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點茶法,兩宋(公元960年~1279年)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飲茶是文人墨客雅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點茶段位最高的高高手,無疑就是宋徽宗趙佶,一本《大觀茶論》讓他成為中國千年茶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級點茶玩家。皇上愛玩茶,上行下效,茶在宋代社會各個階層中普及,茶不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飲茶的風俗也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大宋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也是鬥茶的主要展示形式,常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鬥茶是一種樂趣。宋徽宗的七湯點茶法
《大觀茶論》因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故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書中對點茶技巧說明得非常詳細、對茶筅攪拌的輕重、方式也多有著墨。
第一湯
量茶受湯,調如融膠。言下之意就是調膏。茶粉大概一勺半左右,用沸水去注,像調芝麻醬一樣調成粘稠狀,形成膠質物,顆粒必須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間咬合在一起。注水時要沿著茶盞四周邊往裡加水,手法要輕,不要觸到茶盞。攪動茶膏時,手腕要以茶盞中心為圓心轉動,漸漸加力擊沸,就像發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發起一樣,使湯花從茶麵上生出來
第二湯
二湯,擊拂既力、珠璣磊落。快速和用力是第二步的關鍵要素,如果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那就是珠璣磊落了。
注湯時,落水點變化到茶麵上,先要細細地繞茶麵注入一周,然後再急注急上,不得有水滴淋漓,以免破壞茶麵;另一隻手持筅用力擊拂,這時茶麵湯花已漸漸煥發出色澤,茶麵上升起層層珠璣似的細泡。
第三湯
擊拂輕勻,粟文蟹眼。注少量水,開始第三湯,使用茶筅的速度要均勻,勻速地將大泡泡擊碎成小泡泡。
注水要多,像上面那樣擊拂,擊拂得輕而均勻,使茶麵湯花細膩如粟粒、蟹眼,並漸漸湧起。這時茶的顏色已十得六七了。
第四湯
稍寬勿速,輕雲漸生。使用茶筅的幅度要大,速度比三湯要小。所謂的輕雲漸生,就是指茶麵的顏色變得比較白。
注水要少,茶筅轉動的幅度要大而慢,這樣,雲霧漸漸從茶麵生起。
第五湯
乃可稍縱,茶色盡矣。注入少量水,這第五湯,我們可以打的隨性點,隨意地打,湯的標準就是其實就是水乳交融。
水要放的稍快些,筅擊拂要均勻而透徹。如果茶麵上的湯花還沒有泛起來,就用力擊拂使他發立起來;有的過於泛起而高於他處,就用筅輕輕浮動使它凝集起來。這時茶麵如凝冰雪,這時茶色已全部顯露出來。
第六湯
以觀立作,乳點勃然。繼續注水做第六湯,要做出乳點勃然,就是要把底部沒有打掉的茶粉給他繼續打上來,使得乳面更厚。
只是點水於湯花過於凝聚的地方,目的在於使整個茶麵湯花均勻,運筅宜緩而輕拂湯花表面。
第七湯
乳霧洶湧,溢盞而起。最後一步,就是擊打,在中上部快速地擊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
看整個茶盞中注入的水夠不夠茶盞的五分之三,看茶湯濃度如何,可點可不點,茶筅的擊拂到此可停止。
點茶是一種社交遊戲
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
宋代,以點茶為形式內容的鬥茶就是比試誰的茶湯湯花──沫餑在盞面上的時間保持更久,稱為咬盞,直到花散水出,稱之為"雲腳散",經過幾個回合來決出勝負。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儀式化的流程,規範點茶動作、器具的高要求、上至皇室王公貴族下至民間百姓的喜愛,說明在宋代,點茶屬於大眾享受生活樂趣、聚友、交流的一種社交遊戲。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這是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裡記載宋徽宗為群臣演示點茶茶藝的一幕。
南宋開慶年間,鬥茶的遊戲漂洋過海傳入了日本逐漸變為當今日本風行的「茶道」。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大宋點茶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