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飲茶,古時鬥茶和今日評茶促進了茶藝發展

2021-01-12 南山周生

(一)

民國大師林語堂說,「只要有一壺茶,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中國飲茶歷史悠久, 陸羽《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飲茶是中國人首創,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種植茶葉和飲茶的方法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並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大致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隋唐時,飲茶為朝廷所倡,井坊效仿,到中唐時,推行新的茶政,各地茶葉生產和貿易數量迅猛增加,民間飲茶之風由此較歷代更勝。

茶最初作為藥用,後被當做飲品。大約自漢代起,作為日常飲料,喝飲方法也經歷了多種改變。

自漢至隋唐茶是碾碎成末後,用鍋煮著喝的,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唐及唐前都採用這樣一種『』煮飲法『』,並從解渴式的粗放飲法,提升到細煎慢啜式的品飲,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專門的茶具,以致形成茶藝。

宋元間則煮水不煮茶,是用水衝點末茶,稱之為『』點茶法」。「三言、二拍」白話短篇小說中,通常描寫的故事情節裡面,客人走進店中, 店小二唱喏奉茶,就是這種衝茶和喝茶的方法。

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採芽茶以進。」 這裡所說的芽茶,實際上就是唐宋時代已經有的草茶和散茶。

自此,炒青茶出,餅茶被條形散茶所替代,從餅茶碾磨成末衝點而飲,變革為沸水直接衝泡條形散茶而飲,開啟了全新的『』撮泡法『』,並一直沿襲至今。

根據陸羽的記載,唐代用來煎茶的茶葉有多種多樣。

粗茶,飲用時用「斫」法,就是把茶葉連枝帶梗砍下來,用刀切碎,放在鍋裡煎煮。這是最粗放的煮飲法。

散茶,飲時用「熬法」。散茶是採摘茶樹上的嫩芽新葉,或不經加工,直接放在鍋裡「熬」,煮汁而飲;或經炒幹,再放在鍋裡「熬」。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的是,即採,即炒,即時煎,採茶到煎茶頃刻間就完成。

末茶,即時用「煬」法。末茶是把茶葉採摘下來,經過烘烤乾燥,碾研成末後煮飲。

餅茶,飲時用「舂」法。把茶葉加工製成團餅,是唐代最流行的。餅茶製作要經過採、蒸、搗、拍、烘、穿、封七道工序。煮時把茶餅搗碎成末。

(二)

古時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江鄰幾雜誌》中記載了一則蔡襄與蘇舜元鬥茶的情形:「蘇才翁嘗與蔡君謨鬥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蘇茶小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故事裡提到雖然蘇舜元的茶葉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為用了天台山的「竹瀝水」煎茶,才勝過蔡襄。

鬥茶一般以茶「新」為貴,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

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方能取勝於成竹於胸 。蘇舜元勝蔡襄的故事記載就說明了這一點。

鬥茶時,那種茶味的芳香隨茶湯注到心頭的內在感受,不僅能給人以潤喉生津,醒腦通絡,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三)

今日評茶其實就是古代鬥茶形式和內在精神上的一種傳承和延續。一般茶葉品評時,參賽者將做工精細,品質上好的茶葉帶到會場,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葉編號,由評委專家先觀外形、色澤;再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評估老嫩。評比會要對茶葉色、香、味、形四個品質要素,當場打分,最後列出名次。

可以這樣說,評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評比方式,對創製和發掘名茶,推動各地茶業和茶藝發展無疑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為原創。參考《中國茶藝》、《鬥茶之樂》、《百度百科》,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黔西南州首屆夏秋茶評茶暨茶藝技能大賽圓滿落幕 晴隆滿載而歸
    12月10下午,以「技藝傳承、工匠培育、綠色創新、同步小康」為主題的黔西南州茶葉協會協辦的黔西南州首屆夏秋茶評茶暨茶藝技能大賽在貞豐縣豐茂廣場圓滿落幕。大賽分為夏秋茶鬥茶及茶藝技能大賽兩個部分。晴隆縣組織11家企業,選送11個綠茶樣,16個紅茶樣,5個黑茶樣,2個白茶樣,1個黃茶樣等共35個茶樣參加夏秋茶鬥茶大賽,最終6家企業獲獎:晴隆縣高嶺雲霧茶葉專業合作社獲綠茶類金獎,晴隆縣山水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獲綠茶類銅獎;晴隆縣嚴智茶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獲紅茶類銀獎,晴隆縣春晨茶業有限公司獲紅茶類銅獎;晴隆縣茶業公司、晴隆縣心間茶葉農業有限公司獲黑茶類優秀獎;
  • 聽臺灣茶藝大師範增平講茶的那些事
    談到歷史有正史、野史之分,茶的歷史還是要看正史的原著較好;因為茶是休閒的東西,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說說故事,雖然野史很豐富,但常常是道聽途說的多,不可盡信。相傳公元前2737年前,神農氏發現和利用了茶,開始是作為藥用。這種植物很苦,所以在古時稱「荼」,到唐代時候,為了與其他的苦植物有所區別,於是特別創造了一個「茶」字,以區別茶的不同於其他苦的植物。
  • 讀蘇軾幾首著名的茶詩茶詞,簡單看北宋飲茶的那些事兒
    這幾句詞新奇獨特,其實除了意境絕妙之外,也因為蘇軾本人,便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之人。宋代飲茶,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而且宋人飲食,本就花樣百出,所以飲茶一道,可謂五花八門。蘇軾在我國燦爛的茶文化中,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 首屆北江論茶之「誰主英紅」英德紅茶鬥茶大賽啟動|清遠日報-清遠...
    「誰主英紅」英德紅茶鬥茶大賽啟動儀式現場,5名參與此次評茶活動的評委代表從受邀嘉賓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魯小鵬手中領過鬥茶大賽評委證書,也正式開啟了此次鬥茶大賽的旅程。楊格亮表示,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清遠英德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綠色化發展,進一步擴大「英德紅茶」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打造英德紅茶文化精品,促進茶產業興旺,提高英德紅茶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助推我市鄉村振興。
  • 中國飲茶起源什麼時期?茶葉經歷了什麼才走向世界?
    然而你可能喜歡喝茶,但是你了解茶的歷史文化嗎?中國飲茶文化起源什麼時期?今天就跟茶人記一起來看看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吧。茶文化是什麼?在人與茶、人與人之間的密切相處下,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禮儀,漸漸形成一種傳統文化,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人。中國茶文化即中國制茶、泡茶、飲茶的文化。
  • 5.21國際茶日 今天你喝茶了嗎?
    在茶文化豐富多彩的貴州,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又有著怎樣的茶事發生?讓我們一同走近。全民飲茶,貴州衝泡。今日一早,茶葉愛好者聞訊來到貴陽市太升茶葉專營市場黔茶公益大講堂參加茶葉知識培訓,下午在這裡進行著一場衝泡體驗賽。「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認識到貴州衝泡,知道了泡好一杯茶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茶量、水溫、時間都是重點。」
  • 茶王問鼎,誰與爭鋒!直擊第二屆鳳凰單叢民間鬥茶賽!(附名單)
    本屆賽事還特別邀請了原饒平縣科協副主席,單叢專委會顧問劉福益擔任仲裁長、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長林楚生、潮州市品潤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松亮、汕頭市臻滋銘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麗珠和潮汕工夫茶研究所澄海交流中心負責人陳程茫擔任仲裁員,依照國家GB/T 23776-2018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進行審評,外形和內質分別評審,最大程度統一裁判標準和尺度,體現了鬥茶賽對評判的嚴格要求和謹慎態度。
  • 古代煮茶飲茶什麼樣?看看茶事圖和茶具吧
    該畫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左前方一僕設坐在矮几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茶羅(篩茶)、茶盒(貯茶)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泡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託。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傳說此僧就是書聖」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充分展示了貴族講究品茶的生動場面,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 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普洱、白茶茶王出爐
    白茶組評審花絮據統計,今日白茶組決賽茶樣包含白毫銀針13個、白牡丹32個。評審專家依據外形、品種進行分類品評,從外形、香氣、滋味、茶底等方面進行反覆比對,最終決出1個金獎、2個銀獎、3個銅獎及6個優質獎。
  • 我也來談談茶藝師、評茶師資格證的隱退,真正懂茶才是硬道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前段時間,聽說人社部不再頒發茶藝師和評茶師資格證了。那種茶藝會所,已經成為了精緻生活的元素,成為了人們對茶,對茶文化認識和了解的橋梁。那是最初,福州人對於喝茶最清晰的認識。從那間茶藝會所開始,福州人方才知道,原來喝茶,可以這麼有儀式感,如此地有情調,有境界。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自唐代以來,茶在中國得到極大的發展,到宋朝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於文化的重視等原因,上流社會嗜茶成風,茶更是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盛行煎茶法,而宋則流行點茶法。著有《大觀茶論》的宋代皇帝徽宗,便是一位點茶高手。由上及下的推動,帶動了整個宋代社會對茶的喜愛與痴迷。
  • 女人必看:茶修和茶藝美學正在侵蝕著中國茶藝
    茶修,不修茶。美學,空間不放茶。一條茶修路,憑藉著禪式空間,一套精緻的茶具和一套清雅的茶服,不斷地衝泡著茶葉,講述著經過千錘百鍊造就的茶藝和茶修之路。茶,是變化的,季節是變化的、茶具是變化了,空間是變化的,如同天晟茶藝培訓學校謝添明校長所說的,唯有十足地了解茶,才能達到茶與水、器之真正的融合,才能衝泡出十足的韻味,也才有真正的中國茶藝。
  • 【白雲滿盞鬥宋茶】第六屆南宋鬥茶會圓滿落幕
    【南宋鬥茶會】 本屆南宋鬥茶會將鬥茶分為七組:學生組、教師組、企業組、機關組、家庭組、社區組、國際組,七組同時進行鬥茶大賽。 南宋點茶,其用水清輕甘潔,其用火需火力通徹,其用器要煥發茶色,經過碾、羅、侯湯、熁盞、調膏、七湯點茶,最後得到乳霧洶湧、甘香重滑色香味形皆美的茶湯。
  • 【贏和茶學】大宋點茶之道
    宋代點茶法,兩宋(公元960年~1279年)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飲茶是文人墨客雅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點茶段位最高的高高手,無疑就是宋徽宗趙佶,一本《大觀茶論》讓他成為中國千年茶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級點茶玩家。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現代化」的事,從清朝到近代時期的「十步一茶館」盛景可是從幾千年前就開始一點點發展起來的。 漢代兩位著名的文賦學者司馬相如與楊雄都是茶的推崇者,更是分別從其藥用和文學兩方面作文來介紹茶的特色。從唐代開始,茶開始變成一種全民文化現象,更是產生了鬥茶、茶畫等茶文化的衍生品。
  • 宋徽宗趙佶與茶的故事:內涵上顯得更為豐富也更為奢靡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宋代,是我國茶事演進的重要階段,盛行點茶、鬥茶以及茶百戲等,與這宋代的皇帝們酷愛茶道不無關係。在當時,茶屢屢作為賞賜之物,這是宋代君臣關係中的特有現象。
  • 看了《三十而已》,爸爸也想當「茶藝大師」?
    」我連忙手舞足蹈地給爸爸解釋了「茶藝大師」作為一個梗存在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和爸爸溝通太少上一次和他坐在一起看電視更是久遠到想不起來的時候了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樣的體會到了宋代我國茶文化最繁盛精緻的時期發展出了「點茶」的沏茶方式更延伸出「鬥茶」的娛樂比試活動不知道和如今的搖奶茶機比起來
  • 由「紫禁之巔」你們不要再打啦--戲看宋人如何鬥茶?
    今天的主題就是宋朝文鬥:戲看古人如何鬥茶。什麼是鬥茶?是你倒一杯,我倒一杯,咱倆互相品嘗,誰的味道好,誰贏?還是你我各倒一杯,以茶葉末消失的快慢來判定輸贏?漢朝王符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如上兩種說法均為戲談:前者互嘗美茶,都是個人意見,難免有失偏頗;後者要等茶葉末消失,動輒兩三小時,費時耗力,古人真有這麼閒?宋朝是飲茶文化的巔峰,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曾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人喜歡用黑釉碗飲茶,尤以擁有建盞為榮,這在宋前或宋後都沒有過。黑盞為何在宋朝有如此高的地位?
  • 兩岸鬥茶昨又決出三大茶王
    (晚報記者陳立新攝)   本報訊 (廈門晚報記者 張海軍 翁華鴻) 昨天,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進入第二天,清香型鐵觀音、青心烏龍、紅茶、普洱茶四大茶種選送的茶樣分別在海滄臺灣風情街和廈門北站精彩交鋒,激戰正酣,當天決出清香型鐵觀音、青心烏龍、普洱茶三大茶王以及紅茶的兩個金獎茶等獎項。今天下午,還有最後一場茶王爭奪賽——鳳凰單樅決賽在廈門北站舉行,敬請市民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