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全新開設的欄目「導師就讀項目大揭秘+大吐槽」。在這裡,來自天南地北各個旮旯的導師們將齊聚一堂,共同揭秘 Ta 們在外留學時就讀的項目,並吐槽那些一般人我不告訴 Ta 的學校和專業的事情。
導師就讀項目揭秘 / 吐槽倫敦國王學院文化創意專業項目
爆料人
▼
超人、大薇
大家好!我叫超人,本科寧波諾丁漢國際商務與西班牙語項目,研究生 King’s College London 學校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項目,愛好/興趣足球(西甲&英超&阿甲),書(科幻),電影,天蠍座。
我是大薇,本科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英語專業,是超超的研究生同學&同事,我的一大愛好是看小說,其次是旅遊,兩者都能來新鮮感!BTW,我也是天蠍一枚!
我們眼中的 King’s College London
King’s College London,又名「王的學院」,在大部分時間被小夥伴簡稱為 King’s 或者 KCL,就像他的鄰居 LSE,UCL 和 IC,簡稱要比真名來的鏗鏘有力,廣為人知。King’s 始建於 1829 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創辦,是倫敦大學第二古老的學院(比 UCL 晚三年)。經過近 200 年的發展和完善,目前已經成為集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院、法學院、工程科學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等 9 大學院為一體、涵蓋 200+ 專業的研究型大學,和牛劍、LSE、UCL、IC 並稱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在最新的 QS 2018 世界大學排名中,King’s 位列世界 23,英國第 5。
對我而言,當初被它吸引,完全是因為霸氣外漏的名字。本科作為一名學習英語專業的女紙,對英國心馳神往,希望能在研究生期間入讀英倫名校,感受一把倫敦泰晤士河畔的陰晴不定的天氣,親歷英國紳士風度和他們的 black humor, 一覽蘇格蘭的高地風光和讓無數作家靈感爆棚的寧靜湖區,體驗在有一百多年歷史地鐵 rush hour 啃著用 Daily Mail 包裹的英國名菜— Fish & Chips —的趕腳……這些畫面想想就很激動呢。
自從大二萌發這個念頭之後,便開始努力地刷 GPA 以及不斷提高英語能力。時光飛逝,一轉眼來到了大三的暑假,是時候給自己選學校啦,查詢了 n 所英國的大學,最後被 King’s 的大名和介紹吸引住,試問誰不想成為「王的學( nv )生( ren )」,瞬間變身迷妹星星眼,況且 King’s 還有聽起來很棒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專業。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學校的名字和專業的名字入坑了。
King’s 除了悠久的歷史之外,最讓我覺得滿意的就是學校的地理位置! King’s 在倫敦有五個校區,其中位於倫敦一區的有 Strand, Waterloo,Guy’s Campus 和 St. Thomas。和其他身在倫敦市中心的學校一樣,寸土寸金,校園面積非常有限。
五個校區的學科分布大概是:
Strand:人文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公共政策學院,自然科學&數學學院,(年輕的)商學院;
Waterloo Campus:衛生與生命科學、教育系與部分的護理學系專業;
Guy’s Campus:口腔醫學,醫學與生物醫學院;
St Thomas』 Campus:部分醫學系與口腔醫學為於該校區內的聖託馬斯醫院;
Denmark Hill Campus:國王學院醫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莫茲利醫院(Maudsley Hospital)與精神病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
Strand 就是我曾經就讀的校區,也是 King’s 最早的校園,主體建築由 1831 竣工的 King’s Building 和 1975 年建成的 Macadam Building 組成;值得一提的是,King’s Building 2 層有一個華美的禮拜堂,維多利亞時代建築風格的典範,英國一級保護建築,適合思考人生,hhhh……Strand 校區地理位置絕佳,離倫敦有名的藝術市場 Convent Garden 和皇家歌劇院步行距離 5 分鐘,市中心 Trafalgar Square 步行距離 10 分鐘。
King’s Building (圖片源於網絡)
從 Waterloo 大橋上欣賞泰晤士河景。
2010 年前 King’s 購買了 Somerset House 的東翼給法學院。(圖片源於網絡)
(圖片源於網絡)
(圖片源於網絡)
Somerset House 是一年一度的倫敦時裝周舉辦地。時裝周期間,我們下課後能偶遇的可就不止是各國時尚博主和街拍達人了,我會說我巧遇過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和他當時的妻子米蘭達·可兒嘛。
(圖片源於網絡)
(圖片源於網絡)
到了冬天,聖誕節前後,Somerset House 就變身露天滑冰場,濃濃的聖誕味兒撲面而來。
從 Strand 校區屋頂俯拍,London Eye, Big Ben,River Thames 盡收眼底。這樣的美景美地被 King’s 承包了,也是 KCL 學子的一大 privilege。
一葉知秋@ Guy’s Campus
初到倫敦,我和同學常常在課後溜達去位於 Trafalgar Square 的國家美術館(圖片源於網絡)
讓 King’s 學生引以為豪的,還有學校的主圖書館 Maughan Library,十九世紀哥德式復興建築,位於 Chancery Lane,距離 Strand 校區 5 分鐘步行。不僅藏書豐富(約 75 萬冊),高層還有豪華自習小包間哦;學習之餘,還可以登高望遠,一覽倫敦街景。
小小透露一下,Harry Potter 中 Dumbledore 的辦公室就是在 Maughan Library 取景拍攝的;此外 Maughan Library 也是周杰倫《夜的第七章》 MV 取景地。KCL 曾經出現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學校也專門在官網做了一個 King’s in Film 的頁面,圍觀點擊這裡:https://alumni.kcl.ac.uk/kings-in-film
圖書館內部(圖片源於網絡)
最後附上一張倫敦地鐵圖,based on 1931年電子工程師哈裡·貝利設計的拓撲地圖;泰晤士河邊黃綠線 Temple 站出來就是 Strand 校區,交通十分便利。
我在 King’s 學什麼?
【項目介紹】
我入讀的項目是 M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以下簡稱為 CCI ), 文化創意產業,專業名字可以說是比較吸睛的,開設在人文學院下面專門的 CCI 系。姊妹專業還有 MA Digital Culture and Society 和 MA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內容涵蓋了社會學、文化研究、博物館學、城市研究、傳媒和心理學等方面,研究話題包括文化政策、文化理論、時尚、創新城市和性別等,本質上還是偏理論的學科。學校官網上對專業的介紹如下:
「This multi-faceted course examines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explor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facing cultural entrepreneurs, professionals and policy-makers. It uses a range of analytical tools from sociology,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draws 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 from both King's academics and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the field.」
簡而言之,就是圍繞文化創意產業,來分析它的誕生、形式和理論發展歷程,以及帶給文化、社會和城市的影響。
專業特色:三多——學生多,reading 多,writing 多。
11 屆的學生人數差不多是 120 人,中國學生(大陸+港澳臺)大概佔到了四分之一;2017 學校的招生計劃是 150 名學生。雖然數量看上去挺多的,但是大部分時間和你一起上課的同學數量差不多是在二三十人。
- Why ?-
首先我們來看看課程設置。整個 programme 的畢業要求是修滿 180 個 credits。每門課有 20 個 credits,必修的有三門,選修的有三門,加上價值 60 credits 的畢業論文或者畢業項目,剛剛好。每門課的授課方式是一堂 lecture + 一堂 seminar;前者聽老師在臺上講課,後者需要人人參與討論當堂的內容,或者輪流做 presentation。
需要全員參與的部分只是三門必修課,一般在階梯教室上課;每學期的選修課有 5-6 門(現在好像已經拓展到每學期 10+門了),這樣一來學生就分流出去了,每堂課大概有 20 位學生(有些比較火的可能達到 30+)。然後我們也分成幾個 seminar group 進行課後討論,每組 20 人左右。因此,總體來說上課體驗還是棒棒噠,seminar 上大家的熱情還是十分高漲,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做 presentation 的機會,老師可以觀察到每一位同學。
- Reading -
學文科的孩子應該都逃不過這個命運。還沒報到,學校給到的 handbook 就已經 offer 了幾大本書的 reading list,隨意感受下:
然後我們再看看課程的 reading。舉個慄子,第一學期必修課 Analysing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core reading 包括這幾本:
除此之外,這門課的 syllabus 是由 3 組單元一共 10 堂講座組成,每堂講座又有 5 篇左右的 reading,大部分時候是 paper,或者是專著的某一章節。這就是一門必修課的 reading 量。
其他必修課和選修課的結構是一樣的,有 core reading,還有每周 lecture 不同主題單獨的 reading。不要看我們只有 6 門課,自學的壓力還是很大的,痛哭。想來官網的信息所言非虛,申請 CCI 的學妹學弟看清楚了,引起重視:
「If you are a full-time student, we will provide 140 hours of teaching through lectures and seminars, and we will expect you to undertake 1,674 hours of independent study.」
- Writing -
除了讀讀讀,寫寫寫也是我們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門選修課的考核都是 100% essay assessment , 結課後需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提交一篇 4000 詞(maximum )的 essay。必修課裡面的研究方法這門課,考核方式是提交一篇 2000 詞的 research proposal + 2000 詞的 critical report,後者是用來點評其他可選的研究方法。Hmmm….所以還是 4000 詞。剩下兩門必修課,考核方式是 100% examination, a 2-hour written examination for each 。千萬不要鬆口氣,雖然是考試,但是沒有選擇題,沒有判斷題,沒有填空題也沒有連線題,赤果果的 essay questions 。從拿到試卷的那一刻,就得馬不停蹄地寫;不僅要回答問題,還要有內涵有引用有技巧的回答。
這一刻終於明白為什麼 CCI 那麼傲嬌,非要雅思寫作上 7 才能直錄(這是當年,好消息是現在要求降低了,寫作 6.5 就可以啦)。經過一番洗禮,最後直面畢業論文這個終極 boss(字數要求 12000 詞)時,就可以做到晝夜不分,筆耕不輟,yet 心平氣和了。
【課程設置】
剛剛追(tu)憶(cao)了往昔崢嶸歲月,現在我們來系統的看看課程設置。
Degree Requirement: 180 credits, including:
3 core modules (each worth 20 credits)
3 elective modules (each worth 20 credits)
1 dissertation (worth 60 credits)
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是由 10 堂 1 小時的 lecture 和 10 堂 1 小時的 seminar 組成。
三門必修課是分別是:
Semester 1:
7AAICC32 Analysing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lock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lock 2: Work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lock 3: Convergenc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這門課 case study 比較多。
Semester 2:
7AAICC30 Research Approaches
介紹各種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方法,包括questionnaires, interview, ethnography, discourse analysis, etc.
7AAICC31 Contested Culture: Formations
偏理論,也分為三大塊內容,即探索什麼是文化,文化和社會的關係,文化、媒體和自我認知的關係。我們當年上課,這門課是放在第一學期,Analysing CCI 是放在第二學期的;感覺深入淺出比較合理。
因為必修課的時間固定了,所以在選修課的選擇上,大部分同學會在第一學期修 2 門選修,第二學期修 1 門,確保足夠的時間來構思大論文。
選修課的種類就非常豐富啦!目前官網每學期都有 10+ 的課程可以選:
其中比較偏實踐的課程是和泰特現代藝術館合作的兩門課,並且是 selective entry,上課地點在藝術館。
如果對某堂課特別感興趣,不妨去 CCI 頁面看看課程介紹和詳細的 syllabus~http://www.kcl.ac.uk/artshums/depts/cmci/study/handbook/programmes/pgt/Module-Information/Modules2017-18.aspx
時尚博主、跨國演藝經紀、藝術品交易……
CCIer 們從哪兒來,又往哪兒去?
King’s College London的 CCI 項目開設在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 Creative Industries ( CMCI )。CMCI 是 King’s 的強勢 Department,排名英國第一,CCI 又是 King’s 的招牌專業,最近 5 年一直保持了很高的熱度(說人話就是:熱門專業),申請人數水漲船高。相對應地,King’s 也很「成人之美」,光 CCI 近 4 年來每年 enroll 的學生都保持在 150 人左右,要評「中英合作社」專業的話,CCI 認第二沒有專業能認第一(中國學生 30+)。
作為初代學姐( 2011 年入學),見證了 KCL 壯大 CMCI 的雄心壯志。首先,CMCI 花重金從 LSE 挖牆腳,把英國 CCI 學術領域領軍人物 Dr. Andy Pratt 挖過來做 CMCI 老大。事實證明這個錢花得可算是值當了。首先,從 Pratt 過來第一年開始,KCL 成為英國 CC 研究領域的僅有一家,CMCI 的排名也蹭蹭蹭往上走,直到盤踞第一,到現在也沒下位(考慮到他本人都已經另謀高就,CMCI 還能保持這個態勢,也算是 legacy 了);其次,CCI 項目成為 CMCI 第一熱門,在每年都開超大碼「大班」的情況下一直沒下熱搜,CMCI 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按照這個行文思路,接下去看官該疑惑了:「班級這麼大,這項目該多水,門檻該多低啊?」然而…並沒有呢!(攤手)雖然很多人說 CCI 算是寬進嚴出,但是申請要求也不算「寬」,敬請感受:
1.雅思總分 7 分,單項不低於 6.5;
2. 需要提交一份 2000 字以上的 Writing Sample;(好寫嗎?不好寫,學校還出了專門的 Guideline,writing sample 水平不夠分分鐘秒拒。)
3. PS 字數最多 500 字;(寫過 PS 的都知道,字多的容易,字少的難。如何在 500 字內把自己全面立體地呈現給 AO,比較考驗作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CCI 錄取不限專業背景,這也給轉專業和跨行業申請者創造了機會。當年我所在的班級同學來源地和背景非常豐富,80% 以上的同學來自歐盟之外的國家,可以說是爆 diversified 了,當然其中華語圈學生就能佔上小半比例;過往專業更是五花八門,傳媒、商科、視覺、語言、新聞……還有不少同學已經在文化產業圈內工作很久(記者、攝影師、藝術策展、博物館陳設、visual artist),再回校園更新知識,與時俱進。所以這個專業的性別構成必然是男少女多,少數的男同胞也構成了「彎仔碼頭」(神轉折)。
CCI 學習的範圍非常廣闊——玄能哲學,論藝史;實能下「館」,玩技術。我們專業高度交叉的特性和與藝術、新聞、電影、文化研究、博物館學、創意城市、傳播學、傳媒學、網際網路、視覺藝術、文化政策、文化理論、人類學、時尚等等(真的還可以再填 50 項)學術領域的天然聯繫,讓每個來之前對文化創意產業僅管窺一豹的同學,最後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
因此,我們的同學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和工作所在的行業必然是百花齊放。同學(包括學妹、學弟)中出了好幾個時尚達人,其中就有 OOAK 買手店的創始人,7 百萬粉絲微博時尚大 V,還有若干百萬粉絲微博時尚「小」 V,常常混跡於各大時裝周,在國內時尚圈「 CCI 幫」已經可以攪渾一小池春水了。除了時尚圈,也有同學畢業後從事策展、演藝中介、藝術品交易等文化產業媒介工作;其他同學也散布在各個零星的行業,有記者、導演、攝影師,也有教育機構員工(比如我),但大家基本沒有脫離文創產業這個大範疇。畢竟,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定義來看,所有投入和產出為 Intangible 形式的產業都可以稱為文化創意產業。
我去英國的第二年,也就是 2012 年,對於英國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首先,2012 年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 60 周年 Diamond Jubilee,大英國協國家聯合慶祝。倫敦作為首都,自然有數不清的活動。花車巡遊,泰晤士船遊,特技飛行,焰火晚會,女王請客的免費午餐……我們遠觀到了志在集齊所有顏色外套的女王,也感受到了英國人對女王的狂熱。
Diamond Jubilee 慶典的一大組成部分,泰晤士千船巡遊(圖片源於網絡)
焦急等待女王花車的「英國王室粉絲團們」,哪怕是離女王巡遊主幹道很遠的地方,也是水洩不通(圖片源於網絡)
女王巡遊同時的特技飛行表演,組成 ER(女王名字縮寫)(圖片源於網絡)
女王的 treat 活動系列之「 playground 」(私人照片)
女王的 treat 活動系列之「 free lunch 」(說來我也是被女王請過飯的人了啊,小嘚瑟)。
爾後的夏天,又是倫敦奧運會盛景。街邊的奧運會 EGG 裝飾,City Hall 和 Tower Bridge 邊的 River Bank 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第一次在 Trafalgar Square 露天看奧運會比賽,搖著國旗為中國隊出場吶喊……
Trafalgar Square,倫敦奧運開幕倒計。
Tower Bridge 的奧運 look。
有點兒扯遠了,然而前面的兩大樂事都是為了鋪墊這個轉折,順便甩一些存照。我們也非常不幸地等來了 4 月 6 日留學生 PSW 籤證取消的噩耗,這意味著,我所在的 11 屆班級同學都無法跟之前設想的一樣,在文化產業極其發達的倫敦尋找工作機會了(這也是從 2012年之後開始英國一直奉行的政策)。嚴格限制留學生留英工作的政策和就業環境下,中國 CCIer 們基本都回國了。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班仍然有一名中國女同學在畢業後成功拿到英國工作 offer。她從事的工作就更讓人羨慕了——跨國演藝經紀,經手的明星有:Katy Perry, Beyoncé, Justin Bieber, Rihanna(哎,反正都是你們能說得上來的最紅的那些明星就是了)。這也是 2011 屆 CCI 中國學生中碩果僅存的一枚留守倫敦文化產業圈的同學,總結她的成功經驗,就是在短短一年的學習期間,最大化校友資源進行 networking,找到實習機會,當然,她的優秀也是名副其實。
我在海外讀書生活的收穫
申請季轟轟烈烈投了好多學校,offer 沒到的時候忐忑不定,然而 offer 接踵而至的時候也是甜蜜的煩惱。初代學姐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最後決定拿 CCI offer 的時候,市中心的絕佳 location 和大牛 Andy Pratt 都是吸引我的原因。來了之後發現,天吶,老師們真的一點兒都沒有學究樣子,每一個都有獨特的 style。就拿 Andy 來說,一個業界大牛,除了教課深入淺出之外,居然有著非常和藹而且幽默的個性,每節課都搭配一身新 look,最喜歡顯擺自己豐富的領帶 collection。某節課的 tutor 是個美麗的法國姐姐,講到 gender theory 的時候手舞足蹈,毫不掩飾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索性在第二周的課上以光頭示人,真是率性得逼人。
除了自己專業的課,我還曾經蹭過 CMCI 其他專業的課,事實證明,老師們非常歡迎你的蹭課,課後也會給你非常 detail 的建議。這樣環境的學術氛圍,讓人感到非常輕鬆,跳脫了人文社科的沉重感,也是我畢業多年後回想起那一年多的時間裡,最早浮現到腦海裡的畫面,生動而輕快。
同學們也都讓人每天都有「哇哦」的機會。學校宿舍在英國,尤其是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非常緊俏,我在選房間的時候勾選了調劑,無條件服從調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為鄰。我右邊的兩個房間住著兩個印度女孩,她們一個像寶萊塢明星,美得非常印度;一個優秀到幾乎每隔一個月,就要發表一篇 paper,是教授的寵兒。與咱們中國同學抱團取暖不同,她們很西化,樂意與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朋友,課上也會積極提問,與教授互動。我在她們身上學到了一種不同的亞洲姿態。
給大家再傳授一點 tips ~
1、CCI 的 TATE MODERN 合作項目非常值得選,一定要試一下。
2、無論是 TESCO、Sainsbury 還是其他本土超市,自選奶製品都值得買,很好吃。
3、在倫敦,你可以吃到世界上的任何菜系,而且品質很高,喜歡美食的同學一定不要委屈自己,多多尋找吃的!(除了英國菜,seriously speaking)
4、倫敦的博物館和公園,足夠你逛滿一年,下課後別著急回住宿,好好利用student oyster card 和世界一流的免費博物館,他們將讓你大開眼界。
5、如果你住的是共享廚房的寢室,可以試試一個魔術。做一頓超大份可樂雞翅(反正雞翅在英國是最便宜的肉類),放在 pantry 的案板上,過兩個小時後回去看,他們會消失,變成一張寫滿「 thank you and so yummy 」的紙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