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7日電 (王根華 陳靜)一根3公分長的鋼針,從黃先生的頸部「穿越」到達心臟。鋼針「旅程」整整遊歷了6個月,隨著心臟跳動,鋼針反覆、不斷地「戳」破周邊組織,引起心臟及隔肌破裂出血,導致急性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生命岌岌可危。
上海長徵醫院7日披露,該院手術室真實「上演」了 驚心動魄的場景:醫生們歷時3個多小時手術,將一根長3公分的鋼針從黃先生的心臟裡拔除,黃先生從死亡邊緣被拉了回來。
在該院心臟外科的病房內,黃先生在經歷了 「生死考量」後,奇蹟般的存活下來。握著王志農主任的手,黃先生哽咽地說:「感謝王志農主任的團隊對我生命的不放棄,救命之恩永遠忘不了……」
50歲的黃先生是安徽人,如今在上海務工。半年前,一次酒後不慎將2根長約3釐米鋼針分別插入自己的雙側頸部,其中右頸部的鋼針被自行取出後,而左邊的鋼針卻留在了體內。雖然當時沒有別的不舒服,但是危險卻一步步逼近了黃先生。3天前,黃先生突然出現胸部疼痛,無法緩解且逐漸加重,到上海某中心醫院就診,檢查結果顯示,心臟的右心室內有金屬密度影,伴心包積液。接診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並建議立即到上級醫院就診。
來到長徵醫院時,黃先生已神志淡漠,血壓下降,心跳高達每分鐘130次以上,伴有頻發性心臟異常搏動。患者的生命處在高度危險之中。而此時患者卻無家人陪同,手術費用也沒有落實。病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 「救人第一!」醫院立即打開綠色通道,以特殊、簡化程序,最快的時間進入搶救狀態。
當天,正值星期六,心臟外科、麻醉科、手術室、體外循環等科室的醫護人員接到通知後,放棄休息,立即從家裡趕到醫院,投入了與死神賽跑的行列。「迅速建立兩路靜脈通道,吸氧,急診化驗檢查,備血,心電圖,皮試……」
心臟外科王志農主任立即下達了一道道指令,血庫及時為患者預備必要的手術用血。急診的CT和三維心臟彩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心臟右心室部位有一枚細針樣的金屬異物,伴有心包積液」。一場與死神的搏鬥緊張地拉開了序幕。
人的心臟是在一個被稱為「心包」的密閉腔內跳動。心包腔中分泌有很少量的液體,起著潤滑作用,那裡的環境溫暖,而且相當寬敞,正常情況下心臟在裡面「非常安全、愜意」地跳動著。而這名患者的心臟外面的心包內已經積聚著許多鮮血和絮狀纖維組織,把心包腔撐脹得滿滿的,心臟被壓縮在一個十分狹小的空間裡,每一次的跳動都要付出巨大的能量。在這樣的壓迫下,心率會越來越快,而血壓卻會越來越低,這就是醫學上心臟急症——「急性心包填塞」。患者很快會因此出現循環衰竭,心臟驟停。因此,迅速診斷、及時手術、密切監護、精心救治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王志農主任很清楚,這名患者已出現急性心包填塞,麻醉風險很大。穿入心臟內的針樣異物,如不及時取出,金屬異物就會隨著心臟的跳動,埋入心肌內,日後不但取出極為困難,而且會種下嚴重心律失常的隱患;而異物一旦完全進入心腔,就可能引起心內重要結構(如心臟瓣膜)的割裂或感染,導致急性心衰;還可隨著血流進入肺動脈的人體重要部位,導致急性肺栓塞、肺部感染、大咯血等。而在跳動的心臟上取出「異物」,無異於在懸崖上「走鋼絲」。
面對罕見的病例、未知的病情,王志農迎難而上,快速與團隊成員制定手術預案,決定採用手術創傷相對較小的非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急診開胸手術。但這樣做,其風險很大,加上術中許多不確定因素的限制,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心血噴湧或者異物進入心肌甚至心腔……,後果不堪設想。
無影燈下,黃先生的胸骨被迅速打開。只見心包內有大量積血湧出,心臟表面有絮狀纖維組織附著,一根長3釐米鋼針直接穿透了心臟的右心室,心臟上有一個約0.5釐米破裂口,破裂處出血不止伴有心肌水腫;膈肌上還有兩處因針尖反覆不斷的切割導致的3釐米左右的撕裂口。治療團隊小心地吸盡了心包腔內的積血,隨心臟跳動的鋼針的尾部暴露出來了,在仔細探明鋼針的走向和周圍心肌組織的情形後,王主任果斷而迅速地拔出了這根穿透心臟的鋼針,並在砰砰跳動的心臟右心室破裂處,用特製的聚丙烯線小心翼翼地縫合了2個「荷包」縫線,安全、快速修補心臟,以及隔肌的撕裂口……。經過3個多小時的「開胸、探查、拔針、縫合、清洗、復位、固定」等手術步驟,黃先生終於闖過了「鬼門關」。那一刻,緊張、凝固的手術室的氣氛霎那間又流動了起來,大家懸著心終於放下了,黃先生得救了!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