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剛出場時是一個一張白紙的小姑娘,沒有太多心機、沒有太多奢望,有的是與心愛的人白頭到老、攜手相伴的夢想。
入宮後,面對太后的生死相逼,她選擇的是承受、忍讓。
相信絕大多數的觀眾看到這裡,都會覺得如懿窩囊透頂。
其實,這是中國人的求生之道:將自己降低到連對手都覺得可憐窩囊的時候,你就可以活過來了。
這沒有一丁點高大上之處,這完全是幾千年來苦難生活教給中國人的生存本能,我們除了痛心、悲憫,沒有更多的評判。
80年代的火爆電影《芙蓉鎮》中,姜文演右派分子秦癲子,劉曉慶演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小商販「豆腐西施」,兩個社會賤民同病相憐,在月黑風高、電閃雷鳴的晚上走到了一起,第二天去開結婚證明,官家人說:「你們兩個黑五類結什麼婚啊?不行!」秦癲子說:「我們雖是黑五類,但也是人啊。你看外面那些豬狗雞鴨都還要配種呢!」把自己降低到牲畜境地,反倒置之死地而後生。此種方略,1970年代的做法與盛清後宮何其相似乃爾,令人感嘆唏噓。
如懿之所以在太后面前沒有太多心理障礙就做小伏低,就是因為她從來沒對太后抱絲毫幻想:太后和如懿姑媽也就是雍正原來的皇后是死對頭,太后恨屋及烏拿如懿洩憤那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懿選擇讓太后洩憤後留住生命的青山。
如懿真正掛念的是寶親王也就是乾隆的真情。
正因為付出了真心,一旦確認乾隆薄情寡義,如懿馬上表現出了決絕與澹然。
道家的「清心寡欲」對於個體而言,在澹泊之外,還會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無欲則剛」。這是中國哲學最精妙的地方。
莊子的逍遙灑脫、自由爛漫,是以審美的方式呈現道家的另樣風採。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保留了耿介個性、獨立人格的人物,有一部分正是由於道家的影響。如汲黯、李白、李泌、蘇軾……
因此,如懿的決絕與澹然,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
如意的澹然是因為對於物質性慾望沒有太多奢望,如身外之物風輕雲淡。
如懿的決絕則是因為對於物質性慾望之外的精神性追求以及對於原則的執著與堅守。
因此,如懿對乾隆包容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原則的堅守。
如懿斷髮,就是因為阻止皇上邪淫反被羞辱,憤而以滿人習俗中最決絕的方式向皇上表達抗議。
需要指出的是,如懿斷髮並非一時之憤,而是心死之後的理性抉擇。
因此,如懿被禁錮被褫奪封冊後,她依然冷靜沉著地做著反擊、自明冤情的工作。
更值得一說的是,在冤情已明、炩妃報應不爽之後,皇上解除了如意的禁錮、發還了封冊。但心死的如懿婉拒了皇上所有的求和之舉,而且在86集最後,從郎世寧處找到了她和皇上的合畫像,將自己的部分剪掉,燒成灰燼。
因為,她已看透了皇上,她也看清了在那種格局下她和皇上「蘭因絮果」命運的必然性。
因為睿智,因而平和。
因為睿智,因為決絕。
《如懿傳》和《延禧攻略》,是2018年電視劇中的雙壁,它們以同樣的題材、同樣的人物、同樣的時代,講述的都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末期中國人對於平等、公平正義、理想信仰的訴求。
它們告訴我們:不僅是90後、00後不喜歡成為任何人的家奴,不願成為任人踐踏、羞辱、傷害的無足輕重的玩意,80後、70後、60後也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