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培養人才,教是方法,育才是目的。從彈琴到理解音樂再到學會做人,培養的不一定是個音樂家,但一定要讓他從音樂的世界裡體悟到做人的道理。
作為香港最著名的鋼琴教育家之一,黃懿倫早年在港隨周書紳教授及杜朗夫人習琴,其後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獎學金前往英國倫敦深造。於此期間,黃女士獲獎無數。她是同時考獲畢業文憑、演奏文憑、及學院鋼琴學生最高的榮譽 ─ 麥法倫金牌的少數學生之一。此外,她亦被選為倫敦四大音樂學院中最傑出的優異生,獲得偉烈特紀念獎,並在英國各地巡迴演出。黃女士曾在義大利維奧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銀牌獎,亦獲得著名的有斯獎學金及班捷文.達爾獎。其後,她前往巴黎隨柯爾託和拉威爾的學生貝利慕特進修,之後再進入紐約曼克頓音樂學院隨波蘭鋼琴家波森深造,並考獲研究文憑。黃女士經常到英美各地演出,亦常在香港舉行音樂會及與樂團合作。自1986年,黃懿倫與姐姐組成鋼琴二重奏,經常在香港、美國及國內演出。近年黃教授積極從事音樂教學工作,並栽培了不少國際比賽得獎者。她經常在各地講課;曾被邀請在中國、韓國、泰國、星加坡、臺灣、烏拉圭、南非、美國及波蘭簫邦國際音樂節舉行大師班。黃教授現為香港演藝學院任駐院藝術家及鍵盤系高級講師,並任深圳藝術學院客席教授、武漢音樂學院及天津音樂學院名譽教授。黃教授在1993年被頒發成為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院士,2000年被列入世界名人錄音樂家大全及世界名人錄傑出女性,更被列選為21世紀世界2000名傑出音樂家及音樂教育家之一。黃教授現為香港鋼琴教師協會主席。與此同時,她亦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顧問、聖三一音樂學院香港區鋼琴顧問,以及香港達克羅士協會的顧問。在2008年,黃教授更因其對香港音樂界的貢獻,被香港星島日報頒發為2007年傑出領袖。2013年黃教授獲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頒発首屆「香港六藝卓越女性」奬。2014年黃教授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表揚她在鋼琴教育及培育本地年輕鋼琴家方面的貢獻。
「我以前舉辦的大師班講座不少,但都是針對專業水平的,像這次這樣指導業餘鋼琴學習者還是第一次,兩者無法進行比較,但大連的孩子技法都不錯,反應力也很好。」談到參加大師班的這些孩子,黃懿倫親切地說。
在香港,大師班這種鋼琴教育模式比較普遍,因為地域優勢,往來於香港的國際級大師很多,也讓香港的鋼琴學習者得到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每個月都會有兩次以上的大師班講座。而內地一般只有在寒暑假開辦的音樂營裡才會舉辦大師班,一個學期也就一兩次機會。「當然,現在有願望來大陸的人越來越多,大陸的孩子們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與那些大師面對面地交流鋼琴學習的體會。」
大師班提供了一個平臺,給了從事鋼琴教育的老師和學習的學生一個從不同角度看作品的機會,每個大師對同一作品的著重點不同,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多方聽取可以讓老師與學生學習到不同的方法。「但學生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選擇與取捨,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與理解角度。有的學生聽多了大師班的課就亂了,不知道自己要如何處理作品,這樣就適得其反了。」黃懿倫強調:「在我學琴的過程中,幾個老師都有他們不同的啟發和教育方法,讓我知道音樂原來有這麼多的表現方式與姿態,讓我聽到了很多種不同的聲音。所以,在鋼琴學習的每個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老師是至關重要的,老師不一定是最知名的,但一定要是最適合的。」
在整個大師班講座過程中,黃懿倫教授問的最多的問題是:「你知道自己彈的是什麼嗎?」而孩子們則因為害羞或其他原因大多含糊其辭。「多數的孩子並不明白自己在彈什麼,無法理解音樂的內涵。現在的學生們從一開始就學得太難了,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自然也就談不上對內容的理解。」
這種情況有老師的問題在裡面,但家長也有不小的責任。「咱們的家長們都太緊張了:上課的時候,我問孩子問題,孩子還沒回答,家長先搶著回答了;我講到哪個小節表達了什麼感情,哪個段落使用怎樣的節奏,是家長在做筆記,而孩子在那裡發呆。在國外哪裡有這樣的,孩子都是自己去學琴的,什麼都要自己記。」黃懿倫教授有些無奈地說:「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了,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的空間。而我們的孩子又太聽話了,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問為什麼,就好像思考都是大人們的事兒,和他沒關係一樣,這種被動灌輸式的學習就失去了自主發展的可能性。」
還有很多家長覺得學琴就是學琴,和別的事沒關係,他孩子的手只要能在鋼琴的鍵盤上飛舞就好,別的都不用孩子去做。「沒有什麼事是孤立存在的,彈鋼琴的不去唱歌怎麼體會作品的歌唱性,彈琴的手指不去接觸日常生活怎麼能更好地鍛鍊手指的力量與靈活性,可是家長們卻把音樂在生活中的生命力給砍掉了。」
「過去鋼琴界更注重心境的抒發與表達,不太注重技法,而現在卻漸漸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我在給很多國際級比賽作評委時發現,現在的技巧運用得越來越好,卻缺少那種具有靈性的演奏。」
「詮釋作品時達到技巧與表現力的平衡是很難的,但作為鋼琴教師不能只讓孩子學會按鍵盤,更應該引導他們去理解音樂符號背後的東西。音樂不只是彈琴,在節奏與旋律裡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承載了作者怎樣的嚮往,只有產生了共鳴,才能真正找到跨越時代的演奏者與創作者的契合。」黃懿倫嚴肅地說:「可惜的是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了,他們往往無法理解與體會作品中的那份悲涼與憂傷。」
由享譽全球的著名鋼琴家劉詩昆領銜的26位,來自國內外的權威鋼琴家評委會!想從他們的分享中,獲得學琴過程中寶貴的 經驗與 提醒 嗎?
8月5日起,德國博蘭斯勒鋼琴基金會攜手總決賽組委會,為您獻上為期1個月的第四屆德國歐米勒(青島)國際鋼琴公開賽總決賽——#築夢者▪與夢同行#評委特刊連載!
26位權威鋼琴家評委逐一亮相,和你談比賽,談鋼琴!
☟關注公眾號,關注評委特刊