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20: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探秘房山地質奇觀
Discovery
聖蓮山
為全面記錄展示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景區
地質遺蹟和地質風貌
近日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
組織多位攝影愛好者
來到位於
房山區史家營鄉的
聖蓮山
拍攝景區內的
地質景觀、美麗風光、人文活動
快跟方方來看看吧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攝影愛好者齊聚聖蓮山
美景皆在聖蓮山
攝影:魏興東
聖蓮山園區位於房山區大石河上遊
屬於巖溶地貌區
成景巖石是距今5.7~4.5億年的
古生代在海洋沉積形成的石灰巖
中生代恐龍時期的燕山運動
使巖層變形彎曲形成了
百花山向斜構造
到新生代哺乳動物時期
隨著新構造運動抬升
在百花山南坡的巖溶盆地中
先後形成了穿洞、筆架山、孤峰
聖米石塘、聖水洞、九蓮洞
晾馬臺、翠屏峰、佛椅山
神牛嶺、隱仙洞等地貌景觀
攝影:閆立軍
隱仙洞
隱仙洞是聖蓮山園區
海拔最低的巖溶洞穴
發育在5億年前海洋沉積形成的
古生代寒武紀石灰巖中
是一個沿著張性裂隙溶蝕形成的溶洞
攝影:杜玉鳳
攝影:龔德華
石灰巖
在距今5.4億至4.4億年的時期
華北陸地被海水淹沒
海水不斷加深
海洋中豐富的碳酸鈣不斷沉積
形成了厚度巨大的石灰巖層
攝影:劉寶芝
攝影:劉寶芝
披著「豹皮」的巖石
豹皮灰巖是一種具有黃色、褐紅色
不規則斑紋的石灰巖
貌似豹皮,故名豹皮灰巖
其中的基質部分為方解石
斑紋部分則含有較多的白雲石
豹皮灰巖的發育
與構造作用有很大的關係
攝影:潘元霞
攝影:申國林
長在巖石裡的「魚子」
鮞粒灰巖
海洋中水體中
懸浮著砂泥等各種細顆粒
它們在海水的作用下不斷的滾動
碳酸鈣圍繞著這些顆粒不斷包裹
就像滾元宵一樣
最終便形成了具有
一圈圈同心紋層的鮞粒
鮞粒在海水中不斷動蕩
包裹的沉積物也越來越多
顆粒也越來越大
它們在海底沉積之後被碳酸鈣膠結
最終形成「鮞粒灰巖」
攝影:王文惠
「竹葉」長在石頭裡
在潮汐、波浪活動頻繁的淺海區
處於半固結狀態的泥晶灰巖
被波浪攪動、打碎,原地再沉積
之後又被方解石膠結
形似「竹葉」狀的同生碎屑物
稱其為「竹葉狀灰巖」
攝影:閆立軍
「斑馬」怎麼在這兒?
在海洋中
灰黑色條帶和灰白色條帶的
白雲巖交替沉積
形成2-3釐米厚的條帶
黑白相間的條紋有序的排列
酷似斑馬身上的條紋
人們形象的
把這種巖石叫做「斑馬石」
攝影:楊靜
攝影:張武生
這裡有「鱷魚」
海洋環境中
含泥質灰巖和灰質白雲巖交互沉積
形成褐、白相間的條紋
褐色巖層中發育有密集的裂縫
灰白色巖石中裂縫不是很發育
遠處一看
顏色和形態酷似鱷魚的皮膚
人們把這種巖石形象地稱為「鱷魚石」
攝影:張蘭平
「聖米」
聖米」不是米
而是一種顆粒細小成分為
二氧化矽的米狀物
巖石中的碎屑經水流長期搬運
其他物質被磨蝕並消失
最堅硬的石英留了下來
並通過在洞穴裂隙中堆積下來
「聖米」顆粒光潔
非常有觀賞價值
攝影:張蘭平
晾馬臺(巖溶夷平面)
5億年前海洋沉積形成的
古生代寒武紀石灰巖
因構造運動抬升到地表
流水不斷地對山體
溶蝕、侵蝕,逐漸被平原化
此後,山體再次抬升
被平原化的面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個相對平坦的面
地貌學稱為「夷平面」
夷平面若再次被流水溶蝕或侵蝕
最終形成平頂狀山峰
攝影:張全躍
景區遊玩小貼士
01
票價
60元/人
02
乘車路線
✦1.地鐵房山線閻村東站下車,換乘地鐵燕房線,至燕山站下車,步行49米至燕山社區醫院,乘坐房24路或F21路至聖蓮山下車,步行3614米到達聖蓮山風景區。
✦2.天橋乘917路公交車至張坊,換乘當地小公共至房山聖蓮山風景區。
03
自駕路線
✦1.京石高速公路閻村出口出,順青龍湖站至河北鎮,走108國道,經賈玉口至聖蓮山。
04
聯繫電話
010-60319012
010-60319023
遊玩期間
請大家做好疫情防護措施
嚴格遵守景區景點
疫情防控的各項規定!
風景壯觀
香溢峽谷
這麼多好看的景色
就差您了
周末帶上您的愛人、家人
來這細細欣賞吧
方方在這裡等您~~
原標題:《探秘「奇峰怪石」,賞房山自然生態地質奇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