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如懿傳》是一種漫漫長路艱難跋涉苦熬砥礪的過程,87集的巨型篇幅、過於緩慢的節奏、過於虐心的橋段,足以逼退N多意志不堅的觀眾,而我居然堅持下來了。
看著《如懿傳》不慌不忙地展現著後宮的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雞爭鵝鬥之時,直覺告訴我,這部劇集應該有其過人處。
一邊看劇,一邊上豆瓣看評論,看了好幾遍,沒看到一部說中要害的。大家的關注點主要在周迅的徐娘半老、周迅的演技、如懿與乾隆的「蘭因絮果」、如懿的感情悲劇等等。看得人完全不得要領。
直到85、86集,《如懿傳》終於進入到了高潮段落,而《如懿傳》的真諦終於水落石出,如懿智慧的花朵也終於到了最嬌豔的時刻。此時,我才真正看到了《如懿傳》的奇異處。
花了半個多月,看了86集,看到了如此驚豔一瞬、驚鴻一瞥,也算物有所值了。
《如懿傳》和《延禧攻略》講的都是乾隆後宮嬪妃爭寵你爭我奪的故事,奇絕的是,人物基本都是一樣,都有著明顯的批判色彩,但兩個劇集中的女豬腳的定位居然完全對立。
在《如懿傳》中,如懿(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嫻妃)是一個溫良恭儉讓的五好女神,炩妃(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令妃)則是一個心如蛇蠍壞到極點的毒婦。
《延禧攻略》中則完全相反,詳情請看我的有關《延禧攻略》系列文章。
如此差異,其中定有緣由,不過不是我今天要探討的。
我想說的是,撇開如懿炩妃孰善孰惡的糾結,單就兩部劇集的思想傾向看,卻都充滿著新時代的積極向上、堅持信仰、堅守善良的氣息。
相對而言,《延禧攻略》是一種我行我素、不畏強暴的90後、00後的瑪麗蘇爽文氣派,而《如懿傳》則更多的是70後、80後歷經人間苦痛經受職場砥礪的過來人的柔韌與明澈。這確確實實是花開兩枝、各放異彩。
以我60後的眼光,看70後的周迅,不管她怎麼徐娘半老,在我們這些老人家眼中她都是小姑娘。這也決定了《如懿傳》的厚度和深度。
周迅的表演在後半部顯出厚重、淡薄、睿智、神閒氣定。
這是經歷了漫漫長路艱難跋涉苦熬砥礪的相由心生,是超越了爾虞我詐、蠅營狗苟、雞爭鵝鬥後的大智慧。
如懿之所以最終勝出,是因為她的淡薄、寬厚、善良。
因為淡薄,因而明澈,因而漸漸看清了大形勢和宮中人等的真面目,因而超越凡俗。
因為寬厚,因而少結惡緣,因而贏得人心。
因為善良,故而能夠集聚人心。
周迅所演的如懿,是一種骨子裡的道家人物:清心寡欲、棄聖絕智。
不求聞達富貴,不求獨佔皇上恩寵,寡慾故而得以清心,心清方能內心寧靜,寧靜方得致高致遠。
棄絕自以為是的妄念,方能看清自己周圍的所有險灘暗礁、陷阱深坑,才能躲避災禍。
道家的絕高境界是「水」的狀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意思是:
做領導最好的狀態就是像水一樣,因為水潤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誰讓自己身處低洼的地位,因此水的性質差不多就符合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的根本大道。因此,做領導就要讓自己處於安全的地位,內心保持安寧幽深,與外界保持和諧穩定的關係,說話要講信用,政策與策略要高效合宜,事情要辦得漂亮妥當,重大舉措要把握時機。因為不一味與人爭權奪勢,因而不會招怨結仇。
水最柔和,但也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洪水滔天,都是力量的表現。
水最明澈,它將事物的原本呈獻給所有有心人。
豆瓣上《如懿傳》的評分比《延禧攻略》的還高,看來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