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38載,魏中甫沒有想過,自己的講臺會安在一個完全陌生而遙遠的城市。
今年4月,為響應教育援疆的號召,他毅然從長葛市第二十二初級中學,來到遠在5000裡外的巴裡坤縣第二中學。「快退休了還能為邊疆教育貢獻一份力量,真是幸運。」12月13日,今年57歲的魏中甫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付出原本就是教師的職責,而在這裡額外的收穫卻更多。」
千秋大業,教育為本,教育既是民生之基,又是發展的根本。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教育援疆作為對口支援工作的「築基工程」,不斷拓展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度與廣度,有力助推受援地教育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2020年4月2日,魏中甫與其他5名援疆教師一起,背負著父老鄉親們的希望,懷著奉獻邊疆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抵達了廣袤、寧靜的祖國西部邊陲——新疆巴裡坤,開始為期3年的教育援疆之旅。從中原腹地來到巴裡坤縣第二中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們把「舍家報國、忠誠擔當」的錚錚誓言深深地印刻在天山腳下,以辛勤和汗水展現了許昌教育人的奉獻情懷和別樣風採。
舍家報國 勇闖「三關」秉初心
援疆是一種奉獻,援疆是一種責任,援疆更是一種追求。
巴裡坤縣第二中學是河南省全資援建的九年一貫制民漢寄宿制學校,在校生103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008人,包括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柯爾克孜族六個民族。魏中甫等6位援疆教師的到來,解決了師資匱乏的首要難題。
「來疆為什麼?在疆做什麼?離疆留什麼?這三問是我和老師們經常在一起探討的話題。」作為許昌援疆教師團隊領隊,吳紅軍曾是上一批許昌援疆隊員,此次已是他第二次赴疆支教,「但對每一名初次來到這裡的隊員來說,要想答好這三問,也都需要面臨最基礎的『三關』考驗。」
「首先是氣候關和飲食關,氣候包括乾旱和冬天特別寒冷,飲食上就是要適應饢等麵食和牛羊肉。」吳紅軍介紹,巴裡坤的冷在新疆出名,尤其是11、12月份,這裡氣溫降至零下30攝氏度左右,每天早上上班,即使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保暖褲,出門不到5分鐘,手套、帽子上都布滿了白白的冰花。(下轉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此外,巴裡坤肉食居多,蔬菜相對少,加之這裡的時差比內地晚兩個小時,老師們初到這裡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腸胃不適,雷尼替丁、氟哌酸、健胃消食片等藥物也成了大家的必備品。
「自然環境的難關,咬咬牙也能適應,最難的還是對親人的思念。」來自市建設路小學的張金鋒說,一邊是與巴裡坤這個第二故鄉的不斷融入,而另一邊卻是與家鄉故土的疏遠,特別是在晚上和節假日的時候,這份思鄉之苦就越發濃烈,也更體會到「一人援疆,全家援疆」的道理,「我們只有在這裡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地苦幹三年,只有拿出我們實實在在的成績,才能對得起家人的支持和付出,才能對得起組織的囑託。」
援疆之路,使命光榮卻富有挑戰。在這裡,他們迎難而上,苦中作樂,把「三關」挑戰化作動力,在潛心鑽研教材、教法之餘,有人拿起毛筆學書法,有人拿起相機學攝影,也有人把思念化作文字,寫進一篇篇對外發表的作品中……
「現在,大家的援疆工作漸入佳境。」新疆巴裡坤縣委副書記、許昌援疆工作隊領隊宋穎釗說,教師們這份赤誠熾熱的激情,也正化作火種,播撒在新疆的熱土上。
不辱使命 忘我奉獻見擔當
屋裡開著暖氣,室溫二十多攝氏度;室外溫度,白天最高溫度也就是零下十攝氏度左右。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每天步行上下班的援疆教師來說,穿換衣服就成了一個發愁的問題。
「我們宿舍離學校有近三公裡的路程,步行大約需要30分鐘。在這嚴寒的天氣裡,到辦公室後,上半身把外罩脫了就行,可下半身沒法脫,實在熱得難受;可要是穿薄了,路上就凍得受不了。」來自市建設路小學的援疆教師仝立介紹,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家就買來過膝的棉大衣,長款的護膝、圍巾、手套,路上用來保暖,回到屋裡又方便脫下,就這樣每天堅持奔走在天山腳下,而且總是先於本地教師到校。「我們來新疆支教,就是來奉獻的,不能讓『許昌教師』這個稱號失色。」仝立說道。
來自市示範區實驗學校的司保泓,今年54歲,是許昌市骨幹教師、許昌市師德標兵。在任教之餘,他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教研活動,和老師們一起探討新的課程理念、教育教學對策,將自己的教學心得和體會全部傾囊相授,由他指導的青年教師李小剛,不久前在巴裡坤縣優質課比賽中獲獎。
孟小偉援疆前是長葛市佛耳湖鎮中心學校副校長,也是2012年度許昌市名校長。來到巴裡坤後,他放下所有榮譽,給自己歸零,重新回到教學一線。他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學生身上,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學生。為了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他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或許這裡條件不是很好,但當你看到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光時,這就是我在這裡堅持的動力。」孟小偉鄭重地說。
為更好地服務於學校教學,許昌支教團隊主動參與學校「傳幫帶」工程,多次上公開課、觀摩課,真誠地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目前,6名教師在學校安排下,共結成6個「師徒對子」,不僅為當地教育輸送了新鮮血液,還為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教師團隊。
大漠風沙,遮不斷激情援疆路;巍峨天山,阻不了援疆人真情融入。負責該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魏瑩動情地說:「河南老師的思想覺悟很高,敢擔當,業務能力很強,他們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河南老師的課也很受娃們喜歡,給我們二中的教師做出了榜樣。」
真情融入 親如一家共奮進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9月27日下午,市建設路小學多媒體會議室裡歌聲悠揚,由該校與巴裡坤縣第二中學聯合開展的「喜迎國慶,歡度中秋,民族團結一家親」線上聯誼活動正火熱進行。
「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之舉,也是雄壯的偉大樂章。作為一名普通的援疆人,我認為援疆不能只局限在教學工作,更要在促進兩地多元交流交往交融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不負『使者』身份。」對於兩地的交流互動,吳紅軍這樣表述著自己的心聲。
據介紹,為發揮文化凝聚作用,構建共有精神家園,許昌支教團隊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傳統節日主題班會、錄製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微課、開辦傳統文化大講堂等,以實際行動增強受援地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為進一步加大許昌與巴裡坤縣的交流力度,許昌支教團隊積極牽線搭橋,由兩地共同開展的「一封信一座橋一方案」「大手拉小手」「書信手拉手」「與新疆夥伴共迎雙節」等結對交流活動,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兩地青少年的情感和友誼,而且搭建了民族團結的友誼橋梁,也為兩地學校的後續合作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
在巴裡坤縣第二中學,許昌支教老師團隊專業的素養、澎湃的激情、無私的奉獻,如一股清新的風,吹遍了這所邊陲校園的每一處角落,也吹遍了每個人的心田。
該校八(六)班班主任阿迪拉說,「河南老師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裡,家長們也經常在班級微信群裡表達感謝之情。」
今年中秋節,為了緩解支教老師的思鄉之苦,校方特意為援疆教師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誼活動。當看到學生們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說著「河南老師,我喜歡你」「河南老師,您辛苦了」「河南老師,我們愛你」時,這支「鐵軍」更是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來之前我就有心理準備,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絕不後悔。」採訪中,魏中甫即興賦詩:「告別親朋到遠方,揮灑汗水育棟梁。寫滿天山都是愛, 援疆路上譜華章。」
「雖然遠離家鄉,但我們並不孤單。」吳紅軍說,「在這裡,我們能時刻感受到組織的關懷、駐地的厚待、親人的關愛、後方的支援,我們也會好好珍惜剩下的時光,為巴裡坤的教育事業奉獻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力量。」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天山腳下,瓜果清香、牧歌悠揚,許昌援疆支教團隊正用實際行動,譜寫著新時代的「邊塞曲」,留下援疆人訴不完、道不盡的家國衷腸。
(許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