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要回應薦劇的問題,此時總恨不得寫個列表與他人一同分享近期的優質觀劇體驗。在我興致勃勃的推薦裡,會有日劇、韓劇,會有英劇、美劇,有時還會有泰劇、港臺劇……可是,很少會有國劇的蹤影。
對於國劇市場的現狀,大家或許都不陌生:大劇迭出,好劇鮮見;話題劇頻頻,口碑劇寥寥。這並非危言聳聽,不然一部《大魚海棠》的意義不會如此深遠——就像對國產動畫電影的期待那樣,我們也總是對國產電視劇懷有那麼些想像。
然而事實是,縱觀近年來的國劇市場,劇集產出數量越來越多,製作規模越來越大,收視數據越來越高,而劇集的成色和品質卻仍舊難如人意,相比幾年前的市場狀況令人更感遺憾。一年一度的電視黃金時段——暑期檔——更成為此類大劇和話題劇的重要策源地。
近期劇版《幻城》首播,從播出狀況來看更能印證上述說辭:上線10分鐘播放量破250萬,12小時播放量達1.8億,全網累計播放量達7億,一躍成為同期電視榜單之最。無論線上、線下,《幻城》都已成為這個夏天重要的「社交貨幣」,也直接將其推入「眾矢之的」的境地。
我們究竟該如何審視《幻城》?
逢「郭」必反及IP崇拜
這部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的電視劇,以冰、火兩大神族世代徵戰的敘事作為線索,在中國傳統玄幻世界觀的基礎上,融入了部分西方的魔幻元素與樣式。在同期競爭的國劇裡,論價值取向敵不過《解密》,拼製作成色也跟《老九門》差了那麼幾部《半妖傾城》——可為什麼是《幻城》最為「爆款」?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幻城》的熱度基本源自於這個成熟影視IP及其傳播度的功勞,恐怕與劇集本身關係不大,更與「優質」相去甚遠。
帶著這樣的目光再來審視《幻城》,在騰訊視頻逾12萬的彈幕討論量裡,多數觀眾的意見集中於人物造型、特效水平。雖然圍觀人們的吐槽是件有意思的事,這也遠比如《幻城》般的電視劇自身的圖景來得更為有趣而豐富,可在我看來,一部《幻城》仍然難當這諸多質疑和爭議的大任——在它身上烙印的都是似曾相識的共性問題,也絕不僅是《幻城》一家之弊病。
深嵌在國劇裡的癥結其實是日漸跑偏的劇集制播環節。在倍加推崇IP價值的影視年代裡,多數屢受爭議的國劇都存在相似的操作路徑:一個吃重的IP(原著),一群當紅的卡司,一份不甚走心的製作,外加一套華而不實的宣發。「變現」是目的,「傳播」是要義——這同樣能解釋《幻城》的問題。原著作者郭敬明的標籤是「刀」也是「刃」,如同《小時代》那般,《幻城》的原著小說既能號準流行文化的脈搏,也屢屢遭到精英文化的抵制——作為「文化產品」的它,本身就已經構成爭議。同時,在小說轉碼影視的過程中,轉化的程度和對視聽表達的適應性等,都是決定劇集最終成色的前置要素。加之讀者通過原著閱讀後自行建構的故事想像,與實際製作出來的影像也總有著或大或小的差異。這些潛在的風險都對IP價值的生成構成威脅——事實證明,IP成為「毒藥」的情況不在少數。而我們,卻總是千篇一律地將其奉為圭臬。
在這樣的情況下,並沒有太多誠意的製作,以及將大筆費用都「砸」於演員陣容因而賣點單一、只得「誇誇其談」的宣發,也實在不足為奇。《幻城》邀請了曾為《權力的遊戲》製作特效的Pixomondo為其操刀,但事實上在與中方特效製作團隊的對接裡也難以調適個中落差。除了少數可圈可點的特效形象(如雪獅等)之外,整體並不穩定的特效水準反而形成視覺上強烈的顛簸之感。而在人物造型上廉價的粗糲感,對不少西方經典角色形象的簡單效仿等,都令劇中角色形成了強烈的「水土不服」。被捧上天的特效宣傳賣點和名不符實的實際特效表現,折射出的是當前國內「病態」的影視製作環境——不管怎麼對「五毛特效」加以包裝,一覽無餘的皆是這大寫的「尷尬」。
偶像劇才是《幻城》的內核
如果用特效劇或玄幻劇的標準審視《幻城》,顯然難以匹配該劇當前的表現。換個角度而言,用偶像劇來描述《幻城》似乎更為恰切。可以看到的是,《幻城》在類型上並沒有往特效劇或玄幻劇的標準上貼靠,那麼,用特效和造型的水準去衡量這部作品自然也不具有極強的說服性。相比之下,有著強烈消費色彩的《幻城》,卻足以顯示出偶像劇亮色對其的有力助益。
透過《幻城》能看到烙印在當前國劇市場裡的一種通病:偶像劇已不再作為一類具體的題材,而是融化在大量劇集中成為重要的包裝元素之一。換言之,我們看到的多數國劇,都帶有著強烈的偶像劇風格樣式:當一種類型的評價標準失靈時,我們至少還能用偶像劇的評價標準對此加以衡量。
「流行」而非「審美」是這類偶像劇取向作品的關鍵特質。「粉絲劇」的概念也在這樣的情境下被祭出,如同《幻城》一樣,無論是「郭敬明」的標籤,或是《幻城》原著的知名度,還是以馮紹峰、宋茜、馬天宇等當紅藝人領銜的演員陣容,都是因該劇的流行度而存在的,聚合粉絲的能力是其隱性的價值邏輯。換言之,對於這類劇目當前的操作,傳播度遠比內容品質更為關鍵——這也能理解,為何如此多的制播機構總是喜聞樂見於自己的劇目槽點和雷點齊飛的「盛況」。在這樣的「怪圈」裡,有著特效包裝「護體」的《幻城》,恐怕還會比其他毫無特色的國產偶像劇略勝一籌吧。
對於市場化色彩極強的電視劇領域而言,「粉絲劇」對於推崇「短、平、快」的中國電視市場自然是最便捷、高效的操作路徑,但在藝術屬性上而言,這顯然已經成為一種摧毀性力量。這背後反映出的是一套並不成熟的影視工業生產邏輯,遠比「渣」特效和「怪」造型更令人感到惶恐。
行業性的問題值得反思
坦白講,基於對國劇水準的想像,開播前後的《幻城》,不曾令我對「精彩」滿懷期待,也沒有讓我對「糟糕」太過失望——這部自稱為東方版《權力的遊戲》的劇集,在整體疲軟的國劇市場中,「做不到」並不意外,「做得到」或許才算奇蹟吧?這是整個行業的制播水平所決定的。
相比此前各類玄幻劇的特效和造型水準,不得不承認《幻城》確實還是有了些許的進步。可人們依然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普遍性地對其牴觸與反感。「喧囂」的背後,有著值得整個行業反思的部分。
各類國內外優質劇目的「養成」,受眾的審美水準正在逐步提升。人們對一部電視劇的審視,已不再停留在「顏值」和「噱頭」便可輕輕託起,好的敘事內容及敘事樣式不可替代。觀眾藉由吐槽、調侃等表達,是對整個行業的批判,圍觀《幻城》失敗的特效和造型,是對國劇市場的失望與悲觀。頻頻出現現實遠低於期待的評價落差,將國產電視劇在制播觀念和水平上的落後顯現無疑。
斥資3.6億元、豆瓣評分僅2.9分的《幻城》,唉。
-END-
這部「冰與火」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27歲為何成為搖滾"毒星"的大限?
光榮死磕還是忍辱苟活?五位亂世文人的悲催人生
安徒生老家的小朋友看的這些戲你怕了嗎?
聽說導演拍完這部片 就和女主跑了⋯
德國人不是國家的公民 是文化的公民
楊絳感動我們 因為她的世界只有「我們仨」
在瓦爾特的指引下 來到塞拉耶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