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2020-12-20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兩個層次的理論。

萬有引力定律就像一個梯子的下面幾級,比較接地氣,指導了人類幾百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而廣義相對論是梯子的上面幾級,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但我們爬梯子必須先踩在下面幾級才能攀爬到上面。

因此牛頓的萬有引力為愛因斯坦的高層梯子奠定了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愛因斯坦的上層梯級就成了空中樓閣,虛無縹緲。

傳說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樹上的蘋果砸到頭上砸出來的,這當然是閒扯,但現在愛因斯坦發現了梯子的上面幾級,就能夠爬到樹上把蘋果摘下來,解剖蘋果發現了更深層次的秘密。

說白了,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比萬有引力定律站得更高,指導意義更深遠。

但牛頓的萬有引力這個基礎打得很牢很穩,至今依然閃爍著灼灼光芒。

萬有引力是迄今人類發現最基本的四種力中的一種力,也是最早發現的一種力。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其表達式為:F=GMm/r

式中,F表示萬有引力值,G為引力常數(6.67x10^-11N·m/kg),M和m為引力相互作用的大小物體,r為M和m的距離。

這個定律說明了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相互吸引的物體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兩個物體距離平方成反比。特別要說明的是,距離是指兩個物體質點的距離,而不是表面距離。

人們根據這個定律,能夠計算出地球等天體的引力,才能計算出環繞速度、脫離速度和逃逸速度,從而讓火箭能夠飛出地球大氣層,或環繞地球飛行,或飛往月球,或飛出地球引力圈甚至太陽的引力圈。

在地球上,環繞速度為每秒7.9公裡,脫離速度為每秒11.2公裡,逃逸速度為每秒16.7公裡。

所謂環繞速度就是一個與地球引力抗衡的速度,達到這個速度既逃脫不了地球引力,又不會被地球引力拉拽下來,就成為地球人造衛星。

因為引力隨著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衛星在不同的高度,所需的速度就不一樣,越高速度就越慢。

其關係式為:GM/r=v

式中,G為引力常數,M為地球質量,r為人造天體與地心的距離(軌道高度+地球半徑),v為速度。

脫離速度實際上就是地球的逃逸速度,在地球上發射飛船,只要達到了這個速度,就能夠逃離地球引力,飛往其他行星;而所謂逃逸速度,實際上是在地球上發射人造天體逃出太陽引力的速度。

太陽是個龐大的星球,在其表面的逃逸速度為617.7公裡/秒,但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在地球這個位置加上地球本身的公轉速度只需要46.7公裡/秒的速度,就能夠逃離它的引力,地球公轉速度為每秒約30公裡,因此利用這個動能,發射只需要增加16.7公裡就能夠逃離太陽系。

這就是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引申出來的三個宇宙速度。環繞速度被稱為第一宇宙速度,脫離速度被稱為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被稱為第三宇宙速度。

牛頓雖然聰明,對萬有引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悟出其根源。

這個萬有引力是怎麼產生的呢?其是怎麼出現的呢?牛頓往前再走一步,大概就沒愛因斯坦什麼事了。

當然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夠揭示出萬有引力的本質,也並非比牛頓聰明,而是經歷了幾百年一代代科學家的前赴後繼,已經得出了很多新的發現和理論。

愛因斯坦相對論成果,就是在學習總結前人的很多發現和理論基礎上得到升華的。

愛因斯坦的時空理論認為:質量才是引力的根源,凡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產生引力。小到一個原子,大到一個星球,都有萬有引力作用。

質量怎麼導致了引力呢?原來質量會對時空造成擾動,就像一個石頭丟進水裡,就會對周圍的水造成擾動。

看不見摸不著的時空就像水遍布宇宙的任何角落,所有的物質都在時空中存在和運行。

這些物質在時空中,質量越大,導致的擾動就越大。

這種擾動有點像漩渦或陷阱,每個大大小小的物質都會在自己周圍全方位造成漩渦或陷阱,質量越大,漩渦陷阱就越大越深。

物體靠近時就會相互掉進對方的陷阱,看起來就是兩個物體的相互吸引;小的物體經過大物體附近,就會掉進大物體的陷阱,看起來就是大物體對小物體吸引。

有人用繃緊的床單,上面放大大小小的球體,會把床單壓出一個個凹陷,兩個附近的球體就會滾到一起。這種質量與時空關係比喻有一定道理,但並非完全如此,還需要發揮全方位的空間想像力,才能夠理解。

這就是萬有引力的根源和本質~質量導致的時空彎曲。

時空彎曲效應與引力定律的結論是一致的,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但愛因斯坦的理論觸及了時空的根本,因此預言了很多現象,如時空彎曲、黑洞、引力透鏡、引力波等等,這些都被後來的科學觀測發現所證實。

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質量導致的時空彎曲,不僅僅會發生萬有引力現象,還會導致時間膨脹。

空間彎曲是萬有引力的根源,時空彎曲是時間膨脹的根源。

因此,愛因斯坦的發現不但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還在更高層次揭示了宇宙的本質。

這個本質就是在我們宇宙,時間、空間、物質是三位一體的,物質運動變化,必然帶來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在我們四維時空,空間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形式,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標記,它們都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三者相互相成缺一不可,與宇宙共存亡。

有了這個基本認識,宇宙中的一切變化都離不開這三位一體的相互作用,這就是相對論闡述的內容。

因此,相對論認為,時空是相對的,隨著物質運動變化,時空也會發生變化。

時空扭曲或彎曲,就是這種變化的表現。

導致時空變化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速度,一個是引力。

狹義相對論認為,速度會使時間變慢,空間變短,當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停止,空間為零。這就是速度的尺縮鍾慢效應,表達式為:t'=t/√[1-(v/c)]

式中,t'是速度時間膨脹效應值,t是低速系觀測者第一個時鐘時間記錄,v是第二個時鐘相對第一個時鐘的移動速度,c為光速。

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越大時間越慢,當引力達到極端時,空間無限彎曲(黑洞),時空消失。這就是引力的時間膨脹效應,表達式為:t'=t√(1-2GM/rc)

t』為引力時間膨脹效應值;t為低引力慣性系觀測者時間流逝值;G為引力常數;M為天體質量;r為天體半徑;c為光速。

上述公式說明速度和引力達到極限時,時空歸零了,在走向極端的過程中,時空會線性變化。

通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人們知道了一切事物不但受到萬有引力影響,還會受到時空膨脹的影響,這樣火箭飛上天就不光是要考慮三個宇宙速度了。

現代航天如果沒有相對論指導,發射的深空遠航飛船就會不知所蹤。

三個宇宙速度只能夠飛出地球,但要飛到那裡去,怎麼遙感和定位,就需要相對論來調整了。

比如GPS衛星定位系統,由於衛星在2萬公裡高空運行,引力比地球表面要小,時間就會快一些;而衛星又以每秒約4公裡速度運行,時間又相對比地表要慢一些。

根據測算,GPS導航衛星引力影響導致時鐘快了千億分之五十三,而速度導致的時間變慢為千億分之八,這樣裡外一折,衛星時鐘比地表時鐘快了千億分之四十五。

這個影響看起來很微小,我們上下班差這點時間根本感覺不到,但導航定位系統如果不按照相對論效應調校好天上與地面的時鐘,定位和導航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本來想開著個車導航去廣東,結果去了廣西。

根據相對論效應製作製作了一個修正程序,就能夠讓GPS衛星與地表時鐘一致,這樣才能夠使導航定位精準到位。

由此,人類在發射飛往遙遠空間的探測器和飛船時,根據飛行軌跡和途徑的天體,定位導航系統都要進行相對論調校,否則就無法到達遙遠的目標,甚至定位和通訊都無法進行。

因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是在牛頓經典力學上的修正和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

科學就是這樣站在一代代科學家的肩膀上,或者說在一代代科學家建造的梯級上攀升的,越攀越高,從刀耕火種的泥土的基礎上,現在已經小可窺夸克粒子的奧秘,大可觀星系天體之宏遠,下可達馬裡亞納海溝,上可踏月亮摘星星。

科學永遠在路上,科學家就是點亮路途的燈塔。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1919年兩支遠徵隊觀測日全食,證實了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
    有網友提了個怪問題,問:為什麼愛因斯坦認為萬有引力是不存在的?這是瞎說,是一個科盲的臆斷。萬有引力是目前科學認知的四種基本力之一,愛因斯坦這麼傻,會認為它不存在?那麼愛因斯坦在研究什麼?愛因斯坦只是對萬有引力怎麼來的進行了一個追根溯源,用場方程更精闢的解釋了萬有引力的本質,並且從動態方面糾正了牛頓經典力學的一些誤差,從而使人類認識更接近真是的世界而已。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述為:F=GMm/r。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
  •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更正確嗎?萬有引力理論是錯的嗎?
    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哪個更正確,目前來看顯然是相對論更為正確。我經常看到大家都堅持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沒有推翻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依然是正確的。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根基不一樣,不可能同時正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以平坦的絕對空間作為背景的,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以彎曲的時空作為背景的。
  • 什麼是重力?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萬有引力是什麼?每當在萬有引力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現,我們都會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世界。圖片:高空跳傘。引力是物理學中我們已知的四個力之一,但是我們對引力的理解在不斷地深化。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說,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發現引力到底是什麼。」愛因斯坦的革命引力跨越空間的秘密在200年後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揭開,他的廣義相對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描述了引力。牛頓認為引力是一個力,而愛因斯坦把它看做空間本身的彎曲。
  • 為什麼說「萬有引力」至今依然是個秘?
    自從1687年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到現在,已經有333年了。牛頓指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萬有引力定律」無可非議,但是其背後的物理學本質牛頓卻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萬有引力」作為一種常見的作用力,是什麼物質?
  • 牛頓、愛因斯坦早已解釋,時間是虛擬的!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前沒有時間可言。牛頓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他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全才」,牛頓提出的很多理論對後世的影響都很重大,牛頓曾經也對時間進行了闡釋。不過牛頓對時間的看法只是用以測量運動的時間是一種均勻流逝的「絕對時間」。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對時間有了全新的闡述,狹義相對論賦予時空新的概念,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文中提出了區別於牛頓時空觀的新的平直時空理論,提到了時間膨脹、長度收縮、橫向都卜勒效應、質速關係、質能關係等,這些理論都驗證了時間是相對的。
  • 藏文科普|萬有引力的「力」不是真正的力?
    撰文 / 徐海 楚婉苓 楊敏 公明提起萬有引力,人們總會想起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萬有引力全稱萬有引力定律,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它的提出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既解釋了之前無法解釋的很多物理現象,又打開了很多未知領域的大門。
  • 也是英國的一場疫情,讓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統一了宇宙運動規律
    要說萬有引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這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提出的力學理論。這種引力存在於宇宙中大小角落,大到月球、地球、太陽、星系、黑洞……小到分子、原子、原子核……也就是說,只要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
  • 麥克斯韋明明統一了電磁學,為何只能排在牛頓、愛因斯坦後面?
    咱們來探討一下:牛頓牛頓的成就大家基本上耳熟能詳,從初中課本上,我們就開始接觸牛頓。牛頓最為知名的成就是三大運動定律,其憑藉一己之力創造了經典力學理論體系,闡釋了宏觀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第二大成就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在人類認識宇宙過程中樹立了一座裡程碑。
  • 宇宙的結構:質能與時空的幾何聯繫
    彼時愛因斯坦還在伯爾尼的專利局工作,已經被晉升為「二等技術專家」,他後來回憶道: 「當時我坐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當一個人自由地下落時,他感覺不到自己的重量。」現在我們已經對各種電影和照片中零重力環境下太空人的狀態習以為常了,因此可能很難理解愛因斯坦在當時做出的這一判斷具有怎樣的意義。但這個看似簡單的想法,其實蘊含著解開牛頓萬有引力之謎的種子。
  • 麥克斯韋是電磁學的集大成者,為什麼不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知名度高
    在物理學領域,「一牛二愛三麥」已成為大家比較認可的共識,也有一些人認為愛因斯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位居其次。總的來說,牛頓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毫無爭議,麥克斯韋緊隨其後。但是就從物理學的貢獻來說,牛頓與愛因斯坦是一個等級的,而麥克斯韋又是另外一個等級。
  • 日食成就了愛因斯坦的科學巨星地位
    凝視太陽 1687年,艾薩克·牛頓發表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相隔一定距離的任意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間有引力的作用。根據牛頓的理論,空間只是一個固定的背景,引力造成了物體的運動。
  • 與黑洞是否有聯繫?
    自從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後,我們對宇宙太空的視野和探測範圍日益拓展,逐步意識到宇宙的不同層級結構,比如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公轉、銀河系又位於本超星系團、本超星系團處於室女座星系團之內,而室女座星系團又是可觀測宇宙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如此類推,宇宙似乎無窮無盡,不過,隨著宇宙膨脹理論的確立,人們對宇宙的發展演化的歷程越來越清晰,對於宇宙的整體狀態也逐漸明確了起來,那就是宇宙是有界無邊的。
  • 宇宙黑洞內部的時空扭曲
    在整個銀河系,數以百萬計質量各異的黑洞在軌道上運行,它們和宇宙中其他質量的黑洞一樣,都遵循著同樣的引力規律。只是它們完全是黑色的,而不是根據表面面積和溫度發光。無論在奇點上存在什麼存在於每個黑洞的視界之後,我們都看不到它。
  • 西方國家有愛因斯坦、牛頓和愛迪生,那中國有什麼天才科學家?
    天才應該是對人類、對社會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而那些人往往都是科學家,在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有很多,比如在德國有個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英國有個天才科學家叫做牛頓,那不知道小夥伴們覺得我們中國有哪些天才科學家呢?
  • 加速運動的觀察者是否會感覺自己處於彎曲的時空中?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卻不管怎麼改造也不能納入狹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愛因斯坦迫不得已,只能建立一個新的理論,來調和萬有引力理論,這個新理論就是廣義相對論!通過思考,愛因斯坦發現,假設某部分時空區域中不包含任何大質量天體,這個時空就是平直時空,物體置於其中、並不受任何力,這就跟地面上的房屋一樣,處於平衡狀態;可一旦有大質量天體處於這個時空區域中,就會導致周圍的時空彎曲,就像地面突然凹陷下去一樣,所有房屋跟著地面一起向下運動,經過這樣的類比,愛因斯坦就將
  • No.141 在高考範圍內,如何理解慣性質量&引力質量的區別與聯繫?
    在初中,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更準確是物質的量);高中我們學習牛二定律後,更注重質量的慣性屬性,學習萬有引力定律後,我們開始關注質量的引力屬性;而大學低年級學習了狹義相對論後,我們了解到動質量和靜質量的區別,高年級學完廣義相對論,我們又會驚嘆質量與時空的聯繫。今天咱們主要著眼於高中物理階段的質量,也就是牛頓定律中涉及到的慣性和萬有引力定律中涉及到的引力屬性。
  • 電影推薦 《愛因斯坦和愛丁頓》
    從影片的科普價值看,多數人知道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但不清楚其背後的經過。該電影生動地描述了背後這一艱辛的歷程,戰爭年代下,理論科學家和實驗科學家頂著壓力為追求科學真理而開展的跨越國界的合作,並最終取得歷史性成就。 由於影片面向的是普通的公眾,在愛丁頓用日全食觀測驗證廣義相對論上的細節並沒有詳細描述。
  • 為什麼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之後,楊振寧就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比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和楊振寧這幾位,前三位都已先後辭世,而最後一位則堪稱當世最偉大的科學家。 怎麼說呢?愛因斯坦的成就的確舉世矚目,但他依然無法和艾薩克·牛頓相比。愛因斯坦雖然專注於物理領域,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通過光子假設解釋了光電效應、利用質能方程E=mc 闡明能量守恆和物質不滅定律的實質、以及對宇宙常數進行的有關研究對後世影響深遠。
  • 愛因斯坦曾說:其實時間並不存在,他到底想要揭示什麼真相?
    數學家艾米·諾特告訴我們,每一個對稱都有物理上的一個守恆定律,每一個物理上的守恆定律都對應著一個對稱,這時間對稱的物理定律就包含了大多數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經典物理定律,無論是加速運動還是勻速直線運動,甚至是行星在彎曲空間中的進動,都可以從某一點的狀態向後計算驗證,以及向前計算預測,無論是哪個定律,要是算錯了,麻煩燒紙通知牛頓愛因斯坦,請兩位大佬晚託夢來指導下,這明顯就沒學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