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談小說寫作:《傲慢與偏見》有什麼好?

2021-01-07 鳳凰網

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兩個說法都是要追問好在哪裡。這裡要講的是英國十九世紀初期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女作者珍妮·奧斯丁是西洋小說史上不容忽視的大家。近年來越發受到重視。愛好她的讀者,要研究她的作品有什麼好;不能欣賞她的人,也常要追問她的作品有什麼好。

《傲慢與偏見》在我國知道的人比較多;沒讀過原文的讀過譯本,沒讀過譯本的看過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至少知道個故事。本文就是要借一部國內讀者比較熟悉的西洋小說,探索些方法。試圖品嘗或鑑定一部小說有什麼好。

小說裡總要講個故事,即使是沒頭沒尾或無條無理的故事。故事總是作者編的。怎樣編造——例如選什麼題材,從什麼角度寫,著重寫什麼,表達什麼思想感情,怎樣處理題材,就是說,怎樣布局,怎樣塑造人物等等,都只能從整部小說裡去領會。光從一個故事裡捉摸不出。這個故事又是用文字表達的。表達的技巧也只看文字本身,不能從故事裡尋求。要充分了解一部小說,得從上述各方面一一加以分析。

小說裡往往有個故事。某人何時何地遭逢(或沒遭逢)什麼事,幹了(或沒幹)什麼事——人物、背景、情節組成故事。故事是一部小說的骨架或最起碼的基本成份,也是一切小說所共有的「最大公約數」。如果故事的情節引人,角色動人,就能抓住讀者的興趣,捉搦著他們的心,使他們放不下,撇不開。急要知道事情如何發展,人物如何下場。很多人讀小說不過是讀一個故事——或者,只讀到一個故事。

《傲慢與偏見》的故事,講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某鄉鎮上某鄉紳家幾個女兒的戀愛和結婚。主要講二女兒伊莉莎白因少年紳士達西的傲慢,對他抱有很深的偏見,後來怎樣又消釋了偏見,和達西相愛,成為眷屬。 

這個故事平淡無奇,沒有令人迴腸盪氣,驚心攝魂的場面。情節無非家常瑣碎,如鄰居間的來往、茶敘、宴會、舞會,或駕車瀏覽名勝,或到倫敦小住,或探親訪友等等,都是鄉鎮上有閒階級的日常生活。人物沒有令人崇拜的英雄貨模範,都是日常所見的人,有的高明些、文雅些,有的愚蠢些、鄙俗些,無非有閒階級的先生、夫人、小姐之流。有個非洲小夥子讀了這本書自己思忖:「這些英國的夫人小姐,和我有什麼相干呢?」我們不禁要問,十九世紀外國資產階級的愛情小說,在我們今天,能有什麼價值呢?

可是我們不能單憑小說裡的故事來評定這部小說。

故事不過是小說裡可以撮述的主要情節,故事不講作者的心思。但作者不可能純客觀地反映現實,也不可能在作品裡完全屏蔽自己。他的心思會像弦外之音,隨處在作品裡透露出來。

寫什麼樣的故事,選什麼樣的題材。《傲慢與偏見》是一部寫實性的小說(novel),而不是傳奇性的小說(romance)。這兩種是不同的類型。寫實性的小說繼承書信、日記、傳記、歷史等真實記載,重在寫實。傳奇性的小說繼承史詩和中世紀的傳奇故事,寫的是令人驚奇的事。世事無奇不有,只要講來合情合理,不必日常慣見。司各特(W. Scott)寫的是傳奇性的小說,奧斯丁寫的是寫實性的小說。

奧斯丁自己說不能寫傳奇性的小說,除非性命交關,萬不得已;只怕寫不完一章就要失聲而笑。為什麼呢?她在另一部小說《諾桑覺寺》裡故意摹仿恐怖性浪漫故事(gothic romance)的情調打趣取笑。我們由此不一看出,她笑那種令人驚奇故事脫不了老一套,人物也不免誇張失實。她在家信裡說,小說裡那種十全十美的女主角看了噁心,使她忍不住要調皮搗蛋。她指導侄女寫作的信上一再強調人物要寫得自然。要避免想像失真,造成假象。

她喜歡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戶的鄉鎮上。奧斯丁並不是一個閉塞的老姑娘。她讀書看報,熟悉當代有名的作品,來往的親戚很多,和見世面的人物也有交接,對世界大事和城市生活並非毫無所知。可是她一部又一部的小說,差不多都取材於有三、四家大戶的鄉鎮上。看來她和《傲慢與偏見》裡伊莉莎白的見解相同。鄉鎮上的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樣可供觀察研究;不論單純的、或深有城府的,都是有趣的題材,尤其是後者、儘管地方小,人不多,各人的面貌卻變化繁多,觀察不到的方面會層出不窮。奧斯丁顯然是故意選擇平凡的題材,創造寫實的小說。

通常把《傲慢與偏見》稱為愛情小說。其實,小說裡著重寫的是青年男女選擇配偶和結婚成家。從奧斯丁的小說裡可以看出她從來不脫離結婚寫戀愛。男人沒有具備結婚的條件、或沒有結婚的誠意而和女人戀愛,那是不負責任,或玩弄女人。女人沒看到男方有求婚的誠意就流露自己的愛情,那是有失檢點、甚至有失身份;儘管私心愛上了人,也得深知斂抑。戀愛是為結婚,結婚是成家,得考慮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門戶不相當還可以通融,經濟基礎卻不容忽視。因為鄉紳家的子女不能自食其力,可幹的職業也很有限。長子繼承家產,其他的兒子當教士,當軍官,當律師,地位就比長子低;如果經商,就比階級內部又落下一個階層。老姑娘自己沒有財產,就得寄人籬下;如果當女教師,就跌落到本階級的邊緣上或邊緣以外去了。一門好親事,家家都掙扎著向上攀附,唯恐下落。這是生存競爭的一個重要關頭,男女本人和兩家老少都全力以赴,雖然只有三四家大戶的鄉鎮上,矛盾也夠複雜,爭奪也夠激烈,表現的世態人情也煞是好看。《傲慢與偏見》就是從戀愛結婚的角度,描寫這種世態人情。

奧斯丁認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難以忍受的苦惱。她小說裡的許多怨偶,都是結婚前不相知而造成的。結婚不能不考慮對方的人品,包括外表相貌、舉止、言談,內在的才德品性。外表雖然顯而易見,也需要對方有眼光。才能由外表鑑別別人品高下。至於才德品性,就得看他為人行事。這又得從多方面來判定,偶然一件事不足為憑,還得從日常生活裡看日常的行為。

知人不易,自知也不易,在節烈的生存競爭中,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和糾紛就更難免。《傲慢與偏見》寫女主角的偏見怎樣造成,怎樣消釋,是從人物的浮面逐步深入內心,捉摸他們的品性、修養和心理上的種種狀態。可以說,奧斯丁所寫的小說,都是從戀愛結婚的角度,寫世態人情,寫表現為世態人情的人物內心。

《傲慢與偏見》開篇第一句「家產富裕的單身漢,準想娶個妻子,這是大家公認的必然之理」。接下說:「這點道理深入人心。地方上一旦來了這麼個人,鄰近人家滿不理會他本人的意願,就把他看做自己某一個女兒應得的夫婿了。」奧斯丁冷眼看世情,點出這麼兩句,接著就引出一群可笑的人物,一連串可笑的情節。評論家往往把奧斯丁的小說比作描繪世態人情的喜劇(comedy of manners),因為都是喜劇性的小說。

喜劇雖然據亞里斯多德看來只供娛樂,柏拉圖卻以為可供照鑑,有教育意義。這和西塞羅所謂「喜劇應該是人生的鏡子……」見解相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英國的莎士比亞都曾引用;斐爾丁在他自稱「喜劇性的小說」裡也用來闡說他這類小說的功用。這些話已經是論喜劇的常談。所謂「鏡子」,無非反映人生。一般認為鏡子照出醜人醜事,可充針砭,可當鞭撻,都有警戒作用。

可是《傲慢與偏見》警戒什麼呢?對愚蠢的柯林斯牧師、貝奈特太太,凱瑟林夫人等人,挖苦幾句,諷刺幾下,甚至鞭撻幾頓、就能拔除愚蠢的鈍根嗎?奧斯丁好像並沒有這個企圖。她挖苦的不是牧師、或是鄉紳太太、或貴夫人,不是人為的制度或陋習惡俗造成的荒謬,而是這樣的幾個笨人。她也不是只抓出幾個笨蛋來示眾取笑。聰明人並沒有逃過她的譏誚。伊莉莎白那麼七竅玲瓏的姑娘,到故事末尾才自愧沒有自知之明。達西那麼性氣高傲的人,唯恐招人笑話,一言一動力求恰當如分,可是他也是在故事末尾才覺悟到自己行為不當。奧斯丁對她所挖苦取笑的人物沒有恨,沒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設身處地,對他們充分了解,完全體諒。她的笑不是針砭,不是鞭撻,也不是含淚同情,而是乖覺的領悟,有時竟是和讀者相視目逆,會心而笑。試舉例說明。

第十一章,伊莉莎白挖苦達西,說他取笑不得的。達西辯解說:一個人如果一味追求笑話,那麼,就連最明智、最好的人——就連他們最明智、最好的行為,也可以說成笑話。

伊莉莎白說:「當然有人那樣,我希望自己不是那種人。我相信,明智的、好的,我從不取笑;愚蠢、荒謬、任性、不合理的,老實說,我覺得真逗樂,只要當時的場合容許我笑,我看到就笑了。不過,這類的事,大概正是你所沒有的。」

「誰都難保吧。不過我生平刻意小心,不要犯那一類的毛病,貽笑大方。」

「譬如虛榮和驕傲。」

「對啊,虛榮確是個毛病;驕傲呢,一個真正高明的人自己會有分寸。」

伊莉莎白別過臉去暗笑。

伊莉莎白當面挖苦了達西,當場捉住他的驕傲、虛榮,當場就笑了。可是細心的讀者會看到,作者正也在暗笑。伊莉莎白對達西抱有偏見,不正是因為達西挫損了她的虛榮心嗎?她挖苦了達西洋洋自得,不也正是表現了驕傲不自知嗎?讀者領會到作者的笑而笑,正是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所謂「從頭腦裡出來的,理智的笑」。

笑,包含嚴肅不笑的另一面。劉易斯(C. S. Lewis)在他《略談珍妮·奧斯丁》一文裡指出,堅持原則而嚴肅認真,是奧斯丁藝術的精髓。心裡梗著一個美好、合理的標準,一看見醜陋、不合理的事,對比之下就會忍不住失笑。心裡沒有那麼個準則,就不能一眼看到美與醜、合理與不合理的對比。

奧斯丁常常在笑的背後,寫出不笑的另一面。

例如《傲慢與偏見》裡那位笨伯柯林斯向伊莉莎白求婚是個大笑話;他遭到拒絕,掉頭又向伊莉莎白好友求婚而蒙允諾。又是個大笑話。貝奈特太太滿以為闊少爺賓雷已經看中自己的長女吉英,得意忘形,到處吹牛;不料賓雷一去音信杳然。這又是個笑話。伊莉莎白想不到她的好友夏洛特竟嫁給柯林斯那麼一個奴才氣十足的笨蛋,對她大失所望。她聽了達西一位表親的一句話,斷定賓雷是聽了達西的話,嫌她家窮,所以打消了向她姐姐吉英求婚的願意。

為這兩件事,她和吉英談心的時候氣憤地說:「我真心喜愛的人不多,看重的更少;經歷愈多,對這個世界愈加不滿了。人的性格是沒準的,外表看來品行不錯,頗有頭腦,也不大可靠;我向來這麼想,現在越發覺得不錯了。」

吉英勸她別那麼牢騷,毀了自己愉快的心情;各人處境不同,性情也不同;夏洛特家姊妹多,她是個慎重的人,論財產,這門親事是不錯的,說不定她對柯林斯也多少有點兒器重。伊莉莎白認為不可能,除非夏洛特是個糊塗蟲。她不信自私就是慎重,盲目走上危途就是幸福有了保障。她不能放棄了原則和正義來維護一個朋友。吉英怪妹妹說話偏激,又為賓雷辯護,說他不是負心,活力充沛的青年人免不了行為不檢;女人出於虛榮,看到人家對自己傾倒就以為他有意了。伊莉莎白說,男人應當檢點,不能隨便對女人傾倒。儘管賓雷不是存心不良,儘管他不是蓄意幹壞事或叫人難堪,也會做錯事情,對不起人。沒頭腦,不理會別人的心情,又拿不定主意,就又幹了壞事。

姊妹倆各有見地,據下文來看,妹妹的原則不錯,姐姐的寬容也是對的。從這類嚴肅認真的文字裡,可以看出奧斯丁那副明辨是非、通達人情的頭腦(common sense)。她愛讀約翰生(Samuel Johnson)博士的作品,對他欽佩之至,稱為「我的可愛的約翰生博士」。她深受約翰生的影響,承襲了他面對實際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評論者把她稱為約翰生博士精神上的女兒。奧斯丁對她所處的世界沒有幻想,可是她寧願面對實際,不喜歡小說裡美化現實的假象。她生性開朗,富有幽默,看到世人的愚謬,世事的參差,不是感慨悲憤而哭,卻是了解、容忍而笑。沃爾波爾(Horace Walpole)有一句常被稱引的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奧斯丁是憑理智來領會,把這個世界看作喜劇。

這樣來領會世界,並不是把不順眼、不如意的事一笑置之。笑不是調合;笑是不調合。內心那個是非善惡的標準堅定不移,不肯權宜應變,受外界現實的衝撞貨磨擦,就會發出閃電般的笑。奧斯丁不正面教訓人,只用她智慧的聚光燈照出世間可笑的人、可笑的事,讓聰明的讀者自己去探索怎樣才不可笑,怎樣才是好的和明智的。梅瑞狄斯認為喜劇的笑該啟人深思。奧斯丁激發的笑是啟人深思的笑。

《傲慢與偏見》也像戲劇那樣,有一個嚴密的布局。小說裡沒有不必要的人物(無關緊要的人物是不可少的陪襯,在這個意義上也是有必要的),沒有不必要的情節。事情一環緊扣一環。都因果相關。讀者不僅急要知道後事如何,還不免追想前事,探究原因,從而猜測後事。小說有布局,就精煉圓整,不致散漫蕪雜。可是現實的人生並沒有什麼布局。小說有布局,就限制了人物的自由行動、事情的自然發展。作者在自己世界觀的指導下,不免憑主觀布置定局。把人物納入一定的運途;即使看似合情合理,總不免顯出人為的痕跡——作者在冒充創造世界的上帝。

可是《傲慢與偏見》的布局非常自然,讀者不覺得那一連串因果相關的情節正在創造一個預定的結局,那看到人物的自然行動。作者當然插手安排了定局,不過安排得輕巧,不著痕跡。

比如故事裡那位笨伯牧師柯林斯不僅是個可笑的人物,還是布局裡的關鍵。他的恩主是達西的姨母凱瑟林夫人、他娶的是伊莉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伊莉莎白的訪友重逢達西就很自然。布局裡另一個關鍵人物是伊莉莎白的舅母,她未嫁時曾在達西家莊園附近的鎮上居住。她重遊舊地,把伊莉莎白帶進達西家的莊園觀光,也是很自然的事。這些人事關係,好像都不由作者的安排而自然存在。一般布局的轉折往往是發現了隱藏已久的秘密;這裡只發現了一點誤會,也使故事顯得自然,不見人為的擺布安排。

奧斯丁所有的幾部小說——包括她生前未發表的早年作品《蘇珊夫人》(Lady Susan)都有布局,布局都不露作者籌劃的痕跡。是否因為小鄉鎮上的家常事容易安排呢?這很耐人尋味。 奧斯丁也像偵探小說的作者那樣,把故事限於地區不大、人數不多的範圍以內。每個人的一言一行和內心的任何波動。都籌劃妥帖,細事末節都不是偶然的。

奧斯丁指導她的侄女寫作,都要求每一事都有交代、顯然是她自己的創造方法。這就把整個故事提煉得精警生動,事事都有意義。小小的表情,偶然的言談,都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對事情的了解。

精研奧斯丁的恰普曼(R. W. Chapman)說,奧斯丁的《艾瑪》(Emma)也可說是一部偵探小說。其實奧斯丁的小說裡,偵探或推理的成分都很重。例如《傲慢與偏見》裡達西碰到了他家帳房的兒子韋翰,達西漲得滿臉通紅,韋翰卻面如死灰。為什麼呢?賓雷為什麼忽然一去不返呢?韋翰和莉蒂亞私奔,已經把女孩子騙上手,怎麼倒又肯和她結婚呢?伊莉莎白和吉英經常像福爾摩斯和華生那樣,一起捉摸這人那人的用心,這事那事的底裡。因為社交活動裡,誰也不肯「輕拋一片心」,都只說「三分話」;三分話保不定是吹牛或故弄玄虛,要知道真情和真心,就靠摸索推測——摸索推測的是人心,追尋的不是殺人的兇犯而是可以終身相愛的伴侶。故事雖然平淡,每個細節都令人關切。

奧斯丁只說她喜歡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戶的鄉鎮上,卻沒有說出理由。可是我們可以從作品裡,看到背景放在鄉鎮上所收的效果。

奧斯丁的侄兒一次丟失了一份小說稿。奧斯丁開玩笑說:反正她沒有偷;她工筆細描的象牙片只二寸寬,她侄兒大筆一揮的文字在小象牙片上不合用。有些評論家常愛稱引這句話,說奧斯丁的人物刻畫入微,但畫面只二寸寬。其實奧斯丁寫的人物和平常人一般大小,並不是小象牙片上的微型人物。《紅樓夢》裡的大觀園並不比奧斯丁筆下的鄉鎮大,我們卻從不因為大觀園面積不大而嫌背景狹窄。奧斯丁那句話不過強調自己的工筆細描罷了,評論家很不必死在句下,把她的鄉鎮縮成二寸寬。

奧斯丁寫人物確是精雕細琢,面面玲瓏。創造人物大概是她最感興趣而最拿手的本領。她全部作品(包括未完成的片段)寫的都是平常人,而個個特殊,沒一個重複;極不重要的人也別致得獨一無二,顯然都是她的創造而不是臨摹真人;據說她小說裡的地名無一不真,而人物卻都是虛構的。一個人的經歷究竟有限,真人真事只供一次臨摹,二次就重複了。可是如果把真人真事充當素材,用某甲的頭皮、某乙的腳跟皮來拼湊人物,就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好比萬花筒裡的幾顆玻璃屑,可以幻出無窮的新圖案。小說讀者喜歡把書中人物和作者混同。作者創造人物,當然會把自己的精神面貌賦與精神兒女。可是任何一個兒女都不能代表父母。《傲慢與偏見》裡的伊莉莎白和作者有相似的地方,有相同的見解;吉英也和作者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同的見解。作者其他幾部小說裡的角色,也代表她的其它方面。

她對自己創造的人物個個設身處地,親切了解,比那些人物自己都知道得還深、還透。例如《傲慢與偏見》第五十九章,吉英問伊莉莎白什麼時候開始愛上達西。伊莉莎白自己也說不上來。可是細心的讀者卻看得很明白,因為作者把她的情緒怎樣逐漸改變,一步步都寫出來了。

伊莉莎白嫌達西目中無人。她聽信韋翰一面之辭,認為達西虧待了他父親囑他照顧韋翰。她又斷定達西破壞了她姐姐的婚姻。達西情不自禁向她求婚,一場求婚竟成了一場吵架。這是轉折點。達西寫信自白,伊莉莎白反覆細讀了那封信,誤解消釋,也看到自己家確也有叫人瞧不起的地方。這使她愧作。想到達西情不自禁的求婚,對他又有點兒知己之感。這件不愉快的事她不願意再多想。後來她到達西家莊園觀光,聽到傭僕對達西的稱讚,不免自愧沒有知人之明,也抱歉錯怪了達西。她痴看達西的畫像,心中已有愛慕的意思。達西不記舊嫌,還對她殷勤接待,她由感激而慚愧而後悔。莉蒂亞私奔後,她覺得無望再得到達西的眷顧而暗暗傷心,這就證實了自己對達西的愛情。

奧斯丁經常為她想像的人物添補細節。例如吉英穿什麼衣裳,愛什麼顏色,她的三妹四妹嫁了什麼人等等,小說裡雖然沒有寫,奧斯丁卻和家裡人講過,就是說,她都仔細想過。研究小說的人常說,奧斯丁的人物是園的立體,不是扁的平面;即使初次只出現一個平面,以後也會發展為立體。為什麼呢?大概因為人物在作者的頭腦裡已經是面面俱全的立體人物,讀者雖然只看到一面,再有機緣相見,就會看到其它方面。這些立體的人物能表現很複雜的內心。

有評論家說,奧斯丁寫道德比較深入,寫心理只浮光掠影;有的卻說她寫心理非常細膩,可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先驅。這兩個說法應該合起來看。奧斯丁寫人物只寫浮面,但浮面表達內心——很複雜的內心,而表達得非常細膩。她寫出來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一個」。

按照西洋傳統理論,喜劇不寫個人;因為喜劇諷刺一般人所共有的弱點、缺點,不打擊個別的人。英國十七世紀喜劇裡的人物都是概念化的,如多疑的丈夫,吃醋的老婆,一錢如命的吝嗇鬼,吹牛撒謊的懦夫等。十七世紀法國大戲劇家莫裡哀劇本裡的人物,如達居夫(Tartuffe)和阿爾賽斯特(Alceste),都還帶些概念化。

戲劇裡可以有概念化的角色,因為演員是有血有肉的人,概念憑藉演員而得到了人身。小說裡卻不行。公式概念不能變成具體的人。人所共有的弱點和懦怯、慵懶、愚昧、自私等等,只是抽象的名詞,表現在具體人物身上就各有不同,在窮人身上是一個樣兒,在富人身上優勢一個樣兒;同是在窮人身上,表現也各各不同。所以抽象的概念不能代表任何人,而概念卻從具體人物身上概況出來。人物愈具體,愈特殊,愈有典型性,愈可以從他身上概況出他和別人共有的根性。

上文說起一個非洲小夥子讀了《傲慢與偏見》覺得書裡的人物和他毫不相干。可是他接著就發現他住的小鎮上,有個女人和書裡的凱塞林夫人一模一樣。我們中國也有那種女人,也有小說裡描寫的各種男女老少。

奧斯丁不是臨摹真人,而是創造典型性的平常人物。她取笑的不是個別的真人,而是典型性的平常人物。她取笑的不是個別的真人,而是很多人共有的弱點、缺點。她刻畫世態人情,從一般人身上發掘他們共有的根性;雖然故事的背景放在小小的鄉鎮上,它所包含的天地卻很廣闊。

以上種種研究,如果僅僅分析一個故事是捉摸不到的。而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技巧,更在故事之外,只能從文字裡追求。

小說家儘管自稱故事真實,讀者終究知道作者編造的。作者如要吸引讀者,首先得叫讀者暫時不計較故事是虛構,而姑妄聽之(That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要使讀者姑妄聽之,得一下子攝住他們的興趣。這當然和故事的布局分割不開,可是小說依靠文字的媒介,表達的技巧起重要作用。《紅樓夢》裡寶玉對黛玉講耗子精的故事,開口正言厲色,鄭重其事,就是要哄黛玉姑妄聽之。《傲慢與偏見》開卷短短幾段對話,一下子把讀者帶進虛構的世界;這就捉住讀者,叫他們姑妄聽之。有一位評論家認為《傲慢與偏見》的第一章可算是英國小說裡最短、最俏皮,技巧也最園熟的第一章。

但姑妄聽之只是暫時的;要讀者繼續讀下去,一方面不能使讀者厭倦,一方面還得循循善誘。奧斯丁雖然自稱工筆細描,卻從不煩絮惹厭。她不細寫背景,不用抽象的形容詞描摹外貌或內心,也不挖出人心擺在手術臺上細細解剖。她只用對話和情節來描繪人物。生動的對話、有趣的情節是奧斯丁表達人物性格的一筆筆工致的描繪。

奧斯丁創造的人物在頭腦裡孕育已久,出生來就是成熟的活人。他們一開口就能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並且看透他們的用心,因為他們的話是「心聲」,便是廢話也表達出個性來,用對話寫出人物,奧斯丁是大師。評論家把她和莎士比亞並稱,就因為她能用對話寫出豐富而複雜的內心。奧斯丁不讓她的人物像戲臺或小說裡的角色,她避免濫套,力求人物的真實自然。他們口角畢肖,因而表演生動,攝住讀者的興趣。

奧斯丁的小說,除了《蘇珊夫人》用書信體,都由「無所不知的作者」(the omniscient author)講述。她從不原原本本、平鋪直敘,而是按照布局的次序講。可以不敘的不敘,暫時不比敘述的,留待必要的時候交代——就是說,等讀者急要了解的時候再告訴他。這就使讀者不僅欲知後事如何,還要了解以前的事,瞻前顧後,思索因果。讀者不僅是故事以外的旁聽者或旁觀者,還不由自主,介入故事裡面去。

奧斯丁無論寫對話或敘述事情都不加解釋。例如上文伊莉莎白挖苦達西的一段對話,又如伊莉莎白對達西的感情怎麼逐漸改變,都只由讀者自己領會,而在故事裡得到證實。奧斯丁自己說,她不愛解釋:讀者如果不用心思或不能理解,那就活該了。她偶爾也向讀者評論幾句,如第一章末尾對貝奈特夫婦的評語,但不是解釋,只是評語,好比和讀者交換心得。她讓讀者直接由人物的言談行為來了解他們;聽他們怎麼說,看他們怎麼為人行事,而認識他們的人品性格。她又讓讀者觀察到事情的一點苗頭,從而推測事情的底裡。讀者由關注而好奇,而偵查推測,而更關心、更有興味。

因為作者不加解釋,讀者仿佛親自認識了世人,閱歷了世事,有所了解,有所領悟,覺得增添了智慧。所以雖然只是普通的人和日常的事,也富有誘力;讀罷回味,還富有意義。

奧斯丁文筆簡練,用字恰當,為了把故事敘述得好,不惜把作品反覆修改。《傲慢與偏見》就是曾經大斫大削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奧斯丁雖然把《傲慢與偏見》稱為自己的寵兒,卻嫌這部小說太輕鬆明快,略欠黯淡,沒有明暗相互襯託的效果。它不如《曼斯婓爾德莊園》沉摯,不如《艾瑪》挖苦得深刻,不如《勸導》纏綿,可是這部小說最得到普遍的喜愛。

小說「只不過是一部小說」嗎?奧斯丁為小說張目,在《諾桑覺寺》裡指出小說應有的地位。「小說家在作品裡展現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當的語言,向世人表達他對人類最徹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樣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繪,筆下閃耀著機智和幽默。」用這段話來讚賞她自己的小說,最恰當不過。《傲慢與偏見》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說。

一部小說如有價值,自會有讀者欣賞,不依靠評論家的考語。可是我們如果不細細品嘗原作,只抓住一個故事,照著框框來評斷:寫得有趣就是趣味主義,寫戀愛就是戀愛至上,題材平凡就是瑣碎無聊,那麼,一手「拿來」一手又扔了。這使我記起童年聽到的故事:洋鬼子吃鐵蠶豆,吃了殼,吐了豆,搖頭說:「肉薄、核大,有什麼好?」洋鬼子煮茶,潷去茶汁吃茶葉,皺眉說:「澀而無味,有什麼好?」

相關焦點

  • 楊絳:有什麼好?——讀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生動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世態人情。很多名家對這部作品讚譽有加,今晚,讓我們翻開楊絳的「讀書筆記」……有什麼好?
  • 楊絳解讀小說寫作,《傲慢與偏見》到底好在哪裡?
    要說一部作品的好與不好,有兩種方向,一個是在認真探索這部作品,到底好在什麼地方?還有一個是在探討,這個作家他的作品好在哪裡?《傲慢與偏見》是珍尼.奧斯丁一部關於的一部關於愛情的小說,通過這個小說可以品嘗或鑑定一部小說有什麼好的地方。
  • 楊絳:《傲慢與偏見》寫得好在哪裡?
    讀經典文字,聽世界名著 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兩個說法都是要追問好在哪裡。這裡要講的是英國十九世紀初期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女作者簡·奧斯丁是西洋小說史上不容忽視的大家,近年來越發受到重視。
  • 楊絳:你不知道的《傲慢與偏見》!
    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
  • 《傲慢與偏見》:楊絳讀書隨筆,一部好的作品該如是
    有什麼好?——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楊絳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兩個說法都是要追問好在哪裡。這裡要講的是英國十九世紀初期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
  • 經典書評|有什麼好?——讀《傲慢與偏見》
    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兩個說法都是要追問好在哪裡。這裡要講的是英國十九世紀初期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女作者珍妮·奧斯丁是西洋小說史上不容忽視的大家。近年來越發受到重視。愛好她的讀者,要研究她的作品有什麼好;不能欣賞她的人,也常要追問她的作品有什麼好。
  • 畢飛宇:《傲慢與偏見》骨子裡是一部有關認識論的小說
    回到「傲慢」與「偏見」。不是《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而是「傲慢」與「偏見」這兩個概念。簡單粗暴地說,《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偏見。但是,小說不是哲學,它沒有能力、沒有必要對概念加以推導和辨析,它所擅長的是描繪,具體一點說,描繪人物,再具體一點說,描繪人物的性格、行為和命運。我說了,小說的主線是達西和伊莉莎白的自由戀愛,那麼達西是什麼性格呢?
  • 許佳:《傲慢與偏見》不是瑪麗蘇小說|三明治
    三明治:第一次讀簡·奧斯汀的作品是什麼時候?當時是怎麼理解這部作品的?許佳:第一次讀應該是在初中。讀的就是王科一先生翻譯的《傲慢與偏見》。記得應該是某一年的暑假吧。當時就是當作一部愛情小說來看(其實說它是愛情小說也沒多大不妥),覺得很好看,女主人公最後「贏」了,揚眉吐氣了。
  • 過去熱點今天看:1813年小說《傲慢與偏見》首次出版
    簡·奧斯丁1796年到至1797年間寫成此著,寫作地點都是在英國的漢普郡的史蒂文頓。 1811年,奧斯丁校正原書名叫《第一印象》,不過後來更改名為《傲慢與偏見》。書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有傲慢與偏見的表現,並不能說傲慢代表達西,而偏見代表伊莉莎白。 1813年,由白丘的軍方圖書館出版社的艾格頓先生出版。
  • 《傲慢與偏見》預告:這部作品,為何被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每個人都是一本百科全書,我們用盡心思都很難窺得真實,是什麼力量,能讓你只用一眼,就堅定了愛的立場呢?或許,愛和人生,就是在堅定和猶疑裡,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下一周,365讀書微信公眾號將和您共讀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著作《傲慢與偏見》。我喜歡看英國電影,其中一個緣由是影片裡呈現出來的田園風光。
  • 《傲慢與偏見》書評
    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的推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達西改變了自己的傲慢,伊莉莎白也消除了自己對他的偏見,一對曾因傲慢與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作者簡·奧斯汀通過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展現了故事中人物的多重性格,透視出人性的複雜。整本書讓我最有感觸的有二個細節。
  • 書籍:《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Jane Austen)英國女小說家,父親是學問淵博的牧師,母親出身於富裕的家庭,優良的家庭條件和讀書環境培養了她的寫作興趣和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才能,使得她在十三四歲時就開始了寫作。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等。
  •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丁的生平介紹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是簡.奧斯丁。她出生於1775年,死於1817年,活了42歲。終身未婚。簡.奧斯丁開始寫《傲慢與偏見》時,是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將近寫了一年的時間,當時的書名是《初次印象》。我們先看看當時奧斯丁開始寫作時是幾歲,才21歲的年紀。
  • 《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當年為何是匿名發表,作者有什麼苦衷呢
    《傲慢與偏見》在世界名著系列裡,《傲慢與偏見》在知名度和親和力上至少可以排進前五。如果要形容這本書和它的作者在全世界,尤其在英國究竟重要到什麼程度,只需要打開英國人的錢包就夠了。《傲慢與偏見》主要講的是鄉紳班納特一家嫁女兒的故事,在伊莉莎白與達西的愛情童話背後,一幅十九世紀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畫卷正徐徐展開。一、簡·奧斯丁幾乎是悄無聲息、單槍匹馬地補上了小說史上的真空期奧斯丁時代的英國,「小說」這種題材還處於青春期,雖然前面有斯威夫特、笛福和菲爾丁開道,但是它還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文學的整個生態系統裡還處在相對底層的地位。
  • 奧斯汀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
    今天沒想推言情或者耽美小說,想推一本我很喜歡的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內容簡介小說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兒伊莉莎白。她在舞會上認識了達西,但是耳聞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莉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以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並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 在奧斯汀故居感受《傲慢與偏見》
    一項名為「讀者最喜歡的書」的調查結果顯示,簡·奧斯汀的作品《傲慢與偏見》名列第一,《聖經》屈居第六。去她的故居以及作品相關的地方尋訪舊跡,感受氛圍,是表達對女作家景仰之情的方式,也是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的捷徑。《環球時報》記者日前探訪了奧斯汀在喬頓的故居以及電影《傲慢與偏見》的拍攝地查茨沃斯莊園。英格蘭漢普郡阿爾頓小鎮有一個名叫「喬頓」的小村子。
  • 簡奧斯汀的經典之作,一版又一版的,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奧斯汀生於英國南部一個牧師家庭,有兄弟姐妹八人,家庭環境優越,並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幾歲就展現出良好的寫作天賦;寫作前期的代表作是《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Pride
  • 翻譯社之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
    為大家推薦的是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該書作者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道壹翻譯解讀。因此,奧斯丁雖然沒有進過正規學校,但是家庭的優良條件和讀書環境,給了她自學的條件,培養了她寫作的興趣。她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顯示了她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才能。奧斯汀終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勢力強大的鄉村,加之家境殷實,所以生活圈子很小。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於普通鄉紳的女兒戀愛結婚的故事當中,而她的作品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勢力的觀點。
  • 毛姆:簡·奧斯汀及其《傲慢與偏見》
    她告訴姐姐人們穿什麼服裝,她買薄紗花布花了多少錢,她結識了什麼人、碰到什麼老朋友、聽到什麼閒話等。最近幾年好幾套知名作家書信集出版,我閱讀的時候偶爾會懷疑那些作家早就覺得自己的信有一天可能會印刷出書。我多次有個印象:這些信說不定已在文學期刊的專欄發表過。為了不惹火新近亡故作家的忠誠書迷,我不提他們的名字,不過狄更斯已去世很久了,說說我們對他的看法大概不會冒犯誰吧。
  • 《傲慢與偏見》,愛是摒棄了傲慢與偏見之後的曙光
    大家好,這裡是燈燈電影院。本期為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是我非常喜歡的《傲慢與偏見》。毫不誇張的說,我曾經在一周內把它翻來覆去的看了三遍,然後它就直接進入了我的電影最愛榜單,並且在看完了整個電影之後,我還心血來潮的把小說也找來閱讀,這足以看出我對這部電影的熱情和喜愛了吧。今天把這部電影強烈的推薦給大家,並且我將從劇情、電影畫面和小說作者簡·奧斯汀本人三個方面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05版的《傲慢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