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和茶學】大宋點茶之道

2020-12-25 騰訊網

宋代點茶法,兩宋(公元960年~1279年)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飲茶是文人墨客雅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點茶段位最高的高高手,無疑就是宋徽宗趙佶,一本《大觀茶論》讓他成為中國千年茶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級點茶玩家。皇上愛玩茶,上行下效,茶在宋代社會各個階層中普及,茶不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飲茶的風俗也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大宋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也是鬥茶的主要展示形式,常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鬥茶是一種樂趣。宋徽宗的七湯點茶法

《大觀茶論》因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故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書中對點茶技巧說明得非常詳細、對茶筅攪拌的輕重、方式也多有著墨。

第一湯

量茶受湯,調如融膠。言下之意就是調膏。茶粉大概一勺半左右,用沸水去注,像調芝麻醬一樣調成粘稠狀,形成膠質物,顆粒必須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間咬合在一起。注水時要沿著茶盞四周邊往裡加水,手法要輕,不要觸到茶盞。攪動茶膏時,手腕要以茶盞中心為圓心轉動,漸漸加力擊沸,就像發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發起一樣,使湯花從茶麵上生出來

第二湯

二湯,擊拂既力、珠璣磊落。快速和用力是第二步的關鍵要素,如果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那就是珠璣磊落了。

注湯時,落水點變化到茶麵上,先要細細地繞茶麵注入一周,然後再急注急上,不得有水滴淋漓,以免破壞茶麵;另一隻手持筅用力擊拂,這時茶麵湯花已漸漸煥發出色澤,茶麵上升起層層珠璣似的細泡。

第三湯

擊拂輕勻,粟文蟹眼。注少量水,開始第三湯,使用茶筅的速度要均勻,勻速地將大泡泡擊碎成小泡泡。

注水要多,像上面那樣擊拂,擊拂得輕而均勻,使茶麵湯花細膩如粟粒、蟹眼,並漸漸湧起。這時茶的顏色已十得六七了。

第四湯

稍寬勿速,輕雲漸生。使用茶筅的幅度要大,速度比三湯要小。所謂的輕雲漸生,就是指茶麵的顏色變得比較白。

注水要少,茶筅轉動的幅度要大而慢,這樣,雲霧漸漸從茶麵生起。

第五湯

乃可稍縱,茶色盡矣。注入少量水,這第五湯,我們可以打的隨性點,隨意地打,湯的標準就是其實就是水乳交融。

水要放的稍快些,筅擊拂要均勻而透徹。如果茶麵上的湯花還沒有泛起來,就用力擊拂使他發立起來;有的過於泛起而高於他處,就用筅輕輕浮動使它凝集起來。這時茶麵如凝冰雪,這時茶色已全部顯露出來。

第六湯

以觀立作,乳點勃然。繼續注水做第六湯,要做出乳點勃然,就是要把底部沒有打掉的茶粉給他繼續打上來,使得乳面更厚。

只是點水於湯花過於凝聚的地方,目的在於使整個茶麵湯花均勻,運筅宜緩而輕拂湯花表面。

第七湯

乳霧洶湧,溢盞而起。最後一步,就是擊打,在中上部快速地擊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

看整個茶盞中注入的水夠不夠茶盞的五分之三,看茶湯濃度如何,可點可不點,茶筅的擊拂到此可停止。

點茶是一種社交遊戲

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

宋代,以點茶為形式內容的鬥茶就是比試誰的茶湯湯花──沫餑在盞面上的時間保持更久,稱為咬盞,直到花散水出,稱之為"雲腳散",經過幾個回合來決出勝負。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儀式化的流程,規範點茶動作、器具的高要求、上至皇室王公貴族下至民間百姓的喜愛,說明在宋代,點茶屬於大眾享受生活樂趣、聚友、交流的一種社交遊戲。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這是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裡記載宋徽宗為群臣演示點茶茶藝的一幕。

南宋開慶年間,鬥茶的遊戲漂洋過海傳入了日本逐漸變為當今日本風行的「茶道」。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大宋點茶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翁姐理茶」|茶學研修
    幾千年的飲茶文化,在不同朝代演變出不同的飲茶習俗,讓我們共同打開茶修世界的大門。 二階,教您科學泡好一杯茶,在茶學的專業領域了解六大茶類,掌握茶人的必備技能。從六大茶類的歷史、品種、種植、地域、採摘,到工藝、衝泡、儲存、功效、專業評審、品鑑等等。
  • 小喜年:身邊都是「凡爾賽茶學」,會有哪些名場面?
    (下面請觀看他們的表演[吃瓜群眾]) 「凡爾賽茶學」之選茶 正常人:今天喝了個紅茶,心情不錯。 「凡爾賽茶學」大師: 唉,想喝杯茶真的太難了,茶沒什麼好茶,壺嘛也沒什麼好用的壺,泡起茶來又複雜。
  • 中國茶學系統培訓與茶藝培訓收費標準
    茶藝培訓收費標準和中國茶學系統培訓班收費標準,兩個都可以說是茶藝培訓收費標準,卻完全不一樣的。茶藝培訓收費標準並沒有一個框架,也沒有定性基準。而中國茶學系統培訓班則完全不一樣,收費標準是全國統一價9980元/期/人。
  • 評茶師:喝的茶大有學問
    沒想到高考成績沒有達到預期,正當他為填報志願苦惱時,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一則對茶學的介紹,想想學個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也不錯,便去查找相關資料,最後他選擇填報了安徽農業大學的茶學專業。    很多人不知道,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學科前身為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1939年就已建立,是全國茶學學科的搖籃。
  • 憶往昔、看今朝、展未來,紀念現代茶學教育百年座談會召開
    12月29日,現代茶學教育百年座談會在湖南農業大學召開。令人激動的是,老中青「三代」茶學教師、領導和青年學子齊聚湘農學堂,共同紀念現代茶學教育一百周年,展望茶學教育事業的未來。「作為年輕一代,撕掉『喝茶老幹部』的標籤,為飲茶畫上『新時尚』的符號,將飲茶習慣和茶文化『年輕化』和『時尚化』是我們的出發點,讓五千年沉澱下來的優秀傳統契合新時代的步伐與節奏是我們的目標。」作為青年茶學學子和楚茗茶業新一代傳承人王銘涵在會上說道。並且,她代表楚茗茶業向校友辦捐贈100套「學府紀念茶」。
  • 茶道,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品賞茶的美感之道。通過沏、賞、聞、飲、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唐史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載,也表明了自唐朝起,茶道被廣泛地推行,風靡一時,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茶聖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 蔡瀾批當下茶道亂象和日本茶道之「小道」
    茶是應該輕輕鬆鬆之下請客或自用的。你習慣了怎麼泡,就怎麼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媽的三七二十一。純樸自然,一個「真」字就跑出來了。真情流露,就有禪昧。有禪味,道即生。喝茶,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就是道。喝茶,不要規矩,要真性情。有人問我:茶或咖啡,選一樣,你選茶還是咖啡?我回答:當然是茶。我對飲食,非常忠心,喜歡茶就不肯花精神研究咖啡。
  • 茶學教授蔡正安——黑茶的傳道者
    蔡正安覺得黑茶有其別於其他茶類的特殊性的一面。他認為黑茶的魅力不僅僅局限在與紅綠茶類似的品飲解渴作用上,經過發酵的粗老茶以及陳年黑茶還具有神奇的功效,需要重新審視,需要好好研究。經過多年研究和積累,20年後的2007年,蔡正安的著作《湖南黑茶》問世。
  • 評茶師是怎樣煉成的?
    前者是以收購茶葉來定位,確保茶葉原料來源和品種質量認識為主體,必須具備紮實的茶學知識基礎和較強的茶葉審評能力,寄望找到好茶。後者是以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製作方法為主,需要對茶的種植和茶葉加工具有較高的製作技能,指望制出好茶,兩者之別在乎產銷關係。明確了評茶師的職能所在,就比較容易對這一崗位的認識和定位了。尊編者順語對如下幾個問題之見而述。
  • 用青春告白祖國丨溫州姑娘餘月兒:人生當如茶,青春展芬芳
    我是……」我是餘月兒,今年22歲,是浙江大學茶學系的大四學生。2020年3月的這場直播,不是我第一次面對鏡頭,卻有著不同於以往的緊張和興奮。這份信念和選擇是初入浙大時18歲的我不曾設想的。「學茶的等於種田的,哪個小女孩願意頭頂烈日、滿身汗水地拎著鋤頭或是往田間倒肥料?而且,學茶學,畢業了以後能做什麼?」即使已確定了茶學專業,我也曾經歷過一段不短的迷茫期。
  •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大茗堂遷入杭州龍塢茶鎮
    通訊員 瞿春春   11月30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部正式遷入杭州市西湖區龍塢茶鎮。該企業創辦於2009年,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杭州市農業龍頭企業,先後與浙江大學茶學系、中華供銷合作總社茶葉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多個國字號研發機構合作,共同推進茶科研在健康產業的綜合應用與推廣開發,延長茶產業價值鏈。
  • 什麼是服化道美學,學會審美,學會服化道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從《服化道》情懷講美學就是,將中國古典美及文化傳承下去的夢。運用東方虛靜玄鑑藝術,結合西方實物三維美學,進行融合升華的情懷。美不是時尚,不是流行,也不是奢侈品,更不要瞎想「挾美學坑拐騙」,學美想變美的人!
  • 宋代:茶書創作的黃金時代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由來已久,但直到唐朝,當產茶區擴大至全國、茶葉成為人們喜愛的飲品時,才出現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部茶學專著——陸羽的《茶經》。、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被封為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端明殿學士等。
  • 從茶學到凡爾賽學,社交tag製造新文明?
    林有有茶學餘溫未過,凡爾賽小組就一躍而上,往前,還有各類陰陽家們留下的複雜操作——不得不承認,補課,正在成為當代人上網衝浪的日常。(畢竟,對遊走於社交媒體的我們而言,指不定哪天就撞上了迷惑行為現場。)從六學、茶學到凡爾賽,這些藏在tag裡的文明,正在以「璀璨」的語言邏輯,擊潰朋友圈酷蓋們的詩和遠方。
  • 茶,到底是怎麼來的?
    所以有了後人古籍中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 (雖然「解百毒」的說法有點誇張,但茶的降壓、提神、保健、強心等諸多功效確實是經過現代科學驗證的。) 回到茶的起源,雖然神農與茶的傳說不是歷史事實的真實記述,但現代很多科研工作人員和茶界學者都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的觀點是正確的。
  • 【茶百科】文化盛世的「唐宋」,給茶留下了什麼?
    拋開孰優孰劣,這種爭論本身足以證明,唐朝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偉大時期。這種偉大,除了經濟上的繁榮昌盛外,還體現在文化上的登峰造極。而茶,也在這兩個偉大的歷史時期發展到一個巔峰,一舉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 做出陸羽年代那樣的茶
    坪林茶產區佔全臺灣有機茶產量之8.85%,佔全臺灣有機茶麵積之12.92%。有機茶園以及生態友善茶園是蟲魚鳥獸重要的棲息地。「臺灣藍鵲是在茶園這邊附近生活的一分子,一個茶葉只要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的時候,就非常多的小蟲會在上面出現,臺灣藍鵲就會在茶園的附近去吃那個蟲。所以我們叫做臺灣藍鵲為您選茶,事實上就是萬物在茶園裡面享用食物之後,剩下的茶葉是給人類來喝茶的。」
  • 遂川縣狗牯腦茶產業茶旅融合與品牌建設研修班圓滿結業
    劉仲華院士是中國茶葉研究領域的泰鬥,是中國茶界最權威的茶葉專家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和學術地位,也是狗牯腦茶產業的「首席科學家」。此次狗牯腦茶產業茶旅融合與品牌建設研修班,劉院士作了題為《中國茶業現狀與遂川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報告,從中國茶葉產業慨況、遂川茶葉產業現狀與不足、遂川產業高質量發展等三個方面進行深入講解,讓學員們受益匪淺。據了解,此次狗牯腦茶產業茶旅融合與品牌建設研修班從12月8日始至10日,為期三天。
  • 張婉婷:漫漫茶路如閒庭信步
    國家高級評茶師、茶藝技師、高級營養師,廣東省茶藝師職業技能大賽個人賽金獎,「廣東技術能手」,現同時是多家企業指定茶藝培訓師……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研究生、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邁向社會,一畢業便入職某著名企業任茶藝主任,曾以茶藝接待多位名人……在眾人看來張婉婷的茶路似乎金光閃閃之時,她卻毅然辭職,與丈夫一同經營起自家的小茶店。
  • 中茶福祿祥和普洱茶(生茶)緊壓茶福客滿平臺獨家發售交茶儀式
    出席交茶儀式的有中茶融通(北京)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笑鵬,中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頌,中茶融通(北京)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冉雲鵬,中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員、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碩士戴申,中茶融通(北京)茶業有限公司銷售管理部副總經理許莎莎,中茶融通(北京)茶業有限公司銷售管理部李冬,菌鑰大健康研究院院長、福客滿平臺供應鏈負責人林峰,福客滿平臺總經理劉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