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作者玖月晞的讀者們應該知道,最近玖月晞又完結了一部新作,這本小說就是《白色橄欖樹》,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書名就能猜到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因為橄欖太具有象徵意義了。這是一本軍旅言情文,準確的來說,小說關於戰爭的描寫比起言情來可能更多一些,帶給大家的震撼也要更大一些。
小說裡第一個帶給我震撼的點是李瓚要求從一名後方的拆彈兵去往前線。生物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當面對無情的戰火,很多人的本能是選擇逃避,而總有那麼一些人,逆著本能迎難而上。作為一名軍人,李瓚讓我們看到軍人身上的血性和責任感。
不過看完之後的我常常想起結尾時宋冉問的那句話:怨嗎?如果這一刻的李瓚沒有選擇上前線,他或許回國之後就能晉升,有更好的前程。但是我想,那樣的生活一定不會是他想要的。不怨任何人,這種事情李瓚不去,也會有別的人選擇去,那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生命不分高低貴賤,遵從自己的本心最重要。
第二個讓我動容的地方,是李瓚和宋冉回國後。兩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創傷,李瓚因為想要救下街道上的人把人肉炸彈推進了一個廢棄的居民樓,卻無意的害死了一家六口。宋冉拍下了名為candy的照片卻被人質疑她的初心,質疑她為何不去阻止災難的發生。其實兩個人的初心都是好的,他們的目的都是正確的,最後導致的結果卻讓他們內心無法平靜。
但是慶幸的是他們有彼此,彼此一起經歷過戰爭所以更能懂的理解對方。還有一個地方是他們再次去東國的時候,計程車司機知道李瓚是軍人,宋冉是candy的作者的時候,朝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不止是那個司機,所有的東國人都由衷的感謝他們,一個是為了保衛他們的國家而在槍林彈雨裡穿梭的人,一個是把他們東國的苦難公之於眾讓世界各國對他們伸出援手之人。
東國人的理解和善意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劑良藥,畢竟沒有什麼能比當事人理解帶來的溫暖更慰藉人心。最後讓我崩潰的地方不再是在戰場上,而是宋冉找回李瓚後帶他去醫院,回去的時候有個男的撞了李瓚一下,然後把他的拐杖拿起來的時候是豎著遞到他們面前的,而且態度很不好。於是精神狀態不佳的李瓚一下子就崩潰了,他以為那個男的手裡拿的是槍,於是奮力掙扎,而宋冉害怕他傷到別人只能拼命抱緊他。
宋冉說到底也只是一個女孩子,而李瓚卻是特種兵出身,那一瞬間的宋冉,該有多麼的難受,多麼的拼命才能控制住李瓚。對於戰爭我們可能常常關注到的只有壯烈犧牲的那些烈士,而那些戰後PTSD人群往往會被我們忽視掉。
戰場上有個詞,叫倖存者。倖存者,像是很幸運的意思。可見多了案例,我發現這個詞是個詛咒。犧牲了的都是英雄,一了百了,活下來卻很難。漸漸隨著時間淡去,無人問津。很多年前,我回美國探望過一位從納粹手下逃出的戰俘,他是二戰時期的老兵,受盡折磨,身心都是傷痕累累。他在精神病院裡過了一生,臨終前記憶仍停留在二戰時期。死的那天是聖誕節,街上很熱鬧,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下了很漂亮的雪。
這是軍醫在給李瓚看完病後和宋冉說的話,宋冉的回答我還記得很清楚,她說「阿瓚不會孤苦伶仃過一身,我會陪在他身邊。」李瓚是幸運的,他的身邊自始至終都還有宋冉,他們是彼此最大的安慰。
小說最後的結局有點虐心,準確來說是全篇小說都挺虐的,雖然沒有什麼惡毒女配出場攪局,沒有什麼勾心鬥角,但是玖月晞關於戰爭的描寫就足夠讓人心生震撼和敬畏了。不過這本小說算得上是年末時分的一本好書,沒有什麼雷點,書荒的朋友們快點看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