者都會引起肩膀疼痛,但是我們還是有辦法將兩者區分開的:
1)判斷肩關節活動範圍:頸椎病導致的肩痛,其真正病變位於頸椎椎管內,只是主觀上感覺肩痛,但是肩關節活動範圍正常而靈活,甚至當肩關節上舉時因神經根張力減小,肩痛的症狀反而會減輕。肩周炎則不然,關節活動嚴重受限,輕微的改變關節位置就會誘發劇烈疼痛。兩者不同。
2)是否有壓痛:頸椎病的肩痛用力按壓肩關節周圍時,不會誘發疼痛,患者反而覺得舒服和疼痛減輕。但是活動頸椎時經常會加重肩痛,或者向遠端牽拉側上肢時也會加重肩痛。肩周炎的肩痛是因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局部發炎,按壓時會誘發嚴重疼痛。
3)伴隨症狀:頸椎病的肩痛,往往伴有頸部疼痛、上肢串痛、上肢及手部的麻木,有時還會有頭暈、眼花、胸悶等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症狀。
4)年齡:由於低頭族的年輕化,20-30歲就會患有頸椎病,出現肩痛。也就是年輕人的肩痛,大部分都是頸椎病導致的。而肩周炎往往在50歲左右發作,40歲之前非常罕見。不過年齡不是絕對因素,只能參考。
以上只是一些鑑別的小技巧,想要完全確診,還是推薦大家去醫院進行更專業的檢查。
6、平時如何自查頸椎健康狀況?青少年會得頸椎病嗎?
雖然我們對頸椎病都不陌生,但鮮少有人會特別在意。一般可以忍受的腰背不適,為了不耽誤時間就當做小事算了。可頸椎病拖嚴重了,噁心頭痛,甚至會肌肉萎縮,不介入治療,可能上身癱瘓。頸椎病初期,我們可以自己檢查是否有患此病。1)檢查頸部活動度:左右轉動頭部,看看頸部是否會出現酸痛現象。如果出現疼痛感,則說明活動度不夠,脖子僵硬;2)檢查頸椎出毛病的部位:稍微低下頭,用手按壓頸椎和左右兩側部位,如果出現痛感,或是感受到硬塊,那這硬塊就是出毛病的部位;3)有沒有經常性頭暈頭痛;4)有沒有經常落枕;5)有沒有持續性頸肩部疼痛;6)有沒有腳麻手麻;7)有沒有感覺手腳力量下降,腳踩棉花感。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就要去做相關檢查了。
許多人都還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頸椎病多發於老年人,年輕人是不會得頸椎病的。在正常情況下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中老年人脊柱退變、椎間盤衰退,容易出現頸椎病。但隨著近年來,由於課業負擔重,和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玩手機,導致青少年患頸椎病的概率趨勢日趨增多。所以經常活動頭部,經常鍛鍊身體和避免長時間低頭對於青少年尤為重要。
7、頸椎病有哪些治療方法?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
1)藥物治療:可選擇性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
2)運動療法:蒼龜縮頸(如烏龜將頭頸縮回軀體一樣)。大鵬展翅(雙臂外展,雙手十指交叉,掌心扣於頭後部,肩臂向前下用力壓頭、頭項部用力後仰)。白鵝引頸(如天鵝伸展長頸吞食)。動作要緩慢,程度要到位,鍛鍊要持久。
3)牽引、按摩推拿治療: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
4)理療、熱敷等療法也具有一定作用。
除了非手術治療外,還有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頸椎病有兩方面的作用,一個是減壓,緩解症狀;二是穩定頸椎,防止復發。手術治療常用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具體內容在下面詳細介紹。
8、頸椎病的減壓手術是怎麼做的?手術時機如何選擇?
頸椎病的手術主要是通過手術擴大神經根管、橫突孔、椎間孔、椎管,解除或松解對神經、血管、頸髓等的刺激與壓迫;去除病變的推間盤、骨贅及過於肥厚或骨化的韌帶,以達到減壓,消除刺激、壓迫和粘連的目的,這就是頸椎病的減壓手術;此外,為了防止頸椎病的復發,有時候還需要椎間植骨,椎間植骨是為了恢復或增強頸椎的穩定性,恢復其生理曲線,或限制局部活動,防止進一步的脊髓、神經壓迫。
在手術時機方面,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手術時機也不同。對於脊髓型頸椎患者來說,因為這類病人隨著時間增加,脊髓損傷增加,將會影響療效,所以在沒有手術禁忌症的前提下應該儘早進行手術;對於頸型頸椎病患者、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和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治癒、自愈或顯著好轉。僅個別病人頸部表現獨特,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嚴重影響平常作業的,才需求思考手術。
9、頸椎病的顯微手術、開放手術和微創內鏡手術有何區別?
頸椎病的手術方式可分為傳統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而其中微創手術又包括顯微手術和微創內鏡手術。這三者根本的區別其實就在於手術使用的器械不同。傳統開放手術是在病人頸前或頸後開一道常常的口子,在肉眼觀察下對病變部位進行減壓和固定,進行手術治療。微創內鏡手術則是通過若干個皮膚通道或微小切口到站脊柱,利用光導纖維成像技術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術中醫生採用一個直徑7mm的工作套管直接到達頸椎椎板和小關節內緣,然後置入內窺鏡,在可視顯屏輔助下磨開一個小骨窗,顯露神經根、硬脊膜邊緣、椎間盤和突出的髓核,然後摘除突出的髓核,減壓松解神經根。顯微手術,即顯微鏡下頸椎前路手術,也就是說醫生在手術過程中通過一個放大5-10倍的顯微鏡去探查病變部位的結構,清楚地分辨壓迫神經的椎間盤、韌帶以及周圍需要保護的鄰近血管和神經,準確切除病變組織。三種手術方式各有各的優點,互為補充,微創手術對病人傷害小,但適應症較窄;傳統手術傷害大,但適應症較廣,因此不能一味採取某一種手術方式進行手術,只有適合自己的手術,才是最好的手術,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