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媒體報導,韓國娛樂界巨頭SM娛樂的創始人兼製作人李秀滿大膽放言「中國必須重新給韓流開門」。在其看來,韓流之所以能夠在迅速發展壯大,走上世界舞臺中心,關鍵在於構建了完善的產業鏈,製作高水平的音樂和選秀標準;發掘、培養海外新人,並和韓國藝人一起組團出道,以便於在世界各國開展活動;在產生一定「流量」後,打造由同一國籍成員組成的團隊專注發展。
不可否認,韓國娛樂圈確實在引領著一股時尚文化潮流,並對中國娛樂節目的製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前期熱播的《偶像練習生》神似韓國節目《produce101》,《嚮往的生活》抄襲韓綜《三時三餐》,《我家那小子》抄襲韓綜《我家熊孩子》,甚至連韓國媒體《中央日報》也下場宣傳,「中國綜藝抄襲現象極為嚴重,」並加以統計稱已有34個韓國綜藝節目被中國抄襲。中國娛樂製作的抄襲成為普遍現象,而觀眾也類似的娛樂節目培養下,已經習慣於類似的節目套路,並開始主動出擊,轉頭觀看起了韓國綜藝節目,甚至出現為了第一時間觀看到韓國綜藝,中國追星女孩不惜組隊購買「翻牆」軟體,拼團觀看韓綜的火爆場景。
「韓流」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於此,作為文化的代名詞,韓國藉此對中國進行大量的文化輸出,幾乎塑造了中國新一代人的化妝、著裝、飲食以及審美,並誕生出醫美整容一整條完整的產業鏈。與此同時,「娘」性文化也開始大行其道,君不見此前所有的偶像選手必然穿著奇裝異服,頂著爆炸刺蝟頭閃亮登場。曾經一度風靡大街小巷的「殺馬特」更是成為韓流入侵的代名詞。這樣的文化對於年輕人價值觀的塑造尤為不利,曾經一身帥氣的綠軍裝不再是全民的偶像,反而做明星、當藝人,成為現下少年男女最為崇拜的事。因此限制「韓流」文化對中國的入侵本就應該是題中之意。
而根據中國官方表述,並不存在民間傳言的「限韓令」,在2016年11月2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已經對其加以表態,但中韓民間交流需要民意基礎。其實韓國文化也絕不僅僅只有「殺馬特」,曾經一度熱播的韓國軍事題材電視劇《太陽的後裔》,就展現出韓國軍人熱血陽剛的一面,並且一度廣受好評。但值得注意的是,縱觀整個韓流入華的過程,像《太陽的後裔》這樣的電視劇少之又少,其內在用意值得深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確實認清韓國娛樂界在節目製作、出版發行、藝人培養等方面的領先地位。近年來,中國始終未曾出現過類似於《太陽的後裔》這類現象級軍事電視劇。提起中國軍事電視劇,大家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士兵突擊》、《亮劍》等誕生於2010年的神作。
韓國各類節目通常策劃新穎,製作人、編劇經驗豐富且擁有極大的話語權,一檔節目就投入幾十臺機位進行外景拍攝。製作的精良和對待工作極致化的專業態度是產出高質量影視節目的根本保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缺少走心劇本、拍攝水平有限、過度專注流量明星等問題始終掣肘中中國影視圈的發展。只有認清不足,才能加快發展。令人慶幸的是,現下的中國節目也逐漸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以德雲社、開心麻花為代表的本土喜劇異軍突起,不僅跨界電影行業,誕生了《夏洛特煩惱》等家喻戶曉的經典,更是深挖傳統文化,開發出《相聲有新人》、《德雲鬥笑社》、《戲劇新生活》等系列國綜。相信隨著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國產綜藝、網劇等快速發展,新一代的審美和三觀也會隨之逐漸改變,陽剛、簡單的妝容會再次流行於大街小巷。
隨著以李秀滿為首的韓國娛樂界已經把目光瞄準到了將韓流傳播發展的與人工智慧、生物、納米技術等新興產業的結合,我們更要奮起直追,加快綜藝產業發展,加速文化輸出的腳步。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依靠自身實力,才能擁有底氣和自信放「豪言」,才能將他人的「豪言」視作傲慢與偏見,否則即便依靠行政手段,依舊難以起到阻斷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