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暑期檔被一個頂著煙燻妝、露著鯊魚牙、吟著打油詩的醜娃哪吒喚醒,《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一小時票房破億,次日成為中國影史首部單日票房破2億的動畫電影,總票房在進入30日零點過後突破9億。口碑方面,微博大V推薦度92%,豆瓣8.7,貓眼9.7,淘票票9.6。
「關在府裡無事幹,翻牆搗瓦摔瓶罐,來來回回千百遍,小爺也是很疲倦。」
from 陳塘關新生rapper 哪吒
與《大聖歸來》一樣,電影的魅力使眾多觀眾充當起《哪吒》「自來水」,兩者也一同被稱為國漫之光,之前被「醜娃」哪吒定妝照嚇到的網友,自點映起就piapia打臉,在評論區呼喊著真香。
有網友說,上映前看見電影宣傳畫裡哪吒「黑不可測」的煙燻妝以及七個字還帶副題的長片名,還以為是在拍恐怖片。然而在看到哪吒寶寶Q彈圓潤的小肚肚的一刻,沒有人能保持理智,每個人的(wo de)心裡都有一個想法:rua 他!
網絡上有大量對電影的討論,例如有人在李靖夫婦叫哪吒「吒兒」的時候發出靈魂拷問,那他們怎麼叫金吒和木吒?旋即對哪吒名字的起源恍然大悟,金兒、木兒、哪兒,哪兒來的吒?所以叫哪吒 ——一場完美的邏輯自洽。
與孫悟空一樣,哪吒也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光彩奪目的反叛者形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了《大鬧天宮》及《哪吒鬧海》,這兩部經典動畫影響了幾代人,也使得孫大聖和哪吒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一個大鬧天宮,一個大鬧東海,不畏強權的反抗精神,爭取生命權利的反叛,追尋獨立的人格和生命意志,使得兩者成為現代文藝創作中被青睞最多的神話人物,也是大眾熟知的人物。(畢竟誰都會哼唱兩句「是他是他就是他」以及「白龍馬蹄朝西」)他們的反抗精神、不屈、命硬學不來彎腰被歌頌,成為民謠、搖滾、嘻哈界最喜歡的兩大人物,而哪吒因為「削肉還母、剔骨還父」對父權的反抗,更是打通了樂圈的微妙鄙視鏈,在搖滾、嘻哈、民謠界都發出了聲音:
任心狡詐 任情複雜
銀龍探爪 除害不留片甲
脫凡蓮花 逆叛不拔
熱血甘灑 挑眾將紛落馬
—— 大張偉 《哪吒鬧》
休要將我心中的火點燃
斬妖殺鬼從來都不手軟
別把興風作浪當作要挾
從來我命由我不由天
——戴荃 《哪吒》
哪吒只哭過一次 從今後不會再有
翻江倒海的本領 無人敢攔
憂鬱的孩子們別怕 守護著你們的是哪吒
誰要是再來害人 定不饒他
——哪吒樂隊《鬧海》
佛說一切皆因命中注定
舉步維艱從來都不信命
他們在我身上留下印記
目的在何方 又有多少意義
我不甘心如此墮落下去
散發光芒打破可笑定律
父母留下的淚引起我的注意
入魔成仙 又有什麼關係
——周延 《哪吒》
在歌裡,承載了當代青年理想、作為精神icon的哪吒,替他的信徒們發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儼然一個暗夜獨行卻並不孤獨的朋克少年,歌頌者們從悲情中看到熱血,他們唱哪吒更是唱自己。
因其霸氣的反抗精神,哪吒還被熱心網友賜予了一個略鬼畜的名字:藕霸。時至今日,藕霸寶寶估計自己也沒料到他跟敖丙的關係會從抽筋扒皮變為組成CP。
其實,創作者時時刻刻都在顛覆,例如為了諷刺顏控現象,導演餃子硬是在100多個哪吒形象裡選了最醜的這一個。打破常規,重新定義,對傳統文本顛覆性改變,是創作者基於本土精神內核的大膽創新,正如@人民日報所說,電影在對古代神話傳說素材的打撈中改出了新鮮感,也融入了當代價值關切。回顧哪吒形象,1979年劍眉星目的悲情小哪吒、2003年的少年英雄小哪吒,再到今天的魔童小哪吒,文化創作不落窠臼,故事在變化,昂揚向上的精神基調統一,這些哪吒也代表了不同代際的精神icon。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icon,例如沸沸揚揚的「決戰崑崙之巔」,戲稱自己為「夕陽紅粉絲團」的傑迷用一場行為藝術助周杰倫拔得微博明星超話榜單頭籌,大戰以蔡徐坤粉絲團宣布退出微博各項數據榜單的競爭而落幕。剛學會打榜的「中老年」傑迷興奮不已,大張旗鼓吹響集結號進軍粉圈文化,頗有與子同袍的氣勢,這場行為藝術是對周杰倫遲到的告白,是不舍青春尾巴的倔強,也是對往日時光的力圖再現,更表達了對當下數據流量規則的戲謔式不認同——微博超話榜單用數字搭建起符號聖殿,構建起新一代粉絲熟悉的業界規則,所以他們才能天真地發出疑問「周杰倫微博各項數據都不行,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卻忘了在微博之外,還有整個世界。
這場掰頭最終被@人民日報定性為聯合致敬,「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偶像,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嚮往」。而偶像這種精神icon在符號學視野中別有意義,在傳統文化中,偶像多是聖人或英雄,並經常與政治、國家、民族、宗教等意識形態聯繫緊密,隨著現代化過程的演進, 偶像也逐漸走向世俗化。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消費主義強調了娛樂性、商業性和消遣性,偶像崇拜就體現著社會文化意義從政治一元化到消費一元化的整合過程。索緒爾說過, 人是符號的動物。人為各種迷離的符號所包圍, 自身又是別人拆解的符號。「崑崙大戰」 向我們展示了偶像符號的神奇力量,偶像作為讓人頂禮的神奇符號,成長在粉絲的消費之夢裡,成為粉絲們製造神話然後又打破神話的符號替代品。而由於「守護全世界最好的xxx」集合起來的粉絲軍團,也使得我們一窺網絡社群,這個匯集了多元眾生相的網際網路生態代表的面貌。
在打榜大戰中,支持周杰倫的明星、官微、微博大V 、意見領袖等據不完全統計如下:
有言論說這是「實力戰勝流量的正義神話」, 足可見人們苦流量久矣,這場大型行為藝術,釋放的是大眾對數據至上的不滿和娛樂規則的挑釁,但換個角度想,眾多意見領袖和官微的發聲站隊,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話語霸權?實際上對規則的不認同不需要上升到對群體的討伐攻訐上,更不用給粉絲貼標籤(例如無腦XXJ之類)。可以說傑迷也好iKUN也罷,都是為自己的情懷或者夢想埋單,說的再直白點,大家都是在虛幻符號中自我陶醉, 說是迷戀偶像倒不如說是迷戀自己。當初喜歡周杰倫的人也曾遭遇過偏見,況且誰都有過45度角仰望天空淚流滿面的中二時期。
事實上,我們的偏見和鄙視鏈是一代代向下延伸的,70、80、90都曾頂著「垮掉的一代」的名頭,摒棄汙名化和成見,才契合開放包容的網際網路精神。至於當下的偶像究竟值不值得被喜歡,有沒有實力,這又是與市場、娛樂造星方式、技術等各方面相關的一個複雜問題,也許大眾文化的一大魅力就在於, 隨著能指的不斷消解和擴張, 一幕幕神話就這樣激情上演, 不斷刷新劇情和角色, 演繹出消費主義的盛宴。
精神icon不斷變化,一代一代各有不同,不要神話也不要汙名化,因為造神者往往也是把神拉下水的同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