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國大師林語堂說,「只要有一壺茶,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中國飲茶歷史悠久, 陸羽《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飲茶是中國人首創,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種植茶葉和飲茶的方法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並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大致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隋唐時,飲茶為朝廷所倡,井坊效仿,到中唐時,推行新的茶政,各地茶葉生產和貿易數量迅猛增加,民間飲茶之風由此較歷代更勝。
茶最初作為藥用,後被當做飲品。大約自漢代起,作為日常飲料,喝飲方法也經歷了多種改變。
自漢至隋唐茶是碾碎成末後,用鍋煮著喝的,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唐及唐前都採用這樣一種『』煮飲法『』,並從解渴式的粗放飲法,提升到細煎慢啜式的品飲,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專門的茶具,以致形成茶藝。
宋元間則煮水不煮茶,是用水衝點末茶,稱之為『』點茶法」。「三言、二拍」白話短篇小說中,通常描寫的故事情節裡面,客人走進店中, 店小二唱喏奉茶,就是這種衝茶和喝茶的方法。
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採芽茶以進。」 這裡所說的芽茶,實際上就是唐宋時代已經有的草茶和散茶。
自此,炒青茶出,餅茶被條形散茶所替代,從餅茶碾磨成末衝點而飲,變革為沸水直接衝泡條形散茶而飲,開啟了全新的『』撮泡法『』,並一直沿襲至今。
根據陸羽的記載,唐代用來煎茶的茶葉有多種多樣。
粗茶,飲用時用「斫」法,就是把茶葉連枝帶梗砍下來,用刀切碎,放在鍋裡煎煮。這是最粗放的煮飲法。
散茶,飲時用「熬法」。散茶是採摘茶樹上的嫩芽新葉,或不經加工,直接放在鍋裡「熬」,煮汁而飲;或經炒幹,再放在鍋裡「熬」。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的是,即採,即炒,即時煎,採茶到煎茶頃刻間就完成。
末茶,即時用「煬」法。末茶是把茶葉採摘下來,經過烘烤乾燥,碾研成末後煮飲。
餅茶,飲時用「舂」法。把茶葉加工製成團餅,是唐代最流行的。餅茶製作要經過採、蒸、搗、拍、烘、穿、封七道工序。煮時把茶餅搗碎成末。
(二)
古時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江鄰幾雜誌》中記載了一則蔡襄與蘇舜元鬥茶的情形:「蘇才翁嘗與蔡君謨鬥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蘇茶小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故事裡提到雖然蘇舜元的茶葉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為用了天台山的「竹瀝水」煎茶,才勝過蔡襄。
鬥茶一般以茶「新」為貴,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
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方能取勝於成竹於胸 。蘇舜元勝蔡襄的故事記載就說明了這一點。
鬥茶時,那種茶味的芳香隨茶湯注到心頭的內在感受,不僅能給人以潤喉生津,醒腦通絡,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三)
今日評茶其實就是古代鬥茶形式和內在精神上的一種傳承和延續。一般茶葉品評時,參賽者將做工精細,品質上好的茶葉帶到會場,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葉編號,由評委專家先觀外形、色澤;再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評估老嫩。評比會要對茶葉色、香、味、形四個品質要素,當場打分,最後列出名次。
可以這樣說,評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評比方式,對創製和發掘名茶,推動各地茶業和茶藝發展無疑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為原創。參考《中國茶藝》、《鬥茶之樂》、《百度百科》,圖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