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許昌新一批支教團隊來到援疆,展現別樣風採

2020-12-23 一孔看中原

從教38載,魏中甫沒有想過,自己的講臺會安在一個完全陌生而遙遠的城市。

今年4月,為響應教育援疆的號召,他毅然從長葛市第二十二初級中學,來到遠在5000裡外的巴裡坤縣第二中學。「快退休了還能為邊疆教育貢獻一份力量,真是幸運。」12月13日,今年57歲的魏中甫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付出原本就是教師的職責,而在這裡額外的收穫卻更多。」

千秋大業,教育為本,教育既是民生之基,又是發展的根本。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教育援疆作為對口支援工作的「築基工程」,不斷拓展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度與廣度,有力助推受援地教育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2020年4月2日,魏中甫與其他5名援疆教師一起,背負著父老鄉親們的希望,懷著奉獻邊疆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抵達了廣袤、寧靜的祖國西部邊陲——新疆巴裡坤,開始為期3年的教育援疆之旅。從中原腹地來到巴裡坤縣第二中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們把「舍家報國、忠誠擔當」的錚錚誓言深深地印刻在天山腳下,以辛勤和汗水展現了許昌教育人的奉獻情懷和別樣風採。

舍家報國 勇闖「三關」秉初心

援疆是一種奉獻,援疆是一種責任,援疆更是一種追求。

巴裡坤縣第二中學是河南省全資援建的九年一貫制民漢寄宿制學校,在校生103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008人,包括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柯爾克孜族六個民族。魏中甫等6位援疆教師的到來,解決了師資匱乏的首要難題。

「來疆為什麼?在疆做什麼?離疆留什麼?這三問是我和老師們經常在一起探討的話題。」作為許昌援疆教師團隊領隊,吳紅軍曾是上一批許昌援疆隊員,此次已是他第二次赴疆支教,「但對每一名初次來到這裡的隊員來說,要想答好這三問,也都需要面臨最基礎的『三關』考驗。」

「首先是氣候關和飲食關,氣候包括乾旱和冬天特別寒冷,飲食上就是要適應饢等麵食和牛羊肉。」吳紅軍介紹,巴裡坤的冷在新疆出名,尤其是11、12月份,這裡氣溫降至零下30攝氏度左右,每天早上上班,即使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保暖褲,出門不到5分鐘,手套、帽子上都布滿了白白的冰花。(下轉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此外,巴裡坤肉食居多,蔬菜相對少,加之這裡的時差比內地晚兩個小時,老師們初到這裡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腸胃不適,雷尼替丁、氟哌酸、健胃消食片等藥物也成了大家的必備品。

「自然環境的難關,咬咬牙也能適應,最難的還是對親人的思念。」來自市建設路小學的張金鋒說,一邊是與巴裡坤這個第二故鄉的不斷融入,而另一邊卻是與家鄉故土的疏遠,特別是在晚上和節假日的時候,這份思鄉之苦就越發濃烈,也更體會到「一人援疆,全家援疆」的道理,「我們只有在這裡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地苦幹三年,只有拿出我們實實在在的成績,才能對得起家人的支持和付出,才能對得起組織的囑託。」

援疆之路,使命光榮卻富有挑戰。在這裡,他們迎難而上,苦中作樂,把「三關」挑戰化作動力,在潛心鑽研教材、教法之餘,有人拿起毛筆學書法,有人拿起相機學攝影,也有人把思念化作文字,寫進一篇篇對外發表的作品中……

「現在,大家的援疆工作漸入佳境。」新疆巴裡坤縣委副書記、許昌援疆工作隊領隊宋穎釗說,教師們這份赤誠熾熱的激情,也正化作火種,播撒在新疆的熱土上。

不辱使命 忘我奉獻見擔當

屋裡開著暖氣,室溫二十多攝氏度;室外溫度,白天最高溫度也就是零下十攝氏度左右。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每天步行上下班的援疆教師來說,穿換衣服就成了一個發愁的問題。

「我們宿舍離學校有近三公裡的路程,步行大約需要30分鐘。在這嚴寒的天氣裡,到辦公室後,上半身把外罩脫了就行,可下半身沒法脫,實在熱得難受;可要是穿薄了,路上就凍得受不了。」來自市建設路小學的援疆教師仝立介紹,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家就買來過膝的棉大衣,長款的護膝、圍巾、手套,路上用來保暖,回到屋裡又方便脫下,就這樣每天堅持奔走在天山腳下,而且總是先於本地教師到校。「我們來新疆支教,就是來奉獻的,不能讓『許昌教師』這個稱號失色。」仝立說道。

來自市示範區實驗學校的司保泓,今年54歲,是許昌市骨幹教師、許昌市師德標兵。在任教之餘,他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教研活動,和老師們一起探討新的課程理念、教育教學對策,將自己的教學心得和體會全部傾囊相授,由他指導的青年教師李小剛,不久前在巴裡坤縣優質課比賽中獲獎。

孟小偉援疆前是長葛市佛耳湖鎮中心學校副校長,也是2012年度許昌市名校長。來到巴裡坤後,他放下所有榮譽,給自己歸零,重新回到教學一線。他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學生身上,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學生。為了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他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或許這裡條件不是很好,但當你看到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光時,這就是我在這裡堅持的動力。」孟小偉鄭重地說。

為更好地服務於學校教學,許昌支教團隊主動參與學校「傳幫帶」工程,多次上公開課、觀摩課,真誠地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目前,6名教師在學校安排下,共結成6個「師徒對子」,不僅為當地教育輸送了新鮮血液,還為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教師團隊。

大漠風沙,遮不斷激情援疆路;巍峨天山,阻不了援疆人真情融入。負責該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魏瑩動情地說:「河南老師的思想覺悟很高,敢擔當,業務能力很強,他們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河南老師的課也很受娃們喜歡,給我們二中的教師做出了榜樣。」

真情融入 親如一家共奮進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9月27日下午,市建設路小學多媒體會議室裡歌聲悠揚,由該校與巴裡坤縣第二中學聯合開展的「喜迎國慶,歡度中秋,民族團結一家親」線上聯誼活動正火熱進行。

「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之舉,也是雄壯的偉大樂章。作為一名普通的援疆人,我認為援疆不能只局限在教學工作,更要在促進兩地多元交流交往交融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不負『使者』身份。」對於兩地的交流互動,吳紅軍這樣表述著自己的心聲。

據介紹,為發揮文化凝聚作用,構建共有精神家園,許昌支教團隊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傳統節日主題班會、錄製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微課、開辦傳統文化大講堂等,以實際行動增強受援地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為進一步加大許昌與巴裡坤縣的交流力度,許昌支教團隊積極牽線搭橋,由兩地共同開展的「一封信一座橋一方案」「大手拉小手」「書信手拉手」「與新疆夥伴共迎雙節」等結對交流活動,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兩地青少年的情感和友誼,而且搭建了民族團結的友誼橋梁,也為兩地學校的後續合作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

在巴裡坤縣第二中學,許昌支教老師團隊專業的素養、澎湃的激情、無私的奉獻,如一股清新的風,吹遍了這所邊陲校園的每一處角落,也吹遍了每個人的心田。

該校八(六)班班主任阿迪拉說,「河南老師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裡,家長們也經常在班級微信群裡表達感謝之情。」

今年中秋節,為了緩解支教老師的思鄉之苦,校方特意為援疆教師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誼活動。當看到學生們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說著「河南老師,我喜歡你」「河南老師,您辛苦了」「河南老師,我們愛你」時,這支「鐵軍」更是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來之前我就有心理準備,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絕不後悔。」採訪中,魏中甫即興賦詩:「告別親朋到遠方,揮灑汗水育棟梁。寫滿天山都是愛, 援疆路上譜華章。」

「雖然遠離家鄉,但我們並不孤單。」吳紅軍說,「在這裡,我們能時刻感受到組織的關懷、駐地的厚待、親人的關愛、後方的支援,我們也會好好珍惜剩下的時光,為巴裡坤的教育事業奉獻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力量。」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天山腳下,瓜果清香、牧歌悠揚,許昌援疆支教團隊正用實際行動,譜寫著新時代的「邊塞曲」,留下援疆人訴不完、道不盡的家國衷腸。

(許廷合)

相關焦點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看到書名《素履之往》的第一眼,便喜歡上了,決定將它買回去之後好好地讀。再看作者是木心先生,心裡的歡喜又多了幾分。 素履之往,腳步如此堅定,信念如此虔誠,大概是因為將行的方向與自己心中渴望抵達的遠方是一致的吧。
  • 王銘堃: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樹苗每天都有新變化新成長,有朝一日定會變成一顆參天大樹。(齊魯石化 朱亞菲)
  • 素履之往 心之所向
    《素履之往》原為清末民初戚惠琳所作詩詞,詩中所寫為布衣書生的高潔之志,意為其穿著乾淨的鞋行走天下,高潔之士如皓月、如旭日,內心坦蕩,姿容陽剛。在塵世間行走,所見崇山峻岭悠遠,江河湖水浩蕩。  初見木心先生所著《素履之往》,便被此書名吸引。
  • 靜安區援疆支教教師團隊到巴楚二中、巴楚六小學生家中走訪慰問
    2020-12-30 21:40:17 來源: 新民晚報 舉報   援疆教師帶來的不僅是對教育技藝的支持
  • 以夢為馬,一葦以航——會計學院兩名女生攜手支教援疆
    榜樣的力量踏上支教這一條路,誓要「種」出一片天地。是用青春之小我,點亮孩子們心中那一束向上的光。張騫、陳喆桐,是兩位來自我校17級會計學院的普通大學生,她們用自己參加援疆支教的經歷,以夢為馬,執筆長河,闊步大漠,書寫了「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的精彩篇章。
  • 《百元之戀》女廢柴逆襲之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百元之戀2014🇯🇵👉🏻片庫網一部廢柴翻身卻不落俗套的現實勵志故事主人公一子一開始可能真的如她自己所言「是個只值100円」的女子。年過而立仍無所事事,宅家邋遢,啃老度日,還暴飲暴食而肥胖不堪。可能也只有「失敗者」可以形容了。
  • 合肥市大西門幼兒園教育集團歡送阮琳老師援疆支教
    真情請纓援疆行,執手話別別樣情;勸君更盡教育情,西出廬州有故人。不忘初心勇擔當2020年9月23日下午,合肥市大西門幼兒園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總園長張秀蘭攜集團領導班子及中層以上幹部在暢和分園二樓會議室舉行援疆教師歡送會,為即將遠赴支教徵程的阮琳老師送行
  • 感同身受|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舒院帶給我了些什麼
    > 點擊上方楽天真舍關注我們|我向命運要幸福
  • 十二月,心之所向,素履之往,對酒當歌,且歌且行,此生皆歡愉
    凡事要看情人的臉色,希望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讓情人快樂,幸福。儘管許多人認為獅子座在愛情上很卑微,但獅子座自己卻很喜歡這樣,因為能讓他們自豪的事情太多,能控制他們的事情太多。她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沒有方向感,在情感裡,她們把自己所有的依賴性和順從都交給了自己的另一半。12月,心嚮往之,素履之往,獅子座對酒為歌,且歌而行,此生皆樂。
  • 赤誠之江心 大愛白衣情——寧波十年醫療援疆紀實
    清澈的之江蕩漾著浙江寧波的悠悠援疆心,高聳的天山見證著援疆的濃濃民族團結情。2010年,浙江寧波積極響應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把醫療衛生援疆工作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團結工程來抓,著力在人才、智力和技術援助上下功夫,改變新疆庫車的醫療衛生狀況。
  • 破解「師資荒」 北京「園丁」來到和田
    這一次他和妻子一起遞交了援疆申請書,再次來到和田任教。   其實,不少援疆教師都和王正平有著相似的經歷。來自延慶區第一職業學校的康柏利曾四次援疆,前後在和田工作了六年。今年7月,康柏利援疆期滿後回到延慶,依然在為和田的教育四處奔波。他說,和田缺老師,尤其是在職業教育方面,師資力量更是短板。這也正是他一次又一次來到和田的原因。
  • 南昌援疆女教師創作「支教歌」獻禮教師節
    贛江之水把這裡的童心滋養……」9月7日,南昌市第二十七中學的校園內,唱響了一首濃鬱新疆民歌風味的歌曲《人間最美是支教》。▲南昌市第二十七中學的同學們演唱《人間最美是支教》這首以援疆支教為主題的歌曲,由正在新疆支教的南昌市熊坊小學教師萬蓮慧作詞,她的好朋友、南昌二十七中老師朱青青作曲。萬蓮慧說,她想把這首歌作為教師節的禮物,獻給所有援疆支教的老師們。
  • 中國旅遊日 | 徐霞客追尋詩和遠方: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該節日起源於2001年5月19日,浙江寧波寧海人麻紹勤以寧海徐霞客旅遊俱樂部的名義,向社會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建議《徐霞客遊記》首篇《遊天台山日記》開篇之日定為中國旅遊日。2011年3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中國正式設立國家旅遊日,時間確定為5月19日。徐霞客,歷代地理學家公認的「千古奇人」。
  • 毛坦廠中學黨政班子慰問援疆教師:隆冬三九送暖意禮讚萬裡援疆情
    毛坦廠中學黨政班子慰問援疆教師隆冬三九送暖意,禮讚萬裡援疆情1月12日上午,毛坦廠中學黨政班子餘存寶、奚新平、周忠、楊思軍、王先青、劉洋、姚雲飛等領導走訪慰問楊正好、翁仕明兩位援疆教師,向他們致以真誠的問候和親切的關懷,並送上鮮花和慰問金。
  • 國獎風採|王心怡:心之所向,馳往怡然
    2020年暑假,因疫情只能線上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但線上支教+線下調研的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困難重重。王心怡作為SEU藝夢渝舟團隊負責人,帶領團隊通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來自大學生知行計劃官方、支教地團縣委以及學校學院的高度認可。
  • 天津「趕大營」後人續寫家族百年援疆故事
    「我的祖先參加過『趕大營』以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支邊建設,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我想把我們家這段100多年援疆的家國情懷續上。」今年50歲的張代國說。2020年5月11日,天津西青區張家窩中學語文教師張代國從天津啟程,來到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
  •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難忘紅土「西城」夢,無悔支教「心旅」行
    ……看著孩子們用稚嫩筆跡寫下的一封封書信,一幀幀留言,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西城心旅2019支教團隊的18名師生忍不住熱淚盈眶。今年盛夏,他們跨越兩千多公裡,如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紅土鄉熱務九年一貫學校完成了為期一周的公益支教和「推普脫貧攻堅」實踐活動,也順利綿延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西城心旅協會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第十五載愛心接力。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 致每一位幕後音樂人
    ��陳嘉陽2017級音樂編輯談到與音樂結緣,與中傳結緣,陳嘉陽說:「開始是學習架子鼓和西洋打擊樂,從小升初到中考,我一直是保送,在一個很好的音樂氛圍內成長,有一些孩子學音樂是為了加分,而我單純的就是因為喜歡音樂,自己願意學,願意練,考大學的時候,其實自己選擇的路有很多,但是我的一些高中樂團的朋友就向我推薦了中國傳媒大學,當初我也沒有刻意準備藝考
  • 《我不是老師》今日上映 搖滾女歌手化身老師開啟另類支教
    搖滾歌手變身老師開啟另類牧區支教一個來自城市裡的前衛女音樂人,到底能給這個閉塞的內陸小鎮的孩子們帶來什麼?知識還是外面的世界?在閆勤來到「半截溝」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這個哈薩克族的牧區小鎮裡,有著這麼一群孩子:不愛上課愛踢球的調皮鬼1號,不愛講漢語的調皮鬼2號以及最難對付的,喜歡摔跤的調皮鬼3號。
  • 鄂博萬裡情誼深 舉家援疆心連心
    精河縣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援疆支教家庭。丈夫曾錚是一名才兼文雅的語文教師,妻子黃貞珍是一名詼諧幽默的化學教師,援疆支教前都在湖北省荊門市京山市第一中學任教。2020年9月14日,曾錚和妻子黃貞珍一同來到精河縣高級中學(襄陽五中精河分校)任教。夫妻倆難捨對女兒的牽掛,經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批准,曾錚將7歲的女兒曾婉格也接到精河縣就讀,從此開啟了「家庭組團式」援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